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文君
[关键词]活动式;名著阅读;教学策略
名著阅读对很多学生来说是枯燥的,阅读兴致不高。《朝花夕拾》作为七年级读的第一本名著,给学生带来的的阅读体验尤为重要。依托学校塑造和培养通达事理、有所专长、立己达人师生的育人目标,借着开展学校特色校本课程与活动的机会(如:阅读分享、经典诵读、课本剧表演、手抄报比赛),“活动式”名著阅读有了更多的尝试机会。通过“活动式”名著阅读教学消除学生与经典的隔膜,做到真正的“悦读”。“活动式”名著阅读旨在提高学生学习自主、合作、交流、探究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方法与提高阅读思辨能力,从而提升课堂活力,寓教于乐,并且让学生完成一个有效的名著阅读。
一、课前演讲,阅读初体验
《朝花夕拾》共十篇文章,内容相对较少,但鲁迅作品主题对学生来说不好理解,因此,阅读兴致不太高。为了增加学生课后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名著的主动性。閱读期间我设计每天一个学生(针对某一篇或某一个主题)上台进行3分钟演讲,其他同学可提问,可交流,老师适当点拨。学生可以利用这3分钟进行赏析,例如分析长妈妈为什么给鲁迅买书,或《范爱农》《无常》等文章的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学生不仅关注到文章本身,也帮助同学消除了一些阅读障碍,降低阅读的难度,还激发了思维、锻炼了演讲水平,积极争取参加学校一年一度的阅读分享活动。
二、温故知新,熟悉脉络
温故知新采用的是思维导图加知识竞赛模式。名著阅读文字量大,人物情节涉及甚多,想要高效理清整本书内容,思维导图就是一个最好的梳理方法。思维导图可以颜色明丽、图文并茂,主干枝叶一目了然。例如可以设计以时间或者人物为点的思维导图,作品完成后全班评选十佳作品,学生稍作点评。设计思维导图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理清名著脉络,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这本书的知识竞赛。全班以4或6人小组进行积分竞赛,竞赛分为必答与抢答题,题型分填空、选择、问答,以最终得分分出胜负。思维导图锻炼了概括、归纳、审美能力,竞赛活动挑起了学生的好胜心,从写、画、评等不同手段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趣化、智化、内化语文教学,进一步消除学生与经典的隔膜。
三、“我”的朋友圈,性格揭秘
当今社会微信使用率高,为了吸引学生,提高活动积极性与新奇性,特意设计让《朝花夕拾》的主角们穿越时空使用手机发朋友圈。人物分析是中考的一个重要考点,这个环节就是让同学们在了解各人物关系与性格特点后进行。要求是:以《朝花夕拾》某个人物的身份选取某个片段拟发一条图文并茂的朋友圈,同学们可以文中角色进行点赞、留言等活动,独立或合作完成,此朋友圈可手绘,也可用微信生成。如鲁迅发圈:“我请你吃冰块,想吃的找衍太太!”沈四太太评论:“莫吃啊!要肚子疼的。”
这个活动从公布到分享,每一个学生都充满期待、充满激动。当他们看到创意十足的画面与留言,人物印象自然深刻,阅读的目的达到了。
四、场景表演,知人论世
名著阅读除了写、讲、评、画,还可以读、演、编。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选取一篇作品,经过编剧本、分角色、备道具后,在同学面前情景再现。表演可以促使学生与人物共情。学生公演时,观众点评演员表演,包括人物吻合度与不足。经典人物如长妈妈、衍太太、父亲、寿镜吾……引导学生进行人物归类、人物对比,得出对某类人的爱或恨。再如衍太太对待迅哥吃冰的态度、父亲生病遇到的庸医、长妈妈给迅哥买《山海经》,透露人性,也反映社会现实。课堂应该是灵动的,台上专注表演,台下细致观看,趣味无穷。
除了片段表演的形式,还可以模仿《百家讲坛》《名人面对面》《王牌对王牌》等节目。归根到底,亲身体验参与活动对感受作品本身的含义起到极大带动作用,也可以促进阅读活动的深化,促使学生产生阅读成就感,增进阅读效果。
丁学良说:“读书是学习一种知识,获得一种技能,为了知识上的好奇,出于一种情感的、情绪的驱动,为了寻求意义,学习如何成长。”名著阅读是需要习惯的养成,通过演讲、制作思维导图、知识竞赛、创作朋友圈、片段表演等多种活动方式,培养阅读习惯、训练阅读思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他们主动探究新知识的前提。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就变“要我读”为“我要读”,阅读是愉悦的。
面对中考改革,名著阅读分量加重,激发学生兴趣之余,改变学生观念,重视阅读尤为重要。阅读活动不是流于形式,应倡导个性化阅读,课堂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要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作用。虽然“活动式”阅读教学给名著阅读带来了活力,但阅读教学的道路还需要我们不断总结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周群.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学习实践[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3.
[2]佚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项目化学习策略与实践——以《朝花夕拾》为例[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