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县盖尾第一中心小学,福建仙游 351252)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化变革与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综合能力被放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当下,对于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这单一的层面上,更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考核与实践,数学语言表达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很多数学教师仍然重成绩、轻能力,将知识目标放在数学课堂的制高点。新课改背景下,要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在教育活动中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培养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为日后的数学学习和数学素养的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1]
问题可以明晰思维方向。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激发表达欲望。数学课堂主要问题在课前要做预设,反复推敲,力求明确不含糊,指向性明显,让学生有“抓手”,起到引导并促进思考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找次品”的过程中,可以这样预设问题:A.根据天平原理,把总数分成的份数越少,是不是越快找到次品?B.把总数平均分成两份还是三份,可以更快找到次品?C.根据天平原理,把待测物品总数尽量平均分成三份,称一次,被排除的数量最多是总数的几分之几?这些问题指向性明显,引导学生猜测平均分的份数与称的次数有关,明晰学生的思考方向,引导点拨在两份与三份之间作选择。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认为平均分成两份的一次排除的数量多,有的则认为分成三份的多。他们通过验算,向对方证明自己的观点,为各自的观点据理力争,一个个难题在教师的追问和学生的辨析中,不断被深化认识,在师生的交流碰撞中得到化解。最后根据天平原理得出正确结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明确学生的探究方向,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因此,问题指向明确,是学生积极发言的基础。
小学生活泼好动,容易从动手操作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获得成长。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调活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丰富感性认识,结合问题导向和问题启发,在操作活动中有条理地表达操作体验,表述知识获取的思维过程。在小学数学低段教学中,动手操作是重要的学习方法,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教学“平均分的初步认识”时,将学生随机分为六个小组,并为每个学生准备六根小棒,引导学生将小棒平均分成三份。再开展小组合作,将小木棒平均分成一份、两份、三份、四份、五份和六份。通过操作体验,学生发现不能将六根小棒平均分为四份或五份。在操作活动中,学生积累一定的活动经验后,能够进行有条理的表达,如“六根小棒不能平均分为四份”“六根小棒不能平均分为五份”。借助操作活动,训练学生有条理、连贯地表达操作要领、分析思路、解决问题,既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提升其思维品质。
小组合作学习中,为了达到预期的合作目标,学生之间需要进行有序的交流沟通,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这样的行为贯穿整个学习活动过程。学生为了表达自己的见解或小组的观点,就要积极主动地倾听、思考,组织数学语言,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在小组合作开始前,组织各成员交流:谁负责记录,谁负责绕绳做记号,谁负责计算等相关问题。在测量中也要进行对话。合作结束后,对各自的测量结果进行验证,每个小组再派一个代表汇报结论。教师要注意避免让一个人的思考代替全班思考,尽量让大多数学生获得发言的机会。学生带着问题操作,在操作中思考,将合作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深刻体验转化为数学语言,进而呈现观点,并在合作探究中获得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在发展空间观念的同时,提高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数学学习主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外在表现之一。课堂上,教师准确规范的语言表达,能够有效发挥示范作用,是学生模仿的最佳素材。教师要对自己的课堂语言进行推敲和斟酌,确保语言表达规范严谨,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2]
1.规范数学术语。所谓的规范,不是指教师按照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刻板的朗读和讲解,而是将教学用语与数学情境联系起来,做到严谨、规范又合乎逻辑。例如,在学习“位置与方向”时,可以这样设置问题:图书馆在学校的什么位置?图书馆在学校以东400 米,再往北走800 米的方向上。又如,在教学“倍的认识”时,教师要明确:“倍”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一种比率。在表达时,教师常常忽略标准量,突出比较量;常常说B 是几倍数,而正确表述应为:数A 是数B 的几倍,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如4 是2 的倍数,2 是4 的因数等。教师规范准确的语言表达是数学学科严谨性和科学性的要求,也能对学生的规范表达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2.采用商榷性语言。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曾提出教学“白板说”: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本就是一个白板,学生能够发展成为什么样子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围的环境怎么培养他们。[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问题交流时,教师不应以“对不对”“会不会”“好不好”作为答案的指向,而应多采用“你是怎么想的?说说你的理解”“你还有不同的见解?”“你怎么看待这位同学的想法?”等商榷性的语言。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真实想法,承认差异,不要放大错误,而要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在这样有安全感的课堂中,学生会轻松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意愿,为数学语言表达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教师要牢牢抓住小学生喜欢被表扬的心理特征,在日常教学中,不吝惜自己的赞美语言,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斥责;多一些引导,少一些谩骂,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实践。下面以“分类”教学为例。
1.给予正面肯定。教师可采用激励的评价语言进行新授,结合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整理自己的书包和课桌抽屉,将书包里和抽屉里的东西全部摆在课桌上并尝试分类。学生不仅能够在整理分类的过程中学以致用,更能随时提醒自己,保持书包和抽屉的整洁。分类整理后,组织学生交流“你是怎么分的?”“你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并运用“你的想法真独特”“你真是爱思考的孩子”“你的书包真整洁”等语言称赞分类合理的学生。得到教师的正面肯定后,学生更乐于分享分类结果,这一交流过程也是语言能力培养的过程。
2.引导指正代替严厉批评。如果学生分类不够合理,教师要采取先扬后抑的方式来表达意见,委婉的建议可以巧妙避开批评的锋芒。学生有时不敢回答问题,是因为怕出错,怕被教师批评,在意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基于此,教师在点评学生的错误答案时,应该尽量用引导指正代替严厉的批评。如“你这种分类方法很独特,但是这里有不同的分法,你看看这种方法怎样?”“你觉得这种方法好在哪里?”“你可以做得更好,比如……”。引导学生踊跃举手表达想法,回答错误的学生也会自信地接受别人正确的观点,达到纠错的目的。
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以赏识的目光激励学生,根据实际学习情况和语言表达能力水平,对学生进行适时的训练和引导,留足成长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提供一切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