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021-02-27 20:40马忠秋
纺织服装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常态心理健康防控

马忠秋

(江西服装学院 学生工作处,江西 南昌 330201)

当前海外的新冠肺炎疫情仍较为严重,而我国疫情发展正走向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毫无疑问我国在抗击这场世界流行病方面取得了巨大胜利。这得益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得到充分贯彻和执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有效保障。高校作为疫情防控的重要阵地,在国内疫情防控迎来重要转折的大环境下,全国各地高校相继复工复学,步入了教学正轨。高校作为人群高度聚集的重点防控单位,仍需高标准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切实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和师生身体健康。在此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作为高校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严守底线原则、把握政策导向、切实履职尽责,努力为学生营造安全、安心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同时向学生大力宣传学校的管理措施,普及健康防护知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新冠肺炎疫情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引导学生科学理性、主动参与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形成群防群控的工作局面。

一、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1. 组织领导责任压力重大

尽管国内疫情已全面好转,高校仍然不能放松警惕,应继续维持疫情期间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的专门职能,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落实各部门负责人的主体责任,健全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始终把校园疫情防控工作落到实处。目前国内高校大都进入正常的教学工作,学生管理既面临着传统校园安全问题,又迎来了新的挑战。需要学校各部门加大配合、管控、处置力度,共同保护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学生的思想及行为等也发生了变化,需要充分认识“后疫情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情况。疫情防控常态化给学校的组织领导增加了难度,高校学生工作者要切实增强学生工作的主动性、实效性和科学性。

2. 心理健康教育任重道远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一大挑战。这主要是由于特殊环境下大学生的内心会产生一定的焦虑和恐慌,这也是常人心理应激反应的本能体现。首先,大学生正处于成人初显期,其心理成熟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且思维品质也亟待高校加强培养。大学生在此阶段面对突发性危机时,容易产生应激反应,具体表现为紧张、恐慌、叛逆、侥幸等心理[1]。其次,部分大学生对于信息辨别能力相对较弱,面对一些谣言及其他不良信息,往往无法快速有效辨别,甚至在网络上制造或传播谣言,部分大学生产生负面、消极的情绪,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最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学习及生活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部分学生对手机过于依赖,沉迷于网络,导致其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作息时间被打乱。

3. 安全应急管理复杂严峻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学生进出校园的频次明显降低,外出活动的半径有效缩小,大量人员长期聚集在相对封闭的空间里给校园安全管理带来空前压力。学校应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同时减少学生对网络的过度依赖。安全管理首要在防范,“防范于未然”胜于“亡羊补牢”,所以要在校园中面向师生经常性、多形式地开展疫情防控、国家安全、网络安全、消防安全、防诈骗、防盗窃等安全教育。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要求,学校必须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定期研判疫情防控工作重点,落实应急处置预案,开展突发应急演练。这些都是学生日常管理的“加试题”,唯有切实把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各项工作抓紧抓细抓实,才能有效维护全校师生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序开展。

4. 网络舆情防控更加紧张

疫情期间,国内外舆论场出现了许多嘈杂的声音,西方一些国家及个人的错误言论和疫情政治化、污名化等政治操弄,同时敌对势力加大对我国尤其是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渗透,这对大学生的“三观”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党和国家迅速处置、有力回应,廓清了舆论迷雾,让网络空间保持清朗状态。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依然面临着国际和国内网络舆情压力,主要是大学生存在以下三种特质:一是大学生群体规模在我国网民中不容小觑,是当前最大网民群体,大学生是网络信息的主要接收者和积极传播者,集体兴奋点高度趋同,社群粘连属性极易使大学生群体中的热点问题产生圈层传播[2];二是当前微信、抖音、微博等社交媒体的信息混杂,自媒体的推波助澜,容易对高校系统的官方政策、通知等产生误传、误解,引起突发性的舆情反转风险;三是高校系统内部对政策理解的简单化、执行的僵硬化,管理培训不到位,对教师群体的关怀和支持不足等,易引发高校系统内部自黑式舆情反转,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工作时刻不能放松。

二、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对策

1. 压实工作责任,严格问责机制

尽管国内疫情已得到较好控制,但是海外抗疫形势依然严峻,许多国家和地区仍处于失控状态,进一步加大了全球疫情防控压力。从医学角度讲,我们对新冠病毒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对其传播规律还没研究清楚,现在还不是歇口气的时候,还要对疫情是否反复保持足够警惕。正如中国工程院王辰院士所说:“别以为已经胜利了,大家只是对新冠缺乏想象力。”从目前疫情发展形势来看,新冠肺炎给人类带来的破坏不亚于一场战争,抗疫就是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阻击战,当前我们除了常态化防控已别无选择。祈望疫情短期内得到控制是不可能的,外防输入是国内中低风险地区的防疫重点。学校属于人员高度密集场所,时刻不能放松警惕。疫情期间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的专门职能非但不能削弱,还须优化加强,要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落实各部门负责人的主体责任,健全各部门的协同联动机制,实施严格问责机制,警示各部门对疫情时刻保持警惕,自始至终把校园疫情防控工作落到实处。要落实疫情防控常态化总体要求:一是坚持预防为主;二是落实“四早”措施;三是突出重点环节;四是强化支撑保障。

2. 加强心理筛查,适时危机干预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的生活社交依然受到一些空间限制,他们经过长时间的封闭学习和生活,难免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3],所以,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特别重要。尤其对本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加强跟踪、关注、疏导,各部门要协同联动,保持信息的畅通,发现异常学生要第一时间上报并处置,及时干预化解出现的心理危机。对于心理状况正常的学生,要经常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注重心理健康,保持阳光心态,提高抗挫能力。高校心理健康部门要加大心理筛查的频次,建议由每学期1次改为2次,提升及时发现心理异常的概率。筛查只是技术手段,并不能确保万无一失,对于重度或突发心理异常的学生,还需要学校健全的机制和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强烈责任心。

当前,尽管国内不少高校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干预活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和辅导。例如,部分高校通过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指导服务,还有部分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以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突发性公共危机。但总体来看,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依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高校学生管理要充分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指导,将其系统化地纳入学生管理工作体系,使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能够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实际发展需求而调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

3. 优化防控方案,强化反应机制

疫情防控将是学校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校内各部门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职能需要优化加强,尤其是协同联动快速反应机制必须得到强化,疫情防控方案及时细化优化,适时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值班人员保持24小时内无缝衔接。各级网格化管理工作体系时刻保持工作不断档,发现疫情及时启动逐级报告机制,处置疫情各司其职,分工协作明确,服务保障有力有效,督察督导及时准确,疫情防控台账及时完善。

同时,对于校园内可能发生的火灾、盗窃、诈骗、学生突发疾病等突发情况,也要有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不发生最理想,一旦发生则要以最迅速、有力、科学的手段第一时间进行干预处置[4]。要充分利用网站、网络群组、微信公众号、宣传栏、电子显示屏、横幅、海报等载体传播安全知识,让师生不断增强安全意识,自觉保护好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有效降低校园安全风险的发生率。

4. 畅通反馈渠道,及时回应关切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我们既面临着国际国内复杂严峻的防疫形势,又面临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学生对疫情防控、国防安全、局部冲突、贸易摩擦、恐怖主义、环境保护等重大国际形势比较感兴趣,容易激起舆论焦点,因此高校应及时引导化解,消除关切疑点。网络是高校舆论宣传的主阵地[5],应当及时回击错误言论,化解舆论风波,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学生长时间生活在相对严格管控的空间里易产生反抗情绪,易对触及自身利益的事件激发抵触心理。比如学校出台的一些管理制度措施,以及安全、卫生、考务、成绩等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事件易形成舆论热点。学校应及时畅通反馈渠道,回应师生关切,在出台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规定时应充分调研酝酿,发布前开展网络征询,征求师生意见和建议,尽量避免网络舆论生成。

学校应当建立畅通的学生意见反馈渠道,及时解决学生反映的问题;加强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积极引导学生把关注点放在积极向上的文娱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上,培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做好后勤服务保障,满足学生的正当需求。对学生合理诉求要认真分析研判,改善优化工作措施,密切关注困难群体和特殊群体,多做有温度、暖人心的工作,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

三、 结语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学校在全面恢复正常学习、工作、生活秩序的同时,还要对疫情时刻保持警惕,把疫情防控意识和措施融入日常工作。要提示师生注意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保持安全社交距离等良好卫生习惯,做好疫情反复的心理准备,树立长期常态化抗疫的准备。同时要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防控策略,坚持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有力保障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

猜你喜欢
常态心理健康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