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志高
摘 要:传统书法教学注重技能技法训练,强调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的学习。“七融入”书法课堂教学始终把育人贯穿教学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尤其注重融入思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使学生做好中国人,写好中国字。
关键词:书法教学;线条;笔墨;学科融合
郭沫若说:“彩陶上的那些刻划符号,可以肯定地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是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距今七八千年的舞阳贾湖刻符、蚌埠双墩刻符及后来的半坡陶符、姜寨刻符,都是文字起源阶段的一些简单符号,是汉字的原始形态。
“师者,范也。”师范教育培养的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范学校的书法教师承担着传承中国书法的重任,应始终把育人贯穿教学始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宿迁高等师范学校自2008年搬入新校区以来,倾力打造书香校园,书法成为学校名牌专业。学校书法教研团队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七融入”书法课堂教学模式。
一、融入思想政治——“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历史上伟大的书法家颜真卿,堪称“字如其人”的典范,其《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感染激励着无数热血儿女奋发图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坦言:“我从小的时候就想,我要嫁个颜真卿这样的人。”苏轼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足见颜真卿书法作品的艺术魅力。其代表作品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祭侄文稿》《裴将军帖》等,而这些都是极好的教学范本。
钟繇的《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等,都是课堂学习的经典法帖。《贺捷表》中“奉闻嘉憙,喜不自胜。望路载笑,踊跃逸豫。臣不胜欣庆,谨拜表因便宜上闻”体现出钟繇忠君卫国、忧国爱民的博大情怀和深厚的文学修养。
王羲之的代表作有《乐毅论》《兰亭序》《十七帖》等。王羲之在《乐毅论》中写道:“我泽如春,下应如草,道光宇宙,贤者托心,邻国倾慕,四海延颈,思戴燕主,仰望风声,二城必从,则王业隆矣。”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的,而心灵的东西也借助感性化而显现出来。
欧阳询、米芾、文征明等艺术家都写过《离骚》这一伟大作品。楚辞之祖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变革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创新精神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
此外,还有王羲之所书的《道德经》、赵佶的《章草千字文》、赵孟■的行书《三字经》、郑板桥的行书《论语》等,在学习这些经典碑帖的同时也能起到“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
二、融入经典法帖——“弘扬工匠精神”
(一)学习中国书法史
了解汉字发展历史,熟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行草书、楷书等书体演变过程,掌握各种字体的结体特征、笔画规律等,欣赏学习历代流行书风、代表书家的代表作品,把握时代风尚,如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等,了解不同时代的审美。
(二)研习中国书法经典
董其昌云:“予学书三十年,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束处耳。过此关,即右军父子亦无奈何也。”董其昌学书三十年,一笔一画都蕴含着做人的道理,笔法、字法、章法,书法有法无定法,需要一生持之以恒、孜孜追求,方达人书俱老之境界。
苏轼以诗词颂工匠精神,“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铤,不作张芝作索靖。”宿迁高等师范学校书法教研团队研习的代表碑帖有《毛公鼎》《石鼓文》《泰山刻石》《张迁碑》《曹全碑》《兰亭集序》《自叙帖》《乐毅论》《洛神赋》《多宝塔碑》等。
三、融入传统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中國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古代常用的信札往来频繁,国家间经常使用书信传递消息,亲人朋友间也有常有书信往来,如王羲之的《十七帖》就非常具有代表性。其他如碑文、匾额楹联、家训铭文中亦可见,书法运用范围非常广。
书法教育是一个文化传递、文化生成的过程。黑格尔说:“中国是特别的东方,中国书法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学校可将书法引入校园,引导大中小学生书写古文、古诗词等;各种培训机构和专业团体结合传统节日、演出活动积极推进书法进工厂、进社区等,让更多人爱书法——做好中国人、学书法——写好中国字。
四、融入文学艺术——“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一)文学是书法艺术创作的鲜活土壤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用笔飘逸灵动,笔断意连。整篇文章所表现的放浪形骸、寄情山水间的晋人风度也跃然纸上。
颜真卿《祭侄文稿》是安史之乱后颜鲁公痛失家人在悲痛欲绝的情境下写下的千古悲书,其在极端的心境下笔墨仿佛成了刀枪和血泪。从不同视角来看,《祭侄文稿》既是一篇不畏强暴、讨伐叛贼的檄文,又是一声声对失去亲人撕心裂肺的呼唤,更是一曲爱国者的血泪赞歌。
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诗即书,书即诗。书与诗的无间、字与意的妙合,极为后人所推崇,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此外,还有被誉为“中华第一美帖”的米芾的《蜀素帖》、黄庭坚《松风阁诗贴》,都是诗书并茂,极富个性张力,文艺合璧,精妙绝伦。
(二)“文人画”以书之法、笔之道入画
文人画始于唐朝,被宋代欧阳修、苏东坡所提倡,兴盛于元明清。郑板桥说:“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无论是文人画中的题跋、印章还是笔法线条等,都离不开对中国传统书法文化的传承。
(三)无声之乐——书法
书法是凝固了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着的书法。书法是文化艺术的瑰宝,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提到:“中国乐教失传,诗人不能弦歌,乃将心灵的情韵表现于书法、画法。书法尤为代替音乐的抽象艺术。”王献之小楷极则《洛神赋十三行》,静若平静的湖面;怀素《自叙帖》有着“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的狂放,动若波涛汹涌的大海。平静的湖面也有微风卷起的涟漪,表面汹涌的大海深处也会有些许寂静。
五、融入历史文献
——“从民族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
殷墟甲骨文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已具备了现代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也因此成为世界四大古文字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甲骨书法第一人”罗振玉所撰《殷墟书契考释》《集殷墟文字楹帖汇编》等都是研究甲骨文的珍贵书籍。
青川郝家坪木牍书于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是现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古隶体;甘肃天水秦简、湖北云梦秦简都是典型的秦隶笔法。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武威汉简、甘谷汉简等中国四大汉简,继承并发展了秦篆笔法;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20余万字的西汉帛书和竹简,字体有篆、隶之分。
从甲骨文发展到今天,书法已成为极具中国特色的代表性文化。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豪言,“与其将中国译成China,倒不如换译成Calligraphy”,可见中国书法传播的范围之广、影响之大。
六、融入名勝古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龙门石窟又被称为古碑林,《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法的代表,是研究魏碑和临习魏碑不可多得的典范之作。
西安碑林是收藏中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收藏名碑最多的文化艺术宝库。西安碑林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刻石的集中地,也是历代著名书法艺术珍品的荟萃之地。这里有王羲之、颜真卿、欧阳询、张旭、柳公权、虞世南、褚遂良、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等大师书迹;有《开成石经》《孔子庙堂碑》《玄秘塔碑》《圣教序碑》《多宝塔碑》《颜家庙碑》《曹全碑》等碑文。
世界文化遗产孔庙是祭祀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学家梁思成称其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孤例”,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列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孔庙内保存汉代以来历代碑刻1000多块,最著名的有史晨碑、乙瑛碑、孔庙碑、礼器碑、张猛龙碑等。
焦山素有书法之山之称,焦山碑林被誉为“江南第一碑林”,有著名的《瘗鹤铭》。黄庭坚认其为“大字之祖”,作诗说“大字无过《瘗鹤铭》”。王羲之、颜真卿、米芾等名家故居也是书法爱好者学习研究的去处。
七、融入新时代——“笔墨当随时代”
习近平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书法教育工作者要争做“四有”好教师,结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大事,指导学生开展书法主题创作,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新时代互联网、新媒体、自媒体快速发展,书法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这些平台宣传、推广、普及书法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及学习创作成果等,从而提高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瑰宝。培养书法人才靠教师,主阵地在书法课堂教学上。宿迁高等师范学校书法教师结合书法教材,熔古铸今,备课时注重学科融合,巧妙运用“七融入”课堂教学模式,点亮学生心灵灯塔,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屈原.楚辞:渔父[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
[2]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论用笔[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
[3]宗白华.美学散步: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4]黑格尔.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5]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6]孙晓云.书法有法:中国不如译成Calligraphy[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
宿迁高等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