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国灿
【摘要】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教学相比于别的学科,其涉及着十分广泛的知识面,且具有一定科学性。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形成一定的科学素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有效培养学生较强的创新探索能力,在小学课程结构中占有的地位也慢慢受到高度重视,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于强化小学科学整体教学质量发挥着十分关键的现实意义。本文深入探究了小学课程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引言
近几年,随着教育结构基础新课程的持续改革,基础科学课程逐渐得到广泛关注。科学课程教学的开展是促进学生养成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中国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如何设计小学科学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逐渐成为广大教师高度重视的课题。
1.小学科学开展有效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小学科学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开展有效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不可否认在现阶段的小学科学教育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存在着传统的思想观念,认为小学科学只是一门副科,对于学生的升学无用,不必放在重要的位置去对待。殊不知这样的教育观念是与新课程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现代教育需要的人才是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的全面人才,而教学教育则能很好地培育学生的科学素质,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活动中开展有效教学,是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的一大重要举措。
其次,小学科学开展有效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科学动手能力和生活实践能力。小学阶段涉及的科学知识是比较简单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一些基本的知识理论,还有一些实践活动。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多媒体教学也好,联系生活实践教学也好,都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生活实践能力的一种手段。
最后,小学科学开展有效教学,才能够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育他们的科学素养。对于小学生来说,只要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才能够让他们在课堂上释放出足够的活力,他们能够真正地投入到科学教学中来,也能够顺应教师的思路,树立一种正确的科学思维,培育起良好的科学素养。
一、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注重教学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小学科学的教材中,其中有很多章节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十分紧密。教师在实践的教学课堂中,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对教学内容展开讲解。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们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育学生们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的思维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提前设计一些有趣的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例子,激发他们的探索欲和求知欲。
例如,教师在讲述《各种各样的运动》的时候,就可以联系实际生活进行讲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节课讲到的运动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因为在生活中可以说有很多物质都在运动着。教师可以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这节课堂的主人,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运动着的物质,是怎样运动的,每个学生进行想象,并举手回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日常的吃穿住行方面进行思考。比如吃饭的时候,筷子会在手的摆动下进行运动,穿衣服的时候,衣服也是在手的操作下进行运动,我们走路的时候,双脚在运动。还有公路上跑的汽车,天上飞的飞机等等,都是一种运动的状态。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实施操作实践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小学科学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跨度,其倾向于实践化,这就标注着小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动手动脑能力,所以,教师必须着重培养和强化小学生个人的实践操作方面的能力,让学生能夠对知识产生深刻了解,掌握丰富的知识,以此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进而保证学生处于快乐学习的状态,促进小学科学课程实现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不断完善学生构建的探究欲望体系。
例如,教师在讲解“放大镜”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拓展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接着为学生展示相关的一系列昆虫图片,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前往科学实验室进行昆虫标本的近距离观察,让学生通过放大镜全方位、直观地观察昆虫,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展开,探究昆虫身体的结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提前准备昆虫的活体,组织学生观看,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更加仔细、直观的观看,并要求学生详细记录各种昆虫的不同生活习性,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科学思维,强化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能力。
三、依托课本教材,完善教学设计
在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材是重要主体,是师生之间进行教学和学习的关键载体。然而教学并非等同于课堂,单纯地根据教材文字讲解的教学方法不仅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且无法彰显课程教学的精髓,大大削减了小学科学教学开展的有效性。对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尊重教材,基于教学目标层面出发,根据学生的具体认知水平,有效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以及深入探究,为课堂教学实现可操作性鉴定牢固基础。同时,针对性的教学模式是广大科学教师值得深入学习的一种全新模式,教学不能局限于传统,可以有效的融入一些新颖元素,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有效拓展课堂,进而实现课本活用取舍的效果,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例如,教师在讲解“植物”章节的相关内容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前时间收集多个品种的树叶,并带树叶拿进课堂教学中,没有必要完全根据课本文字讲解植物所具备的特点。由于教材会为了实现特殊性以及专业性,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植被,然而这些植被几乎在小学校园中看不到,颇有望梅止渴的意味。教师亲自带入校园植物,则会促进亲切感以及真实感的有效强化,实现高效教学。
结语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在小学科学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力争打造高效课堂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和课题,同时是新课程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具体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认识教学特点,并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以及措施展开教学,推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成东.在物质科学领域利用微课和翻转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科学素养的一点尝试和体会[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11):45.
[2]李贝贝.细节定成败,态度掌进退——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51):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