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浙江宁波 315000)
语言是一门学科,语言表达则被称为一种艺术。比喻源于语言表达,却又高于语言表达。数千年来,放眼海内外对于比喻的运用都曾达到过其独有的高度,同并存于异。比喻中最广泛的表达形式便是作为其重要支柱的明喻。明喻,以清晰的喻词生动化某一种形象,继而达成某一种艺术效果。张爱玲是海内外一致认为的优秀女作家,她的作品例如《倾城之恋》《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等等都享誉盛名。《红玫瑰与白玫瑰》这篇小说蕴含比喻的精华,其中以明喻著多,人物形象,故事情感多数包含其中,如何让译文读者能领略原文的含义,翻译便成了最大的难点。有鉴于此,本文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框架,鉴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原文及金凯鋆译文为研究对象,从译者角度观察译文译法,再加以分析其翻译策略,得出对其他明喻句的翻译启示。
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大量存在中西方文学作品,两者有异也有同。比喻形象化语言,翻译要注重其特点,在符合英语规则和习惯的条件下,尽可能将喻体形象移植到译文中去。[2]比喻翻译时,应专门研究文学翻译的比喻修辞,以便尽可能展现其本来的魅力。[3]重视比喻的文化因素,认为译者比喻翻译时,要重视源文中的文化,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尽可能达到与读者所能接受的文化相对等。[4]恰当的比喻翻译,对原文的情感表达有点睛作用,能为译文锦上添花。
比喻翻译的研究已历经数十载,在文化(特别是小说)外宣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比喻翻译,我们应重视原文比喻显露的跳动灵魂,体会比喻修辞对于传情达意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其次,在文化交融大背景下,感知两种文化的异同,了解译文读者的接受视域,进行翻译时灵活变通,让译文读者能有亲切之感并领会到原文所传达的意义。功能对等理论重视文本表达效果和译文读者体验,其指导下的比喻翻译,译者能够将原文比喻的灵魂安置于译文中,与此同时读者在自身的文化背景下也觉得读起来亲切易懂,有“宾至如归”之感。
最早,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并区分“形式对等”跟“动态对等”的概念。[5]形式对等要求注重译文与原文形式上的统一,而动态对等要求注重译文是否准确传达了原文所表达的意思。然而奈达又认为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表达差异,译者要做到形式对等是很困难的,所以他又格外强调动态对等。奈达明确定义了动态理论,[6]并且他用“功能对等”代替了“动态对等”,来明确概念。[7]奈达看来,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语言语义再到文体,从而再现源语的信息。[8]纵观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发展,其核心是:译文措辞有通顺自然之感,内容有达意传神之效。[9]处理文本翻译,译者应重视译文读者能否与原文读者有相似的获得感,在此基础上,译文语句流畅,内容通俗易懂。
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张爱玲以才女身份始终在文坛占据着重要席位。研究张爱玲文学作品,领会作品中包含细腻情感,是不可或缺。《红玫瑰与白玫瑰》是其著名作品,在海内外有巨大反响。21世纪以来对张爱玲的研究均有数与量上的突破,其作品在学术界仍备受瞩目。[10]《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总共包含70个比喻修辞,其中明喻修辞有51句,大约占比70%。人物形象和心理描写与环境渲染,明喻句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根据明喻翻译后译文的句子类型可以分为明喻句和非明喻句。在前者明喻句译为明喻句中,再细分成喻体不变与喻体改变,然后喻体不变的明喻句中又可分为直译明喻法和加注明喻法。综上所述,可分为4类明喻翻译,本作品中译者翻译处理见下:
从表中可得知直译是明喻句中最普遍的译法,其次为处理为非明喻句与意译译法,最后加以加注译法。然而,由于取材的有限,只能表明明喻句译法以直译为主,其他译法为辅。
1.直译明喻法(喻体不变)
例1:原文:……镜子里的脸也跟着颤抖不定,……像有人在他脸上轻轻推拿似的。
译文:……yet the vibration of the bus made his face vibrate too, …… almost as if his face was being gently massaged.
原文形容振保心平气和的颤抖的脸像是别人在做轻轻的推拿,是明喻句。由于此明喻句的修饰内容只浮于表面上感受的比方,译者处理为一一对应翻译的明喻句,而这是由于英汉世界中对于颤抖与推拿的感受是相同的,读者阅读时感同身受,领会到振保内心切切的焦虑。此处直译处理保留了原文意象,减少原文含义流失,确保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有相同理解。
例2:原文:……静静的笑从他的眼里流出来,像眼泪似的流了一脸。
译文:……the quiet laughter……like tears.
原文将振保的笑比作眼泪,正如“爱笑的眼睛”,笑具有流眼泪的“流”的特征,共有相似点,此明喻以极致的笑反衬极致的悲伤。译者处理时,将原文成分一一对应的翻译,而这是鉴于中英世界中都有悲喜情感反衬的写作手法,文化上意向相通,所以此举忠实再现振保的哀痛。此时,译文读者阅读时能有自然亲切之感,也能根据自身学识正确理解振保内心深深的悲伤,从而达到了功能对等之效。
由于部分明喻句子的意象与英文意向对等,本体与喻体可以同时搬运到英文文化语境中,并且译文读者理解不会出现偏差。此时,基于功能对等理论,可以采取直译明喻法。如此,译文既保留了原文形式,也表达了原文含义。
2.加注明喻法(喻体不变)
例3:原文:那空白上也有淡淡的人影子打了底子的,像有一种精致的仿古信笺,白纸上印出微凹的粉紫古装人像。
译文:……hazy figure like the images of people in old-fashioned clothes.
原文讲人影比作古装人像,“古装人像”是中文的独有概念,若是直译难免引起译文读者的困惑。相对现今的时装而言,古装是一种时间性的服装概念,一般指体现中国古典气质和韵味的装扮。译者为符合读者的阅读视域,进行加注,翻译成“old-fashioned clothes”,将古装的含义进行解释说明,表明是过去潮流服饰。如此,译文读者能理解振保留学时两个女人的存在于他来说就是镜花水月之感。
例4:原文:地板正中躺着烟鹂一双绣花鞋,微带八字式,一只前些,一只后些,像有一个不敢现形的鬼怯怯向他走过来,央求着。
译文:……embroidered slippers……like a ghost.
原文将一双绣花鞋比作一个不敢直视的鬼,译者翻译时,考虑到英语文化中并不存在绣花鞋,将本体“绣花鞋”进行加注翻译,等同于“绣有花纹的拖鞋”,避免给读者造成困扰。读者阅读时,理解“绣花鞋”含义,并且能够联想这是属于烟鹂的物品,进而指代烟鹂,所以此处的鬼其实也是内涵了烟鹂的形象,这怯怯的鬼是振保此时对烟鹂的感觉。而译者同时也不曾进行过度的加注,比方说增添绣花鞋的历史由来,这对于理解原文内容毫无益处,仅仅在普及知识。
由于部分明喻句中本体抑或是喻体的概念属于专属文化背景下的产物,若是直译译文读者只能理解词表面含义,但却不清楚原文真实表达的含义。此时,基于功能对等理论,我们需要进行加注翻译,即加注明喻法。加注明喻法,是针对语言文化差异环境下的专属含义意向进行恰当解释说明,填充读者阅读时的空白点。
3.意译明喻法(喻体改变)
例5:原文:……那三个年轻人的大世界却是危机四伏,在地底訇訇跳着舂着。
译文:……while the three young people faced menace on every side-it boomed beneath them like a drum.
原文将年轻人的生活比作危机四伏的世界,译者考虑到原文后部分则是未体现喻体只有“訇訇”这个表达巨大响声的拟声词,译者采取加入鼓声为喻体。读者在看到时,“而三个年轻人却面临着四面八方的威胁——威胁就像鼓声一样在他们身下轰鸣”,更符合读者的阅读审美,便于理解,让译文读者感受到年轻人生活的紧张急促之感。
由于部分明喻句中本体抑或是喻体的概念在英文文化语境中,意义相反或是意义缺失,又或者是有更好地意向来传达含义,此时不便采取直译和加注翻译。此时,基于功能对等理论,我们可以采取意义明喻法,以更好地意象来满足直译或加注无法表达的文化空缺,原文意义的正确输出,这样译文读者才能有更佳的阅读体验。
例6:原文:振保从来不大看见她这样的矜持地微笑着,如同有一种电影明星,一动也不动像一颗蓝宝石。
译文:Zhenbao rarely saw her smiling so serenely, almost like a movie star; suddenly she became a sapphire.
原文用明喻修辞将娇蕊比作成蓝宝石,译者考虑到前面是明喻,后面也是明喻,但中间暗含意思递进层次,用暗喻处理,读者更能理解原文表达的含义及:振保惊异于娇蕊的体面形象,她的体面不同于平时,所以振保看得这样的娇蕊越久,越是感觉娇蕊有不可及化的感觉。译者此举将明喻句译为非明喻句,实则在理解基础上的转变,传达了作者的含义。读者能在自身的文化背景下,理解振保对于娇蕊突然体面的不适应感与距离感,暗示他们的别离。
例7:原文:我就喜欢在忙人手里如狼似虎地抢下一点时间来。
译文:……the way a tiger seizes its prey.
原文将“抢时间”这个动作比作“如狼似虎”,突出争分夺秒的紧迫感。译者处理时,考虑到“如狼”跟“似虎”表达的都是凶狠的意思,中文语境中是约定俗成的表达,但若直译,会造成语义(凶狠的样子)冗余,可能给读者造成困惑,语言不够精练,所以直接舍弃直译明喻,在句末添加补充说明。原文若是直译,读者反而觉得生硬艰涩,而译者的处理能让读者轻松理打比方,清晰感受娇蕊对每一分每一秒的势在必得,可谓精妙。
由于部分明喻句在英文语境中不曾有类似的表达习惯,若译者再译为明喻句便不大妥当。此时,基于功能对等理论,根据既定文化背景以及语言表达习惯,可采取明喻句译为非明喻句的方法,迎合读者的审美,便于读者正确理解。虽此法欠缺了形式上的一致,但输出的意思无误,意义是文化交流的重中之重。
根据功能对等理论,译文文本应当以读者是否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的相同阅读体验为目的,这就要做到让读者在阅读时有亲切之感,有如看到本文化产品一般,并使翻译过程实现价值对等以及尽可能地追求形式对等,以防止原文的文学艺术感缺失。因此,译者在进行文本翻译的时候,首先要熟悉并理解原文,对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视域加以思考,最后决定是否对直译译文进行加工处理。比喻,是作家落在创作下的精美笔触,合理的翻译会直接影响一部外文作品的艺术效果。综上所述,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明喻翻译,能使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体验最大化,保证阅读时有亲切之感,有如吸收自身文化知识,获得与原作读者相同的感受。基于此现状和本文从对《红玫瑰与白玫瑰》的明喻翻译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进行明喻翻译时,首先要领会作者要表达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比较中西方是否存在文化信息无法对等的情况,然后根据功能对等的理论,采取具体贴切的翻译策略,完成翻译,对今后的明喻句翻译提供参考意见。然而,由于取材有限,对于明喻句的分析不够充分,仍需要对比学习更多的研究,以帮助日后明喻句的翻译,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