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宏山
北京市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精细化治理,有针对性地创新工作机制,提升垃圾分类的可持续性,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推广垃圾分类最佳实践
分类投放是垃圾分类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通过地方性立法方式,明确了家庭和个人的垃圾分类责任。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让垃圾分类成为家喻户晓的生活准则。强化对单位和社区的责任约束,关注单位、社区推进垃圾分类的创新行动,总结并推广最佳实践,推介典型社区和典型经验,在整个社会形成学习效应。
二、强化统筹协调,提升垃圾分类的中端、后端管理水平
垃圾分类管理是一条完整的链条,从前端的分类收集到中端的分类运输、后端的分类处理,涉及多个部门和责任主体,推进这项工作需要前端、中端和后端一起抓。要发挥制度优势,构建跨层级、跨部门协同机制,促使各部门既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确保垃圾分类的全流程管理落到实处。为保障各个环节相互衔接,需要加强统筹协调工作,确保相关设施和技术标准相统一,确保相关管理规范相协调。
三、把握关键抓手,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考核
垃圾分类管理涉及属地、部门、单位、社区四方主体,需要找到合适的抓手,有效激发各方积极性。从市政府层面看,为促使各区和街道落实属地责任,可将生活垃圾减量化作为考评的一个核心指标。生活垃圾减量化的前提是做好分类管理,实现可回收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利用。将生活垃圾减量化作为考评指标,有利于调动各区积极性,促使各街区、社区推进治理创新,形成各具特色的治理模式。
四、推进企业化运作,延伸后端处理产业链条
从专业化角度看,产业支撑也是垃圾分类从前端投放延伸到后端处置不可或缺的运作机制。不论是可燃垃圾的焚烧发电,有机垃圾的堆肥利用,还是有害垃圾的无害化处置,都需要推进企业化运作,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随着垃圾堆埋遇到土地利用的刚性制约,生活垃圾处理亟待推进企业化运作,依靠全链条技术集成手段,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全程减量、梯级利用、安全处置和智慧监管,提升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五、引入经济手段,提升垃圾分类工作的可持续性
发达国家大都市管理普遍将经济手段引入垃圾收集,对不可回收垃圾实行按容量收费政策,“多扔垃圾多出钱,少扔垃圾少付费”。实行垃圾收费后,家庭产生的垃圾量大,需要支付的费用就会增多。为减少不必要支出,居民自然就会进行垃圾分类。为提升垃圾分类的可持续性,首都城市生活垃圾收集有必要引入经济手段,让垃圾分类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为化解潜在风险,可选择局部地区或部分单位率先开展垃圾收费试点,总结经验后再予以推广。为化解可能的阻力,可面向低收入家庭免费發放生活垃圾袋,设置免费收集和清运生活垃圾的基本额度,超过底线的则要支付费用。
(责任编辑: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