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准用微信布置家庭作业说起

2021-03-03 08:48徐玉斌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家庭作业家校作业

徐玉斌

近几年,关于家长辅导孩子写作业的“新闻”不时出现,诸如“不辅导作业,母慈子孝;一辅导作业,鸡飞狗跳”的调侃屡见不鲜,由此也引发了家长与教师的“冲突”,且舆论常常会指责教师的不作为。我们应当思考一下: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此种现象的发生?

作为小学生的家长,对于微信、QQ、校讯通、钉钉等软件一定非常熟悉,教师几乎每天都通过这些软件给家长布置各种任务,大部分家长对此焦虑不已。其实在孩子刚上学时,家长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是家校合力的重要手段,可为什么会发展到让家长怨声载道的地步呢?也许,我们应该从最为便捷的微信说起。

微信等通讯软件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无论相识于否,几个回合的闲聊,几个俏皮的表情包,就把网络两端的你我促成了“相谈甚欢的好友”。这种方式会使人不自觉地模糊人际交往的界限,家校矛盾的一部分原因就可以归为通讯方式的改变。为此,2020年12月10日教育部出台了“严禁老师通过微信群、QQ群等方式布置作业”的相关政策来疏导、缓解家校矛盾,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而我们应当认真反思:这条政策为什么会白纸黑字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

可以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对子女教育越来越重视,经济、精力投入加大,教育行为的自觉性增强,同时对子女发展寄予更高的期望;而网络的发达又造成教育的复杂化,对家长的教育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于是,有辅导能力的家长每天按照学校的教学进度辅导孩子的功课,想让孩子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赶超他人,成为优秀者。于是人们普遍认为,想让孩子有更好的成绩,家长的配合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必不可少。

学校教育不能依托于家庭教育之上

良好的家庭教育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会促进学校教育的良性推进,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学校教育就一定要建立、依托于家庭教育之上吗?

首先,我们要明晰两个概念,到底什么是家庭教育,什么是学校教育。赵忠心在《家庭教育》一书中明确指出: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庭里的长者(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这是狭义的家庭教育。广义的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在家庭里,不论是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还是长者对幼者、幼者对长者,一切有目的、有意识施加的影响,都是家庭教育。而学校教育则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它是在受过专门职业训练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通过概念辨析,我们会发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侧重点不同。家庭教育更多的是通过家庭生活使家庭成员受到熏陶和影响;而学校教育的目的性更强,除了引导学生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还要有计划、有组织地授以课业知识。家庭作业是学校教育的产物,理应由教师负责。但家庭作业的完成环境通常是在家中,自然而然地,部分教师会要求家长暂代“教师”之职,督促、检查甚至是批改学生的作业。家长的确有配合学校督促孩子学习的责任和义务,但当这一行为深化到检查、批改作业时,就超越了学校教育的权利边界。因为它涉及家長是否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与专业能力的问题。教师把家长都当成了“专业人士”,才有了家庭教育被捆绑在学校教育上的局面。

试想,倘若学校教育一直要依托于家庭教育,我们就能得到以下结论:家长的受教育文化程度不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家庭作业是否能在家长的指导下保质保量地完成。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会越来越优秀,而其他家庭的孩子永远是落后的?不可否认,从现有的社会情况来看的确会有这样的事例发生,但是学校教育不就是为了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缩小教育差距的吗?教师之所以被称为专业技术人才,就是因为在与学生、家长的交流沟通中,能够敏锐地发现这种教育差距,并使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努力缩小差距。如果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等同起来,那学校教育的意义又何在呢?

事实上,忙碌了一天的家长在安置好家人的生活之外,已经很难在孩子的家庭作业上付出很大的精力。也许家长知识储备有限,无法确定某些题目的答案;也许家长知道答案但没有讲解技巧,讲解数遍孩子依然不明白;也许家长不具备教育学的专业知识,没有足够的耐心……不管怎样,当孩子的各种问题与生活、工作上的疲惫如洪水般向家长袭来,亲子关系会受到巨大考验。而紧张的家庭关系,又会迅速降低小学生对家庭作业的好感,甚至令他们厌学。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规范学校教育的边界,明晰家校合作的本来面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俞伟跃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针对“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的问题,表示教育部将严格落实作业的管理工作,对于违反有关规定,特别是布置惩罚性作业、要求家长完成或批改作业等明令禁止的行为,发现一起,严处一起。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可以对孩子的家庭作业放任不管。各地相关政策中也明确提出家长要做好学生家庭作业的督促与落实,积极营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及时将学生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反馈给教师。这里必须明确,督促的是孩子写作业的行为与习惯,而非越俎代庖,去批改作业。

教育对象的错位

由家庭作业引发的这一系列问题经过数年的发酵,形成了家长与教师甚至是学校对立的局面。无论是江苏一位家长激愤之下怒退班级群,还是徐州那位家长给老师送特制锦旗,都应让我们深思:是什么导致了学校教育的边界混淆?

答案就是:教育对象的错位。教师的教育对象是谁?家庭作业是布置给谁来完成的?当然是学生。家庭作业是学校教育的产物,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现实中,很多小学教师把学习任务直接通过微信等通讯手段与家长“无缝对接”。老师布置了什么作业,学生不知道,需要家长查阅信息告知;孩子写完作业需要家长检查、批改,并督促孩子订正错题。这是不是把家长当成了教育对象?家长每天按要求完成老师的任务,使自己在知识、教育技能、耐心等方面都不断提升,像是多了一位“班主任”,时时警醒,耳提面命。家长念及一切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好,努力完成任务,但每一句“收到,老师您辛苦了”的信息背后,可能都潜藏着家长的抱怨和质疑。

因此,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教师的教育对象有且只有学生,并不包括学生背后的家长,家长只是学校教育的协助者。当学生在学校出现问题时,教师的首要沟通对象也理应是学生,只有在和学生多次沟通无果的情况下,才有和家长沟通的必要。

通讯软件的过度使用

教师往往不明白,明明自己认真授课,课后还负责地发送作业要求与提醒,为什么和家长的关系却越来越紧张?这一切与现代人对网络科技的依赖密不可分。即使身处地球的两端,若想取得联系,只要有网络,也不过是拿起一部手机的事,更何况是同在一座城市,也许是只有几条街道之隔的老师与家长呢?

小学的孩子学习习惯还未完全养成。学生上课调皮捣蛋,老师一个电话把家长请进了学校;学生课间与同伴发生摩擦,老师又一个电话召见家长;学生没有带家庭作业,老师打电话让家长送至学校……电话让老师与家长的距离变得近了,可以随时保持联系。今天的家庭作业是什么、要求怎么做,哪些学生在校表现优异提出表扬,哪些学生的家庭作业写得差,哪些家长作业辅导认真,哪些学生有进步感谢家长的付出……老师每天为家长送去“360度无死角”透明化信息共享。

被表扬的家长固然开心,但他清楚表扬的背后是多少夜晚陪读的积累,也知道老师已经把他树立成了学习楷模,他的陪读辅导之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被提名表扬的家长赶快找自己的问题,为什么没有得到老师的肯定?被点名提醒需要整改的学生家长,心情就更不用提了。这其实是学生在校情况的正常反馈,却在无形之中给了家长莫大的压力。老师也未必愿意时时发送信息,但是如果不使用这些手段与家长沟通,老师又该怎样和家长交流呢?试想,如果回到没有网络的时代,老师还会轻易地把家长请进学校交流学生表现吗?家长还会时时刻刻紧盯学校动态吗?答案必然是“不会”。但我们也不能草率地为通讯软件定性,直指它是罪魁祸首。因为一件物品本无好坏,只是取决于人们怎么使用。

校信通初问世时,使用面还不太广泛。老师也只是偶尔用来发送学校通知,家长能及时接收学校的信息,大家都觉得非常方便,省去了打电话询问或者是孩子传达不清的尴尬。但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通讯软件便成了家校沟通的必要途径。应该明确,无论是校信通、微信还是QQ群、钉钉,我们都要适度使用,不能太过于依赖它们,否则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死胡同。我们原以为的交流方便,事实上可能是没有分寸地拉近距离,造成彼此的困扰。

讓我们从“不用微信布置家庭作业”这种形式做起,深入厘清家校教育的边界,找到家校矛盾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缓解家校问题。学校应该相信教师带领学生回归教育正轨的能力,也应该相信学生的学习与沟通能力。期待不越位、不缺位,边界明晰、配合有力的“家校合作”!

(责 编 莫 荻)

猜你喜欢
家庭作业家校作业
小学一年级数学家庭作业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家校共育工作
小学体育家庭作业体系的构建研究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Special Homework 特殊的家庭作业
家校携手,共促发展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作业
美国家庭作业与学生学业成绩之关系研究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