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美, 孙 标
(1.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后勤与基建处,江苏 南通 226011;2.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执纪审查室,江苏 南通 226007)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尽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必须清醒地看到,腐败这个党执政的最大风险依然存在。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三不”)一体推进战略目标。随着我国本科院校“双一流”建设、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建设的推进,高校的后勤基建规模将迎来新一轮密集建设期。2020年10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的2020年被查处的30名高校厅局级领导干部腐败案件,再次表明高校绝非清净之地,也不是清水“衙门”。高校腐败既有一般腐败的特性,又有教育行业的特点,其中后勤基建领域是高校腐败的高发领域。高校后勤基建领域与社会关系密切,资源和权力集中,廉政风险十分突出。随着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高校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切实加强后勤基建领域的廉政风险防控,构建科学完善的权力运行体系,是一体推进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高校是否风清气正,直接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关乎他们能否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高校加强全面从严治党,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高校应从后勤基建等重点领域着手,紧盯权力运行的关键环节和具体风险点,通过建章立制、强化监督等措施,形成规范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机制,建立健全廉政风险排防机制,不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培育高尚师德师风,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良好政治生态;让清正廉洁在校园蔚然成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植学生脑海心田,进而培育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重大战略部署。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治理的全部活动都要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下进行,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就是一系列规章制度的集成与总和[1]。高校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本是要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加强高校后勤基建等重要领域廉政风险防控的关键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促使形成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的良性运行局面,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和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为高校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和内部治理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高校通过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和强化内部监督,后勤基建领域的廉政风险防控得到了一定强化,权力运行也日益规范透明。结合参与校际廉政风险排防协同监督、内部巡察和配合上级巡视等工作,笔者发现高校的廉政风险排防工作在主动防控意识、责任传递、排防精准性和防控措施落细落实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
巡视巡察发现,高校廉政风险防控不到位的问题比较普遍,究其根本是廉政风险防控意识不够强。一些高校未充分认识到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对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学校层面对该项工作重视不够。调研发现,有的高校还是依靠纪检部门在推进这项工作,主体责任层面缺乏统筹谋划和深入细致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和齐抓共管的合力。学校层面重视不够,二级单位(部门)思想上自然也不会引起足够重视。二级单位对廉政风险防控的系统性、复杂性认识不足,未将廉政风险排防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工作压得不够细、不够实,满足于一般性的排防,工作延续性不够。
廉政风险排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后勤基建领域尤其如此。由于其与社会人员交往的密集性特点,廉政风险不仅仅集中于少数领导干部,而是存在于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每一项具体工作。只有人人参与排防,廉政风险点才能找得全面准确,制定的防控措施针对性才会强。有的高校在开展廉政风险排防过程中,未能完全做到层层传递、层层压实责任。监督检查中发现,存在由二级单位(部门)主要负责人独自完成风险点排查和防控措施的制定,单位(部门)工作人员对廉政风险排防工作不知情,防控措施中未将分管校领导列为责任人等情况。责任压力未层层传递最终将影响防控措施的具体落地落实。
近年来,高校后勤基建领域队伍建设有所加强,但队伍专业性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还一定程度存在依靠传统经验和惯性思维开展工作的现象。人才队伍的专业性不强,在廉政风险排防工作中表现为:一是廉政风险排防不够全面精准。廉政风险点排查不彻底,一些廉政风险关键环节长期未得到重视,存在防控“真空地带”。有的高校虽然在不断加强后勤基建领域风险防控制度建设,但是由于缺乏专业性,往往找不准规范权力运行的关键,制度设计的科学性、精准性不够。二是未能结合具体工作针对性开展风险防控。后勤基建领域的廉政风险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一些高校风险防控与业务工作相互独立,没有融合,存在防控工作和业务工作“两张皮”现象[2]。
加强廉政风险排防工作,排查廉政风险点是前提,落细落实防控措施是根本保证。有的高校一定程度上还存在重排查、轻落实的现象;有的则是刚开始执行比较严格,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又回到原来的模式。究其根本是对廉政风险防控措施的监督检查力度不够。一是内部监督检查缺位。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专业性,内部监督实际是最有效的监督,但也是最难做到位的监督。由于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有的高校后勤基建部门仍习惯于依靠学校纪检部门监督,自我监督意识不够强。二是学校层面监督力量整合不到位。虽然纪检、审计等部门都在履行监督职责,但是高校廉政风险重点领域非常多,需要监督的工作也很多,依靠单方面力量难以集中精力实施有效监督,存在监督缺位、不到位的情况,对“一把手”有效监督不够。
高校后勤基建领域廉政风险排防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结合所在单位廉政风险排防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应从教育、责任、排查和监督四个方面构建权威高效的排防机制。
一要强化全面从严治党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腐蚀和反腐蚀斗争长期存在,稍有松懈就可能前功尽弃,反腐败没有选择,必须知难而进。高校要认真组织学习关于从严治党的最新论述,使后勤基建领域干部和职工清醒认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复杂性、艰巨性,牢固树立党风廉政建设永远在路上,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的理念。二要强化反面典型警示教育。要结合查处的高校后勤基建领域典型腐败案件,深刻剖析原因,对照查摆、吸取教训,引导党员干部正确认识权力运行中存在的风险,强化主动防控意识。三要强化校园廉洁文化熏陶。高校有自身的特点,要不断加强和创新校园廉洁文化建设,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使广大教职员工在无形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养成廉洁自律的意识。笔者单位组织“5·10”思廉日、“算好廉政账”专题教育月,强化廉政教育警示和廉洁文化建设,构建党风廉政常态化教育机制,切实增强以党员干部为重点的广大师生员工的廉洁意识。
廉政风险排防不只是单个人的事情,只有自上而下层层压实责任,确保不出现权力真空和责任漏洞,才能真正防得住、防得牢。高校在构建后勤基建领域廉政风险排防机制过程中,不仅要明确普通工作人员的责任,更要深入查找“一把手”和分管校领导层面的风险,将“一把手”和分管校领导列为责任人,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切实压实“第一责任人”责任和部门负责人、中层干部的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织密“一把手”、分管校领导、部门负责人和普通工作人员权力责任网络,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确保从决策到执行环环相扣、相互制约。
廉政风险能防得住,风险点排得全、排得准是重要前提。开展廉政风险排查,主要是把权力底数摸清,特别是要把隐性风险点排查出来,明确以下三个排查程序十分重要。一是明确全员参与廉政风险排查。后勤基建领域每个工作岗位都存在风险点。因此,后勤基建领域开展廉政风险排查,每个岗位人员都应结合岗位工作职责,通过“解剖麻雀”方式开展工作流程风险分析,查找可能引发廉政风险的“触点”和环节。二是明确部门汇总排查。在个人排查的基础上,通过集体会诊把脉,相互排查找盲点,确保风险梳理查找精准到位,见人见事,不漏项、不缺项,切实做到查准、查全、查深。三是加强统一论证。笔者单位采取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对排查出的廉政风险点、制定的防控措施进行监督评估,督促后勤基建部门根据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完善,后续定期做好廉政风险排防动态更新。
廉政风险与具体职务和岗位密切相关,涉及权力运行的每一个环节。只有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同时加强监督,才能使廉政风险防范工作取得持续性效果[3]。针对后勤基建领域腐败问题易发高发的实际,高校要织密廉政风险防控监督网,精准靶向监督,及时预防和化解廉政风险。一是要强化内部风险监督。按照风险防控要求,做好权力运行事项的信息公开,强化主动接受监督意识,让权力运行在阳光下。笔者所在单位通过制定廉政风险重要事项报备办法,要求重要事项实施部门在事项正式实施前向纪检部门报备,明确自我监督责任和措施,纪检部门对职能部门的履责情况进行再监督,压实了职能部门的自我监督责任。二是学校层面要充分整合监督力量,形成监督合力。笔者所在单位把廉政风险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纳入纪律监督、巡察监督、审计监督等范畴,各监督主体之间加强沟通协调,搭建监督成果共享、意见反馈的机制和统一有效平台,减少重复监督,消除监督盲区。三是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监督。通过设计规范化线上审批流程,压缩权力自由裁量空间,使得权力运行风险防控全过程、全留痕、全覆盖。
构建高校后勤基建领域廉政风险排防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依靠单方面力量就能实现。高校要根据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加强统筹协调,坚持问题导向,全面准确查找廉政风险点,科学制定风险防控措施,通过强有力的监督保障防控措施落细落实,确保廉政风险防控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