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舒蕾,甘抗,朱珂珂,庞祎,朱娟芳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口腔医学中心,河南 郑州 450052)
在临床工作中,多数患牙常因龋坏、牙周炎、外伤、颌骨疾病等无法保留。患牙拔除后,牙槽骨会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建,尤其是牙槽骨的宽度和高度[1-3]。在口腔种植治疗中,牙槽骨的过度吸收会导致种植位点的骨量不足,而骨量不足是影响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关键因素[4]。因此,如何减少拔牙位点牙槽嵴的骨量吸收对口腔美观和功能修复至关重要。文献研究表明,牙槽嵴保存术可以显著减少拔牙后牙槽骨的吸收,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5]。本文就牙槽嵴保存术在口腔种植中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为牙槽嵴保存术提供临床数据支持。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就诊的50例口腔种植修复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牙槽嵴保存术)和对照组(常规拔牙术后处理),每组25例。观察组男12例,女13例,年龄26~55岁,平均(41.5±6.3)岁;对照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30~53岁,平均(43.3±7.2)岁。观察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临床对比实验研究。本研究通过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研和临床试验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标准(1)有无法保留的患牙,且愿意接受口腔种植修复治疗;(2)年龄18~60岁;(3)全身系统健康,无拔牙及种植手术禁忌证;(4)口腔卫生良好(探诊出血<20%,菌斑指数<20%)。
1.3 排除标准(1)处于妊娠及哺乳期;(2)具有严重的全身系统性疾病,无法接受手术治疗;(3)具有骨代谢疾病或正在服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4)吸烟患者(每日≥10支)。
1.4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于术前完善常规检查:血常规、快速传染病筛查、糖化血红蛋白、凝血功能、心电图,并完成全口牙周基础治疗。手术过程:嘱患者术前含氯己定漱口液1 min,常规消毒,铺巾,在手术部位行局部浸润麻醉,分离牙龈,采用微创拔牙法拔除患牙(必要时采取分根拔除术),注意保护牙槽窝骨壁的完整性,彻底清理拔牙窝,刮除拔牙窝内的肉芽组织、囊肿等,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拔牙窝,并搔刮拔牙窝保证新鲜血液充盈。观察组:将Bio-Oss骨粉(Geistlich,瑞士)置于牙槽窝内,压实骨粉至与牙槽嵴平齐,使之被牙槽窝内的新鲜血液充分浸润,按照牙槽窝表面形态修剪Bio-Gide(Geistlich,瑞士)胶原膜,放置于骨粉上方且完全覆盖骨粉,褥式缝合固定胶原膜,置无菌纱布于创面行压迫止血,嘱患者30 min后自行取出纱布。对照组:牙槽窝复位,置无菌纱布于牙槽嵴顶行压迫止血,嘱患者30 min自行取出纱布。嘱所有患者于术后24 h用氯己定早晚含漱各1次,每次1 min,坚持1周。嘱观察组患者术后7~10 d拆线。
1.5 评价指标所有患者于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拍摄CBCT影像,测量牙槽骨的高度及宽度,比较牙槽骨的吸收量(牙槽骨高度的降低量)。
2.1 牙槽骨高度与宽度拔牙术后即刻,观察组牙槽骨高度和宽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牙槽骨高度和宽度值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牙槽骨高度和宽度比较
2.2 牙槽骨吸收量观察组牙槽骨吸收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牙槽骨吸收量比较
牙拔除后,牙槽骨的吸收不可避免。据报道,在拔牙后6个月内,牙槽骨的高度以及宽度可以下降到40%~60%[6-7]。Lekovic等[8]发现拔牙术后6个月,水平向骨吸收平均4.4 mm,垂直向骨吸收1.2 mm。Tan等[9]的一项系统研究评估了拔牙后牙槽骨尺寸的变化,结果显示前6个月的平均宽度减少了3.8 mm,高度减少了1.24 mm。
拔牙后软硬组织的改建给口腔种植修复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尽管有多种技术可以进行牙槽骨增量,但目前的骨增量技术大都旨在修复牙槽骨吸收造成的骨缺损,无法从根源上减少牙槽骨的吸收。近年来,为了提高种植体的成功率,牙槽嵴保存术成为了更多临床医生的选择。
牙槽嵴保存术又称为拔牙窝保存术,在出现骨吸收前即拔牙同期对拔牙窝进行保护或修复性干预,在牙槽窝愈合过程中阻断和减少牙槽嵴生理性和病理性骨吸收,从而保存邻面牙槽嵴和牙龈乳头的高度和形态,防止拔牙后龈乳头和龈缘萎缩,并改善新生骨和黏膜的质量,为美学修复创造条件[10]。Cha等[11]研究表明,与自发愈合相比,上颌后牙牙槽嵴保存术可以更有效地保持垂直骨高度,并且在6个月时无需进行上颌窦提升术。Lombardi等[12]研究发现,牙槽嵴保存技术不仅可以减少牙槽骨的吸收,还可以减少上颌窦的气化。
本研究采用翻瓣的微创拔牙术式。微创拔牙可以保护唇侧骨板的完整性,减少创伤带来的炎症反应[13]。陈素风等[14]研究结果表明,翻瓣的GBR位点保存术在维持牙槽嵴高度和宽度方面,效果均优于不翻瓣组。Bio-Oss骨粉属于过渡期骨替代材料,孔隙率约60%。Bio-Oss 骨粉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Bio-Oss骨粉材料周围能形成大量新骨,新骨与材料之间, 以及新骨与自体骨能较好地融合在一起,不影响种植体骨结合界面的稳定性[14]。Bio-Gide胶原膜是具有代表性的双层可吸收胶原膜。邹子英[15]的一项临床对照研究表明,Bio-Gide膜对于牙种植引导骨再生患者有着确切的临床效果,可提高修复成功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拔牙后6个月,观察组牙槽骨高度与宽度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牙槽骨吸收量低于对照组。这表明Bio-Oss骨粉和Bio-Gide胶原膜应用于拔牙术后可以有效减少牙槽骨的吸收,这与以往的研究相一致。但不管是观察组还是对照组,术后6个月牙槽骨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吸收,表明牙槽嵴保存术尚不能完全保留原有的牙槽骨量,这与陈素凤等[14]的研究一致。徐丹等[16]应用Bio-Oss骨粉和骨胶原进行了一项临床对照实验,结果表明,尽管使用Bio-Oss骨粉或骨胶原做了位点保存术,但牙槽骨高度和厚度仍会不可避免地有所下降,这符合拔牙后牙槽骨改建的正常生理变化。本研究因时间有限,只随访了6个月,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深入分析种植体成功率、美学效果等各方面临床指标的差异。
综上所述,牙槽嵴保存术可以有效减缓牙槽嵴的吸收,维持口腔种植所需的牙槽骨的高度和宽度,满足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需求,是一种有效的种植修复前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