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亚萍
笔者所在幼儿园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目标,基于儿童立场开展了小班循环体育游戏,以走、跑、跳、投、攀、爬、钻等基本动作为练习内容,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游戏材料,创设了游戏情境,以期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发展。
我园教师结合以往工作经验,探讨小班幼儿喜欢的户外游戏,确定了小班幼儿喜欢平衡区、钻爬区、走跑区、车区、跳跃区、投掷区、球区和大型玩具周围的综合区。为了让刚入园的幼儿快速融入班级并参加班级循环体育游戏,我们做了以下规划。
(一)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
教师在观察中发现,多数幼儿不太愿意离开教师去陌生的区域活动。所以,在刚开学时,教师采用了同班同区的形式,即让一个班的幼儿在每次活动时在一个区域内活动,在下次活动时再进入另一个区域,从而让小班幼儿在体育游戏中有安全感,能更好地与同伴、教师交流,积极地投入体育游戏。同时,教师也能及时帮助幼儿,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
(二)从幼儿喜欢的游戏出发
我园教师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健康领域的要求,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和兴趣差异,在每个活动区域中设置了不同层次的班级小循环锻炼项目,设计了满足两到三个层次锻炼路径方案的小循环游戏,并通过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状态,及时研讨和调整游戏内容。
我园教师还结合小班幼儿在生活情境中模仿学习的特点,借助一些简单的辅助材料,通过“打怪兽、小乌龟运粮、小兔子送快递”等情节性游戏,让幼儿乐在其中。
在循环游戏开展过程中,为了解小班幼儿在运动、生活、习惯上的改变,教师开展了学期初幼儿体适能测试收集工作。首先,各班教师经过测试统计,汇总每一名幼儿的体适能情况。其次,教师结合幼儿的运动发展情况进行了分层跟踪观察的计划。再次,教师设计了“关注儿童”计划表,并结合个案观察记录表对被关注的儿童进行跟踪观察。最后,教师利用视频记录法进行观察。教师的观察包括如下内容。
(一)观察幼儿的运动水平
教师通过观察记录幼儿的行为表现(望),观察记录幼儿的对话语言(闻),询问幼儿的需求(问),解析幼儿体适能锻炼的关键期(切),从而了解被关注幼儿在运动中的状态,为幼儿后续发展提供依据和支持。
(二)观察幼儿的运动品质
教师在自主观察量表上详细记录了幼儿每天自主选区的情况,如幼儿最喜欢的区域、幼儿有没有均衡选区、是否需要教师干预等,以保证幼儿的运动发展均衡性。教师还在表中简单记录了幼儿在游戏中的情绪状态和游戏方式,如幼儿能否愉快地游戏、能否自主安排好自己的运动与休息时间、能否协助教师一起整理游戏材料等。
(三)观察幼儿的交往能力
教师通过开展混班游戏,把各班的幼儿集中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临时小团队,为不同班级幼儿的相互认识和影响提供了机会。在自主观察量表中,教师罗列了幼儿在游戏中的几种状态,通过检核表记录了幼儿在混班游戏中的方式,并对运动能力和社交能力不足的幼儿进行了及时干预,以期提升这类幼儿的运动能力和社交能力。
(四)觀察材料的使用程度
在四天的自主择区活动中,教师为各班提供了难易程度和组合方式不同的材料,并在材料使用频次记录表中记录了小班幼儿使用材料的频率,调整了操作过于简单或难度太大的材料,删减了提供过多或干扰幼儿活动的材料,增加了幼儿抢着玩的材料。
(五)观察运动路径的安全性
在周五开展的年级组大循环游戏中,负责球区的教师发现,幼儿容易在东、西操场的衔接处发生碰撞。经过对幼儿的观察,教师发现问题出在缺少游戏路径的指示。于是,教师在每个运动区的游戏路径、运动区之间的间隔处、每个游戏区的起始点用颜色标注了指示。在幼儿运动过程中,笔者听见幼儿说:“只要看着地上的蓝色箭头走就行了,不会错的。”这从侧面说明了路径指示的重要性。
我园在循环体育游戏中采用了“4+1模式”。“4”表示教师在周一到周四的四天中,在八个区的班级小循环场地开展户外体育游戏,由幼儿自主选区,并根据游戏展板上的提示及手环颜色,找到相对应的运动区域。“1”表示项目组在周五重新研讨并调整游戏场地,开展全年级循环体育游戏,让幼儿按照游戏路径,完成八个运动区的体能项目。教师要合理设置运动密度,不仅要考虑动静交替的活动区设置,还要兼顾幼儿活动量与时间的科学分配。比如,在走跑区、跳跃区和悬垂区,幼儿的活动量较大,运动时间应在8分钟左右,到平衡区和钻爬区,幼儿的心率逐渐下降,通过时间应在10分钟左右,在球区、综合区和平衡区,幼儿的运动时间可以逐步增加。从动作技能的发展角度来看,小班幼儿运动技能的重点是平衡、走跑和跳跃。所以,教师应在全年级循环体育游戏的设置中更突出这三项技能的练习,并开展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四、立足反思,拓展循环游戏支持途径
(一)提供多元化的运动材料
多元化的运动材料能激发小班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我园教师结合幼儿园的自然资源拓展循环游戏,如利用花坛边缘引导幼儿走线,结合阳光走廊设置伞兵纵跳,结合墙面开展投掷活动,等等。教师还结合大型玩具、攀登架、沙水池等创设综合活动情境,开展各种体适能锻炼。我园教师引导幼儿一物多用,充分利用沙包、绳子、圈、轮胎等材料,还与幼儿一起收集了纸箱、矿泉水瓶、奶粉桶等材料,以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个体差异分层次指导
在运动区中,我园教师经常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并适时引发幼儿思考,以发展其创造性思维,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会鼓励其继续尝试或引导其模仿别的幼儿。在活动场地,能力强的幼儿能独自在循环路径的分层障碍中完成挑战,能力弱的幼儿会由另一位教师带领进行针对性的游戏。
(三)社会交往“大带小”
在自主择区体育游戏时,社会交往能力好的幼儿不仅能与本班的幼儿一起游戏,也能在其他班的幼儿中寻找到合适的结伴对象。比如,幼儿依依刚开始参加循环运动的时候总是哭,于是,笔者让坐在她旁边的张妹妹做她的向导,在每个区的运动结束后张妹妹会在终点处等依依,然后拉着她一起去下一个游戏区。在短短的两周内,依依开心地融入了大循环游戏,社会交往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四)集体分享和问题梳理
集体分享是帮助幼儿梳理运动经验的关键环节。教师围绕活动中的安全性、分享新玩法、解决游戏问题展开指导。比如,在大循环游戏时,排队的幼儿很多。在分享的时候,幼儿提出找特定帽子、贴照片、选小老师指挥排队等办法,成功解决了问题。
历经两个学年的摸索,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小班幼儿的快乐参与下,幼儿的体能、品质和教师的专业素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一是运动锻炼让幼儿少生病,幼儿体适能优秀率和同期幼儿出勤率明显上升。二是在循环体育游戏中,幼儿在周一到周四的班级循环游戏中自主择区,自主择友,自主放置随身物品,自主喝水、穿脱衣服、休息,等等。这提升了幼儿的自理能力。三是在循环体育运动中,教师通过设计观察记录表、运用观察技能等,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了自身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反思评价能力和教学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新桥实验幼儿园何巷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