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中医医院 浙江 嘉兴 314001
股骨干骨折后患者疼痛剧烈,肢体肿胀严重。临床上手术治疗为常见手段,而术后因骨刺激会引起肿胀加重,影响血液循环及周围组织恢复[1],导致产生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2]。本研究拟对股骨干骨折患者给予中药热熨结合身痛逐瘀汤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股骨干骨折手术患者6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中男15例,女18例;年龄53.56±8.61岁;体质量68.91±7.32kg。观察组中男17例,女16例;年龄56.74±8.19岁;体质量70.64±10.31kg。两组基线资料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等症状。
1.3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确诊为股骨干骨折患者;②均行手术治疗;③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型。④取得患者本人及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①妊娠哺乳期妇女;②合并有其他重要脏器疾病者;③恶性肿瘤患者;④精神系统异常者;⑤对本研究所涉及药物过敏者。
1.5 治疗方法:①对照组:采用西药止痛,常规护理及康复治疗:提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使用止血带;术后2天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功能训练,踝关节及股四头肌伸缩运动;常规使用抗感染及阵痛药物;并在术后12h给予患者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国药准字J20130168,0.4ml:400IU)0.4ml/次,Q12h;增加患者高蛋白饮食、清淡易消化菜品,保证充分休息。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热熨结合身痛逐瘀汤。即将中药方剂(药用茴香、干姜、红花、肉桂、川花椒、决明子、苏子各10g,蚕沙100g)1剂/日,再加入少量小石子后炒热,纱布包裹后外敷于患处,开始时轻轻用力,随着温度降低力度增大,慢慢放低速度,持续时间20~30min,2次/日。同时口服身痛逐瘀汤,组成:秦艽、桃仁、红花、当归、牛膝各9g,川芎、甘草、羌活、没药、五灵脂、香附、地龙各6g。水煎300ml,早晚各1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然后观察结果。
1.6 观察指标:①患肢肿胀程度:对患者的肿胀程度进行评定,包括Ⅰ、Ⅱ、Ⅲ度。②患肢踝周径及小腿周径:用量尺对两组患者的患肢进行测量。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及数字评分疼痛量表(NRS):利用FMA量表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分数越高表明运动功能越强;利用数字评分疼痛量表评价疼痛,分数越高,患者疼痛越剧烈。④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采用凝血酶原时间测定试剂盒测定。⑤C-反应蛋白(CRP)及炎症因子: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RP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试剂盒。
1.7 疗效标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软组织损伤进行分级评定。Ⅰ度肿胀:比正常皮肤肿胀,肿胀高度≤0.5cm;Ⅱ度:肿胀较明显,肿胀中心高度0.5~1.0cm;Ⅲ度;皮肤重度肿胀,高度≥1cm,出现水泡。
1.8 统计学方法:采用 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采用χ2检验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1 两组患者肿胀程度比较:观察组术后肿胀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肿胀程度比较[例(%)]
2.2 患肢踝周径及小腿周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患肢踝周径及小腿周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患肢踝周径及小腿周径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患肢踝周径及小腿周径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49.35±4.28 43.92±3.46*患肢踝周径(cm)治疗前35.03±3.74 34.57±4.01治疗后30.56±2.07 27.13±2.18*小腿周径(cm)治疗前57.99±4.82 59.02±5.038
2.3 FMA及NRS评分比较:观察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FMA及NRS评分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FMA及NRS评分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4.19±0.57 1.39±0.42*FMA(分)治疗前17.56±3.61 17.36±3.72治疗后26.81±4.69 34.39±5.76*NRS(分)治疗前7.92±1.24 7.48±1.69
2.4 凝血功能比较:观察组术后PT及APTT均明显延长,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FIB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凝血指标变化(±s)
表4 两组患者凝血指标变化(±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3.21±0.52 2.81±0.36*例数33 33 PT(s)治疗前11.57±2.17 11.48±2.26治疗后12.28±2.14 13.91±2.37*APTT(s)治疗前30.03±4.16 29.82±4.05治疗后35.68±5.13 39.78±4.67*FIB(g/L)治疗前3.76±0.64 3.85±0.34
2.5 炎症因子水平比较:经过不同方案治疗,观察组患者CRP、IL-6及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表5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表5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20.31±4.06 9.57±3.16*例数33 33 CRP(mg/L)治疗前26.33±6.28 26.47±6.73治疗后16.82±4.36 13.32±3.83*IL-6(ng/L)治疗前49.86±7.28 48.94±8.01治疗后41.34±8.42 33.72±4.47*TNF-α(pmol/L)治疗前39.13±7.16 38.28±6.57
重物撞击,跌倒及突发事件均可能引起股骨干骨折,临床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因静脉回流受阻,加之术中的骨刺激,伤口发生渗出,长期卧床肢体缺乏康复锻炼均可能出现术后肢体肿胀,延缓伤口愈合,严重者还会造成残疾。骨折患者术后多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多以肢体功能锻炼加用止痛药治疗,可以缓解疼痛,但恢复时间较长。中医学一般将骨折术后水肿纳入血瘀范畴,病机为经络损伤,气血紊乱。本研究纳入的患者均为气滞血瘀型,临床表现为皮下青紫。局部肿胀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尤甚。本研究中采用中药热熨结合身痛逐瘀汤进行治疗,中药热熨是通过热效应联合药物渗透功效起到治疗作用[3],药用茴香具有祛寒止痛功效,干姜及红花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作用,肉桂有引火归元、散寒止痛及温经通脉功效。通过中药热熨使热及药物温通经络,提高患肢皮肤温度,促进微循环,改善患者血液状态,促进患者恢复肢体功能。所用身痛逐瘀汤方中,含川芎、红花、当归、秦艽、没药等,有补气生血、活血通络、清热解毒等功效。
研究结果表明,中药热熨结合身痛逐瘀汤能够有效减轻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肿胀程度,缓解疼痛,改善凝血功能,降低炎症反应,促进患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