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家校共育的真谛 从孩子的需求出发 营造个性化的养育环境 助力孩子的成长

2021-02-28 22:08黄艳群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45期
关键词:共育家校家长

黄艳群

“家校共育”理念的提出者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家校共育作为一个好的教育理念,从提出来到真正被实践起来,经过了漫长的过程。在这个多元化发展的时代,教育方式也在不断迭代,家校共育正是满足了时代的教育需求,所以在我国推广开来。

在养育的过程中,如何才称得上是有爱呢?

家校共育的理念,可以充分解答这个问题。

下面让作为孩子教育重要参与者的我们先来看看,孩子的家庭教育与校园学习之间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1.理念不一致

一方面是家长希望把孩子交给学校,学校就全权负责起孩子的培养,家长成了旁观者,成了验收成果的观众。另一方面教师希望家长能在孩子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引导好孩子,使教学工作更好的展开。

2.信息不对衬

家长不清楚学校教学大纲,不知晓孩子在校表现及学习情况。包括学习兴趣、在校人际互动状况等。教师不了解孩子的家庭生活氛围,不知晓孩子日常生活处在一种怎样的环境及拥有怎样的生活习惯,对孩子的个性特点了解不充分。无法针对孩子的需求给予适合孩子学习成长的帮助。

3.责任归纳不清晰

家长认为孩子成绩的好坏责任在于学校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师工作能力的强弱。而教师认为学校以外孩子的成长事项是家长的责任。

4.對立现象

因为以上三点的存在,家长和教师这两个原本都是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而出发的培育者,站在了彼此的对立面。家长会因为孩子成绩不佳时对教师有质疑,教师也因为孩子不配合教学时对家长有怨气。

而解决这一切的方法正是文章开头提出教育理念:家校共育。

如果把家校共育这个理念拆开来看,从场所上理解,我们能看到是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养育。角色上理解,我们能看到的是家长和学校教师的共同养育。

这意味着,孩子从家里来到学校,从学校回到家里,这样的一种场所转换,以及家里以是家长做为引导者,学校是教师做为引导者的责任人转换。

受教育场所及引导者的不同,正是每个孩子千差万别的地方。目前我国学校多是集体性的教学形式,而家庭对孩子的关注相比之下更加的细微。认识到这些差异,能让家长和教师调整好各自的角色,相互辅助,学校尊重孩子在各自家庭文化中熏染出来的个性,家长尊重学校的整体教学大纲。

那么,在这样的提前下,怎样开展好家校共育工作呢?

一、学校方面

1.构建数字家校共育平台

网络的发达,给人们的生活及工作带来的巨大的便利。学校在家校共育方面可以借助时代的利器,创建一个从学校到家庭智能沟通的四方参与平台(学校端、教师端、家长端、学生端,必要时可增加教育部门端)。参见图一。

学校端:从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到一个教师同时需要兼顾几十个孩子的教育(教师资源紧缺的地方甚至会更多),教师既要顾全整体教学大纲和孩子的学科掌握水平,还要考虑孩子的个性化发展,如此复杂繁重的工作,通过学校构建的智能沟通平台就能轻松的决解了。学校端将教育部教学大纲,学年教育规划等相关资源信息发布于平台,供家长查阅,同时对平台的健康运行作管控。

教师端:在以往,孩子在校表现如何,都是教师点评,孩子与家长只能观看并不能参与进来。家校共育的数字平台,在教师端开放教师对孩子在校学习表现等的评价,并邀请家长进行反馈。

家长端:家长不仅能查看平台与孩子相关的信息,还能及时回复老师,并将孩子在家相关表现或是需要老师特别关注的事项提出来。

孩子端:显示所以关于自身学校家庭表现的相关数据,并且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与需求。

数字平台的构建,让大家都参与进来,解决了孩子的成长不再是以学校只是个不了解详情的大老板,老师是个卖力的主持人、孩子只是演技精湛的演员、家长只是个眼光挑剔的观众的困境。简单来说就是:老师每次在上面点评,家长可以及时查看给与反馈,家长也可以添加孩子在家的表现事项,高年级的孩子可以添加对家长教师的感受。让家长,教师及时了解孩子的状态,也可以知道孩子有怎么的培育需求与感受。孩子也可以从中知道自己在培育者眼中,有哪些是值得激励的行为,哪些是需要改行的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参与度高且与自己相关的事项,更能引发人的兴趣与责任感。在这个平台上,学校、教师、家长、孩子均以主人翁的角色去层级、保有及时反馈的互动,将沟通与信息公开化,孩子的成长也就变成了一种可遇见,有预案,能做好的事了。

2.学校邀请家长参与教学的设置

学校在保障学生德智育方面的全面发展情况下,开展家庭教学日。邀请家长走进校园,与孩子们一起学习。可以根据个体实际情况分门别类的进行安排。

例如,文化学科类,每单元未组织一次亲子课件的公开课。让孩子与家长共同制作课件,给同学们讲解。解决孩子在学科中由单一教师讲解知识点导致的麻木影响知识掌握与吸收的现象,丰富孩子们的学习氛围。

又如文体类,充分发展孩子们的个性。对体育、文学,歌唱、绘画等第三课堂有兴趣的,都可以进行亲子共学,亲子共讲,共演等形式的教学。

学校邀请家长参与教学的设置目的是将课程设置得灵活多样化。让家长真切的走进校园,增加家长与孩子在校的互动机会。

二、教师方面

1.以翻转课堂形式提高孩子学习兴趣

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回归孩子,定期举行翻转课堂。提出一个知识或问题,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与学习,孩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合作与自主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表明,以小组为单位的自组学习形式,能有效的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解决问题的方法远比学习成绩的好坏更富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2.与家长联合,鼓励孩子成长(制定个性成长记录本)

陪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育成功的关键,而引发孩子学习兴趣的关键是家长及教师的肯定与鼓励。

由教师组织,邀请家长参与,为孩子制作一本学年学习记录本。将每学年的知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记录下来。给每一个进程写上寄语或图片装饰。让孩子看得见自己的进步,理解成长是由一个又一个的的节点连成的历程。体会到成长的力量。

三、家长方面

1.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认知

双减后,孩子的学习负担相比之前变轻了许多,但也正是这样的教育政策,突显出:双减,减掉的是不自主动学的学习的孩子;减掉的是不会教育的家长。而时代的进步表明,只有家长不断的学习,才能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确立更是充分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应该主动学习家庭教育的专业知识。不断扩大家庭教育的认知,以适应孩子不断变化的的成长需求。

2.配合学校与教师教学需求

积极参与学校与教师邀请,保持高频率与孩子教育相关责任人的沟通,以理解、信任的心,给与学校、老师等相关教育工作人员积极的反馈。

提出建设性意见

每位家长都是孩子成长路上的重要参与者,对于教育方式也常常颇有心得。而教育理念得以不断迭代的原因,正是因为形形色色的见地结合而来。所以,家长可以在参与孩子的教育中,多提建议性宝贵意见。推动教育的不断进步。

当我们以爱为原始点,相互信任、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辅助,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习中来,家校共育也就能真正为孩子的成长孩子添砖加瓦,孩子的成长也就有了更多的可能。

猜你喜欢
共育家校家长
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家校共育工作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携手,共促发展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家长错了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