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中的譬喻探究

2021-03-03 02:10安小利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明喻战国策暗喻

安小利

(吕梁学院 离石师范分校,山西 吕梁 033000)

《战国策》善用譬喻叙事说理,语言生动、寓理于形。不论是个人阐述还是双方的辩论,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一、譬喻的界定及其分类

譬喻就是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本质不同但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的一种修辞方式,根据比喻的构成要素(本体、喻体、喻词)的不同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大类型。

二、《战国策》中的譬喻

《战国策》中有很多运用譬喻的例子,它们的喻体选材十分丰富,本文根据喻体不同将明喻、暗喻、借喻各自分为 “喻体是人、喻体是事、喻体是物”三类,并做了一个简单的数字统计,如表1:

表1 《战国策》譬喻使用数量统计表

(一)明喻

明喻是用另外的事物来形容文中的事物,构成方式是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中间用“像、如、似、仿佛、犹如、犹、若、像……似的”等一类型的比喻词连接,这是譬喻种类中最常见的。在喻体为人、事、物的基础上,又根据性质的不同细分为一些小类,以下分别举例说明:

1.喻体是人

用人作为喻体,使比喻更加具体,更加形象,如:

今公国,其利害之相似,正如孪子之相似也。(韩策三·或谓韩公仲:640页)

这是在劝说韩公仲让他去促成秦魏两国和解时,有人说双胞胎相似,只有他们的母亲能认出来;利害相似,只有智者能分清楚。“利害”是本体,“正如”是喻词,“孪子”是喻体,说客把利害的相似比喻为双胞胎的相似,这样很形象,暗示韩国公应该像智者一样分辨出韩国的利与害,让他做出正确的判断。

2.喻体是事

(1)日常生活之事

用日常生活之事作为喻体,使得道理更加显而易见,如:

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秦策一·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63页)

这是司马错认为攻打蜀国有益时阐述的原因,他认为蜀国是西方偏僻的国家,又是戎狄之首,还有内乱,趁此机会秦国去攻打蜀国,如同豺狼追逐群羊一样。其中“秦攻之”是本体,“譬如”是喻词,“豺狼逐群羊”是喻体,豺狼追逐群羊是很容易的事,司马错这样比喻,就是说这时秦国攻打蜀国,很容易取得蜀地,而且不伤害百姓,名利双收,由此秦惠王更容易接受这个建议。

(2)寓言故事、成语故事

用寓言或成语故事来做喻体,使得比喻更加生动,道理更能深入浅出,如:

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魏策四·魏王欲攻邯郸:574页)

季梁用南辕北辙的故事劝阻魏王进攻邯郸,他认为大王的行动越多,离大王的事业就越远,就像想去楚国却往北走一样。其中“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是本体,“犹”是喻词,“至楚而北行”是喻体,这样比喻能使魏王学会三思而后行。

3.喻体是物

用物做喻体,形象具体,易于理解,如:

秦、韩之地形,相错如绣。(秦策三·范雎至秦:109页)

范雎这样描述秦国与韩国的地形:秦韩两国接壤,地势像锦绣一样地交错。其中“秦、韩之地形”是本体,“如”是喻词,“绣”是喻体,锦绣是线相互交错织起来的,用它来比喻秦韩的地形,更形象地描绘出其地形的相互交错。

明喻可以很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所比之物,很容易看出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处,清楚明白地表达策士、说客的思想,让听者立即听懂自己的意思,明白其中的道理。

(二)暗喻

暗喻即隐喻,比明喻更进一层,本体和喻体都一起出现,关系比明喻更紧密,但用“是、为、变成、等于”等比喻词。暗喻的例子相对比较少,因此只是根据喻体不同分为喻体是人、事、物三类,没有细分,以下分别举例说明:

1.喻体是人

苟来举玉趾而见寡人,必与楚为兄弟之国,必为楚攻韩、梁,反楚之故地。(赵策一·谓赵王:385页)

秦王想说服楚王与其合作,承诺如果楚王能动大驾来和秦王和谈,必定和楚国结为似兄弟般的国家,一定为楚国攻打韩魏两国,归还楚国失地。其中“(秦)与楚”是本体,“为”是喻词,“兄弟”是喻体,兄弟关系很密切,用兄弟来比喻秦与楚的关系,更形象地表现出秦国多么想说服楚国一起合作,攻打韩国和魏国。

2.喻体是事

今以三万之众而应强国之兵,是薄柱击石之类也。(赵策三·赵惠文王三十年:415页)

赵奢向田单讲了吴国干将宝剑试肉砍断牛马,试金斩断洗漱用具,但靠近柱子用力击柱就断成三段,若猛击,就碎为百片的故事,来解释现在若用三万兵力去对付强国的军队,就类似用剑靠近柱子、敲击石头的做法,一定会失败的。其中“以三万之众而应强国之兵”是本体,“是”是喻词,“薄柱击石之类”是喻体,以薄柱击石比喻三万兵力对付强国军队,十分鲜明地指出必定会失败。

3.喻体是物

今秦者,虎狼之国也,兼有吞周之意。(西周策·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30页)

这是游腾向楚王解释西周君隆重迎接樗里疾的原因,由于现在秦国是如狼似虎的国家,贪得无厌又有吞并西周的意思,不能不防备。其中“今秦者”是本体,“……也”是喻词,“虎狼之国”是喻体,虎狼很残忍贪婪,秦国现在也是贪得无厌,把秦国比喻成虎狼之国很形象,很贴切。

暗喻的本体与喻体关系更加密切,相似点更明确,可以让听者更明白,更清楚地理解并看透其中的道理,不过就是形式上比较含蓄委婉。

(三)借喻

借喻,在暗喻的基础上更进一层,本体与喻体关系紧密相连,本体不出现,亦或不在此处出现,而是借喻体直接代本体。这类比喻没有喻词,不易辨认。在此,也是在喻体是人、事、物的基础上,又细分了一些小类,以下举例说明:

1.喻体是人

昔者曾参处费,费人有与曾参同名族者而杀人……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秦策二·秦武王谓甘茂:84页)

喻体是“曾参”,本体应为“甘茂”,借用曾参杀人的故事来说明即使是谣传,说的人多了,连最亲的人也会相信,而甘茂怕秦武王会像曾参的母亲一样听信谗言怀疑他,这样借用古人的例子具有说服力。

2.喻体是事

(1)日常生活之事

王见大王之狗,卧者卧,起者起……投之一骨,轻起相牙者,何则?有争意也。(秦策三·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118页)

范雎用投骨斗狗的小事来说明天下之士共谋攻秦,秦国并没有和天下的谋士结怨,他们只是想为自己谋求富贵,就像大王的狗,平常互不干扰和平共处,但是如果扔给它们一根骨头,它们马上就会咬的不可开交,显而就是为了争一根骨头。其中喻体是“王见大王之狗……有争意也”, 本体应为“天下之士为利而斗”,借用狗争骨头的小事来比喻天下之士共谋攻秦,很生动形象地写出天下之士只是想要得到富贵。

(2)寓言故事、成语故事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齐策四·齐人有冯谖者:229页)

其中喻体为“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本体应为“有多处藏身之地才能避祸”,冯谖以这为喻,告诉孟尝君也应该像狡兔一样有“三窟”,暂且才能高枕无忧,这样写很生动,更易让人接受建议。

(3)自身之事

用自己切身之事来做喻,更加具有说服力,如:

朝服衣冠窥镜,魏其妻曰……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齐策一·邹忌修八尺有余:185-186页)

其中喻体为“朝服衣冠……欲有求于我也”, 本体应为“君王常会受亲近的人蒙蔽”,邹忌用他的妻、妾、客都赞美他比徐公美的事实来告诫齐威王,这样更具有说服力,以致齐威王广开言路,接受人们对他的批评与意见。

(4)历史故事、民间故事

历史故事有时间的见证,民间故事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它们做喻体,更具有说服力,如:

楚有养由基者,善射……一发不中,前功尽弃矣。(西周策·苏厉谓周君:34页)

苏厉想劝阻白起攻魏都,讲述楚国的养由基善于射箭,离柳叶百步都能百发百中,射得好时一人劝他休息,以免累的前功尽弃。其中喻体为“楚有养由基者,善射……一发不中,前功尽弃矣”, 本体应为“学会急流勇退,以免前功尽弃”, 苏厉借用养由基射箭的故事来劝白起不要攻打魏都大梁,否则西周岌岌可危,这样更具有说服力。

3.喻体是物

诚知秦力不至,此弹丸之地,犹不予也,令秦来年复攻,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赵策三·秦攻赵于长平:426页)

楼缓诱导赵王给秦六城,说现在这弹丸之地不给秦王,明年秦军再来进攻时,割的就不止这些了。其中 “弹丸之地”是喻体,本体应为“小地方”,喻体“弹丸之地”,弹丸很小,以此为喻,具体地描写出地方之小。

借喻的例子最多,本文没有一一列举,借喻是借用别的来指自己所要说的,不加议论地叙述以达到旁敲侧击的教育目的,使听者更容易接受,起到警醒的作用。

三、结语

《战国策》中运用了大量的譬喻修辞,其中借喻使用的频率最高,其次是明喻,然后是暗喻。运用譬喻和当时的社会坏境、政治条件等分不开,策士、说客们想在听者面前说话不失分寸,就不得不针对听者的喜好,注意辞采的运用,他们援引事例,通过运用生活常事、寓言小故事和民间俗事等生动的故事来向听者阐明一些重要的道理或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寓理于形,由此及彼,见微知著,能把抽象的道理浅显化,使论述更形象具体,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能够更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听者接受并采纳。另外,《战国策》中比喻运用的故事和词语,虽然已离我们很远了,但是其中的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不仅增加了语言的表达效果,也提升了作品的文学性。

猜你喜欢
明喻战国策暗喻
从语言符号象似性比较隐喻和明喻
英语明喻的语序功能研究
功能对等视角下明喻句的翻译研究
——以《红玫瑰与白玫瑰》为例
高枕无忧
冰与火
在层层深入中培养思考批判能力——以《战国策·楚策一·狐假虎威》教学为例
明喻翻译研究:以朱自清散文英译为例
关于“嵌入式”暗喻的思考及其在翻译上的应用
英语词汇修辞运用之浅谈
《战国策》中聪明反被聪明误的郑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