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敏,杨艳秋,胡伶俐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西区 江苏扬州225000)
结肠癌是目前多发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1]。流行病学统计指出,该病的发病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同时发病人群逐渐年轻化[2]。目前临床治疗该病常用的方法为手术治疗,传统手术方式的手术创口大、患者术后恢复慢、疼痛感强烈,效果并不满意[3]。近年来,微创腹腔镜技术得到了发展和普及,尤其是在普外科得到广泛应用,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已成为主要的结肠癌治疗方式[4]。患者围术期常需要留置各种管道,如果护理不当,易发生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因此,管道护理尤为重要,本研究探讨管道护理对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后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月1日~2020年1月31日我院就诊的80例结肠癌患者,男40例、女40例,年龄34~86岁;合并糖尿病13例,合并高血压23例。纳入标准:①患者术前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②均伴有不同程度腹部包块、排便习惯及性状的改变;③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结肠癌;④患者神志清楚、可配合本研究;⑤均符合结肠癌根治术的适应证并在我院行结肠癌根治术者。排除标准:①患者身体无法耐受手术;②合并神经障碍患者;③受教育程度低,无法完成相应量表评估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年龄(65.84±11.47)岁,观察组年龄(66.24±12.45)岁。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包括健康教育、对症处理等。
1.2.2 观察组 实施管道护理模式。①术前管道健康教育。术前2 d由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对管道护理的了解程度、自身需求、患者及家属受教育程度以及管道自护能力。通过多种渠道(包括PPT、视频、宣传手册等)向患者讲解管道护理相关内容,置管前由医生和床位护士共同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置管的相关流程,置管的目的、过程以及可能的并发症,并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邀请置管成功的患者与即将置管的患者进行交流,消除患者紧张、抵触情绪,鼓励其自觉参与管道护理。鼓励家属陪伴患者,使患者术前保持良好心理状态,让患者及家属主动参与康复和护理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与主刀医生提前设计好腹腔双套管、盆底引流管的位置,用Mark笔标记好位置。②术中管道护理。鼻肠管:鼻肠管避免和麻醉各种插管交叉,保持鼻肠管通畅,避免打折和各种暴力牵拉,避免误吸出现肺部感染,测量外露长度,并妥善固定导管标签,密切观察术中鼻肠管的引流量、颜色。腹腔双导管:术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妥善固定,避免受压扭曲及弯曲,测量双导管外露长度,贴好标签,上面标注好置管时间、外露长度及导管的名称;密切观察引流管的颜色、量、性质,根据术后引流量、黏稠度调整负压,以吸出引流液为宜,一般为0.01~0.02 kPa。盆底引流管:妥善固定,避免打折或弯曲,测量外露长度,贴上标签,写明管道名称、置管时间及外露长度,观察并记录引流量及引流液的色泽。导尿管:留置导尿管并填好留置时间,妥善固定,保证尿袋低于耻骨联合水平位。患者苏醒后再次确认管道,向护工交代搬运过程中动作要轻柔,避免引流管脱落。做好健康教育工作,配合护工将患者送回病房。向所在病区护理人员交代患者身上的各类管道类型、名称及置管时间,并再一次核对患者姓名,和病区护理人员交代术后各种管道的护理措施。③术后管道护理。鼻肠管:维持鼻肠管通畅,妥善固定,密切观察术后鼻肠管引流液的量、性状、颜色,并每天记录引流量;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可以向鼻肠管缓慢推入肠内营养液,促进肠道蠕动及功能恢复。腹腔双导管、腹腔引流管和盆腔引流管:妥善固定,记录引流量、性状及颜色,行引流液培养时注意无菌操作。导尿管:防止尿液逆流引起感染,观察尿液颜色及尿量。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②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吻合口瘘、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腹腔感染等。③比较两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评定采用生活质量核心问卷[5]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包括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4个方面,每个项目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2.1 两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2.3 两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由于结肠癌患者大部分是老年人,患者生理功能下降,疾病普遍进展较快,另外自身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导致手术和麻醉的风险增高,患者更容易发生术中血压波动过大、低血糖、术后肺部感染、呼吸道感染等,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6-8]。为提高老年患者术中耐受力,减轻术中对机体的应激,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术中管道护理方案是保证结肠癌根治术效果的关键。
鼻肠管主要应用于肠内营养,有利于肠道功能恢复[9]。焦宪法等[10]研究显示,鼻肠管不仅能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还能降低因误吸引起的肺炎发生率,优于鼻胃管。因为留置鼻肠管患者反流率、VAP发生率较低,患者机械通气及入住ICU时间均短于留置鼻胃管。鼻胃管具有其优势的一面,同时期并发症也不容忽视。本研究对鼻肠管予以管道护理,避免鼻肠管扭曲及折叠,降低误吸发生率,同时记录引流液的量及颜色,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胃潴留,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患者在鼻肠管应用过程中受益的同时,也存在一定风险,风险一方面来自置管,一方面来自鼻肠管使用过程中的并发症。因此,为了减少使用鼻肠管过程中的相关并发症,必须做好术中鼻肠管的管道护理。腹腔双套管充分利用其有效的负压引流这一特点,减少消化液在腹腔的存留,同时也减少消化液对皮肤的接触,避免消化液对腹腔及皮肤的刺激和腐蚀,为肠道吻合口及切口生长修复提供机会,利于炎症的局限,促进肠瘘愈合[11]。易伟等[12]研究发现,使用双套管持续负压引流,在减轻炎症反应的同时还可促进创面肉芽组织形成,充分引流术后腹腔内积血与积液,降低腹腔内感染发生率,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术中妥善固定,避免双导管打折,调整好吸引压力,利于充分引流,减少术后并发症。
是否放置盆底引流管争议很大,一方面观点认为腹腔引流低位流入盆腔,盆腔引流管充分引流腹腔积液及积血,有利于肠道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13]。近年来另一种观点认为腹膜有强大的吸收功能,不需要留置引流,认为留置盆腔引流并不能改善预后,不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反而会增加术后并发症[14]。本研究发现盆腔引流管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盆腔感染例数少于对照组,可促进患者肠道功能恢复。由于患者术后无法立即下床,因此需要留置导尿管,记录患者每日饮水量、排出量、尿量、颜色,为患者更换尿袋,指导患者尿袋固定的高度,同时进行标本送检,强调患者的膀胱功能训练,防止尿潴留的发生[15]。手术过程中的管道护理要求护理人员有专业态度、扎实基础以及责任心,由于管道护理工作精细且复杂,对操作人员有技术要求,如果在术中护士未及时发现管道存在的问题及隐患,则很有可能影响手术效果[16]。因此,针对上述几种管道护理的情况,完善术前健康教育,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对管道护理的认知,使患者积极有效地配合术中管道护理。此外,术前进行管道分类和标注,护理人员在术后及时观察管道是否存在脱落和堵塞等情况,有助于患者疾病康复。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及时将扭曲脱落的导管进行复位也降低了感染发生率。术后管道护理在术后护理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效的术后管道护理是提高手术效果和促进患者疾病康复的重要基础[17]。术后记录引流管内液体的量、颜色,不仅有助于进一步观察患者的病情,也有助于与病房护士进行交接,减少因为交接不及时而引起护理差错,经过上述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也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管道护理有助于医护人员术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避免术中发生感染、导管脱落等情况,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