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国
北京市垃圾分类工作承载着“为全国做出表率”的特殊历史使命,必须坚持“首善标准”,主动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积极融入首都社会与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形成引领全国的垃圾分类北京模式。
一、构建具有北京风格和首都气派的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垃圾分类处理系统,是垃圾分类工作中首先要回答的重大问题。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作为一座超大城市,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必须响应国家垃圾分类与“无废城市”战略,对标垃圾分类先行的东京、伦敦等国际化大都市,同时彰显北京风格与首都气派。
北京市垃圾分类的四分法符合北京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与垃圾组分特点。但四类垃圾在分类处理系统中的定位各不相同,强制程度也应有所差异,其中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应要求强制分类,厨余垃圾应积极鼓励和倡导分类,其他垃圾应保留容错功能。有害垃圾产生量不大,做好源头分类、安全收运与处置,是垃圾分类处理系统中环境风险控制的有效方式。
可回收物的精准分类与规范回收,是北京与东京、伦敦等世界垃圾分类先进城市之间的真正差距所在,是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主攻方向。应充分发挥我国新一代信息化技术低成本广覆盖的后发优势,将可回收物分类回收的全过程作为垃圾分类处理的组成部分纳入规范管理,与北京的“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动紧密结合,驱动分类回收与再生利用行业转型升级。
厨余垃圾是北京生活垃圾的主要组分,也是垃圾处理设施恶臭污染的主要来源,必须积极倡导“干湿分开”。基于国际先进经验和北京市有限的土地空间,厨余垃圾分类须坚持适度适量、“质精”先于“量大”的原则,保证分出的厨余垃圾能够安全进入土地利用的生态循环链条,达到分类处理系统整体环境绩效最优的目标。一味追求“虚高”的厨余垃圾分出率目标,可能会导致“过犹不及”的局面。
其他垃圾焚烧发电是减量化程度最高、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垃圾处理方式,是北京市垃圾分类处理的核心保障措施,必须坚定不移地支持其进一步健康发展。在推行垃圾分类和上网电价补贴政策退坡的双重背景下,对焚烧发电厂而言,进厂垃圾量有所减少但入炉垃圾热值提高,政府垃圾处理补贴和发电上网收入可能双双降低,而环保要求又日趋严格。进一步提高焚烧发电厂的运营管理水平和能源回收效率势在必行。
按照上述思路构建北京市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可以在合理的政府财政投入条件下实现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环境绩效的最优化。可回收物强制分类和厨余垃圾倡导分类预计分别可以贡献30%左右和15%~20%的资源回收率,北京市生活垃圾整体资源回收率将达到45%~50%,跃居世界前列。
二、形成持续推行垃圾分类和源头减量的长效机制
长效机制是推行垃圾分类的关键保障。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了实行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制度,要逐步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和差异化收费制度。在开局阶段,明确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职责分工,切实抓好、严格落实管理责任人制度至关重要。主管部门要通过管理责任人,层层压实垃圾分类和源头减量的任务,将垃圾分类投放的责任传递到每个家庭、每个居民。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和差异化收费制度是发达国家广泛采用并且行之有效的经济杠杆。快递、外卖和电商等新兴产业产生的包装废弃物,是北京市生活垃圾增量的主要组成部分。引入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包括押金制度),能够倒逼生产和服务企业采用绿色设计、绿色制造。针对产生垃圾的單位和个人,逐步落实多排放多付费、少排放少付费,混合垃圾多付费、分类垃圾少付费的差异化收费制度,也有助于引导培养分类习惯。从长远来讲,要避免垃圾分类处理成本外部化,扭转“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恶性发展趋势,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和差异化收费制度必不可少。
垃圾分类既是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又是城乡环境治理工作,兼具社会性与专业性、公益性与市场性,必须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只有政府、居民、企业、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共同参与垃圾分类,才能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环境治理新格局。目前,北京市垃圾分类工作中,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的力量还比较薄弱,有必要加大对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参与垃圾分类的培育、引导和支持力度,更好地发挥桥梁、润滑和催化作用。
厨余垃圾能否在家庭粉碎排入下水道,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热议的话题。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指出,有条件的居住区、家庭可以安装符合标准的厨余垃圾处理装置,对该方法在北京的应用持一定保留态度。该方法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采用,但在我国因厨余垃圾产生量大,油脂含量高,且排水管网不完善、不配套,存在一定的环境和安全隐患,目前无法推广应用。我国部分城市开展的试验研究表明,如果能够解决排水管网不配套的问题,该方法不但可以解决厨余垃圾处理问题,还有利于提升污水处理效率。可以在做好规划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问题,选择条件较好的新建片区试点开展厨余垃圾—排水管网—污水处理厂联动运行协同增效示范,进一步拓展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渠道。
三、将疫情防控形成的优势转化为垃圾分类的优势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北京垃圾分类工作的正常部署,大规模的宣传教育、系统化的组织动员不能如期开展,社区和单位垃圾分类桶站的建设配备难以及时到位。但是,疫情防控形成的社区及单位精细化管理机制,居民养成的卫生习惯和规则意识,以及邻里之间守望相助的精神,与垃圾分类的要求在实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在操作上也是基本相似的。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条件下推动常态化垃圾分类,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而是应该做到统筹兼顾、有机结合、互相促进。一方面将疫情防控形成的优势转化为垃圾分类的优势,让垃圾分类搭上疫情防控的“便车”顺利前行。另一方面,垃圾分类带来小区环境隐患的消除、卫生条件的改善和垃圾分类收运及处理能力的提升,也可以直接服务于疫情防控。
(图片由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宣传教育中心提供)
(责任编辑: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