刘 烨,徐志丽,裔雅萍
(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江苏常州213003)
心肌梗死是一种以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致心肌缺血或坏死为病因,以剧烈持久性胸骨后疼痛为临床表现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病后仅通过服用硝酸酯类药物和休息无法实现症状完全缓解,需及时到院抢救治疗,多数患者常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休克,严重时可危及生命[1]。有临床研究发现,早期灌注在心肌梗死急救治疗中能发挥重要作用,于发病6 h内成功灌注,患者病死率将低于6%,如果1 h内成功灌注,病死率则可降低至2%,由此表明,尽可能缩短急救时间,对降低患者病死率、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2-3]。传统急救护理流程项目多,过程繁琐,常会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通过科学方法改进、优化急救护理流程,为患者急救争取时间,可提高急救效率。本研究对心肌梗死患者急救行优质护理,探讨其对抢救效果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我院急诊科收治的52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我院急诊科收治的56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实验组。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医师学会2018年颁布《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中心肌梗死诊断标准[4]。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者;②未患肝、肾、肺等其他器官功能障碍疾病者;③知晓研究并同意参与者。排除标准:①患精神性疾病者;②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者;③家属未同意参与研究者。对照组男30例、女22例,年龄52~75(63.85±4.09)岁;发病至入院时间0.25~6.45(3.17±0.60)h。实验组男32例、女24例,年龄51~78(64.33±4.21)岁;发病至入院时间0.20~7.15(3.23±0.64)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急救护理,内容包括:由急救中心负责派遣救护车,将患者送至医院急诊科,入院后行快速评估,评估结束后2 min内给予患者吸氧治疗,期间严密监控患者血压、血氧饱和度等血气指标,随后建立静脉通路并行血样采集,安抚患者情绪,充足做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准备,术中时刻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做出对症处理,为患者后期治疗提供保障[5]。
1.2.2 实验组 实施优质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优质急救护理模式构建。急诊科联合医院网络信息部门构建急诊网络管理平台,平台构建以常规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流程为基础,整个急救护理流程均需护士借助移动终端完成,平台中每个抢救环节界面由抢救操作标准、风险评估、患者实时状态3项内容组成,护士需按照抢救操作标准完成各环节抢救操作,结合患者实时症状严重程度与实时体征变化对其行风险评估,每个抢救环节均有时间限制[6]。基于急诊网络管理平台构建优质急救护理模式,并以此为中心开展急救优质护理。组建优质急救护理管理小组,急诊科护士长任组长,3名急诊科护理经验10年以上护士任组员,全程监督急诊护理,如果出现护理质量问题,在护理工作结束后需对责任护士进行批评惩罚[7]。②入院前细致准备。急救中心派出救护车接到患者后,立即与院内医护人员取得联系,传达患者返院途中病情变化,院内医护人员根据反馈信息准备医疗器械和急救药品,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调整急救物品[8]。③入院后抢救优质管理。阶段一:紧急评估(1 min),评估内容包括患者气道阻塞、呼吸频率、脉搏、循环及神志情况,如存在气道阻塞立即行气道异物清除,如呼吸异常立即行切开或插管,如神志不清或脉搏不稳或存在上述症状并完成相应处理后,立即行心肺复苏;如未出现不良状况,则立即停止患者活动,调整合理体位后绝对卧床休息(1 min);未见不良症状患者给予吸氧治疗(1 min),流速控制在2~5 L/min为宜,确保患者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建立静脉通道,行心电、血压、呼吸及脉搏监护,给予患者嚼服阿司匹林160~325 mg,舌下含硝酸甘油0.5 mg,胸痛明显短期得不到缓解的患者给予吗啡2~4 mg静脉注射(5 min),存在不良反应患者经心肺复苏且状态稳定后给予快速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迅速完成心电图、高目的性询问患者病史、体格检查、禁忌证核查、凝血功能检测、电解质检查及肌钙蛋白T(TnT)检测(5 min),必要时行床边X线检查[9]。阶段二:心电图回顾分析,危险因素评估(5~10 min),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关注呼吸困难、末梢灌注差等;右心功能不全患者,关注颈静脉充盈等;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关注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严重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循环功能衰竭患者,关注心动过速、持续性低血压等;另外关注患者发生急性肺水肿等症状。阶段三:结合危险因素评估和患者病情变化情况为其行辅助治疗(5 min),应用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氯吡格雷、肝素、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GPⅡb/Ⅲa拮抗剂等,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确定用药种类及剂量[10];经辅助治疗胸痛发作时间12 h及以下患者,行溶栓治疗(5 min),辅助治疗后胸痛发作时间12 h以上、心绞痛症状加重、TnT转阳等患者收入ICU,心绞痛症状未加重和TnT阴性患者收住急诊,行连续TnT、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检测,未见心肌梗死证据后方可出院。阶段四:患者行溶栓治疗后立即开展PCI手术,重症监护室收入患者行最理想药物治疗后,依然反复发作心肌缺血时,再开展PCI手术[11]。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分诊评估时间、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静脉通路建立时间、给抗凝药时间、TnT检测时间、入院至接受PCI手术时间等抢救操作时间。②观察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再发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力衰竭。③观察两组PCI术前和术后24周左室射血分数(LEV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脏指数(CI)等心功能指标。④观察两组护理质量:包括急救操作、基础护理、器械药品管理、病历书写、综合评分5项。每项内容满分100分,4项内容评分之和乘0.25为综合评分,综合评分越高,表明护理质量越高。
2.1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2.2 两组抢救操作时间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抢救操作时间比较
2.3 两组PCI手术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PCI手术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2.4 两组抢救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抢救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分,
3.1 急救优质护理优化抢救流程 抢救效率与急救护理质量存在紧密联系,高质量急救护理可优化抢救流程,促进各抢救环节紧密连接,避免发生抢救差错事件,为患者早期治疗争取时间,提高治疗效果[12]。传统急救护理中护士交流以语言叙述为主,患者病历信息和抢救过程则采用文字记录,语言表述有误或理解偏差、文字书写错误或字迹过于潦草均可导致医护人员在评估患者时发生错误,同时入院前患者病情和体征变化也多依靠转运护士和医生的电话表述,难免出现表述差错,进而影响病情评估和抢救结果[13]。急救优质护理基于急诊网络管理平台,救护车中设备与网络管理平台数据连接,接到患者后,院内医护人员可直接通过平台实时获取患者各项指标变化,网络管理平台也能对各抢救环节信息行详细记录,一定程度上降低抢救过程中表述错误发生率,各抢救环节之间完美衔接,以达到缩短抢救时间的目的[14]。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各项抢救操作耗时均短于对照组(P<0.01),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3.2 急救优质护理提升护士综合能力 急诊科收治患者病情危急,部分护士年资较低,经验不足,同时也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抗压能力,在抢救过程中易发生差错,进而影响抢救效率和患者预后[15]。优质护理中的急诊网络管理平台,将各抢救过程中的护理操作详细分成多个环节,这样可帮助低年资护士熟悉抢救流程和护理操作,避免护士疏漏护理内容,每个抢救环节中均标记护理操作限定时间,一旦超出限定时间则直接惩罚护士,对提升护士工作积极性、培养其认真负责的态度发挥积极作用,护士也能根据操作限时逐步提升操作熟练度、抗压能及风险评估能力,既可提升急诊科护士综合能力,又能提高护理质量,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保障[16]。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PCI术后24周LEVF、LEVDD及CI心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P<0.01),护理质量方面,实验组急救操作、基础护理、器械药品管理、病历书写评分及综合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
综上所述,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期间行优质护理,在提高抢救效率、提升护士专业水平、改善患者预后等多方面均能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