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小利
(闽江学院 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发展转型期的服装产业对视觉营销类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通过对智联招聘、前程无忧和猎聘网等主流网站上服装企业招聘信息的调研分析,笔者发现营销管理类人才的职业岗位需求占总需求的32.8%,其中又以服装陈列师、店铺设计师、橱窗设计师等视觉营销类职位数量上升最快。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以及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科教评价网联合发布的《2018—2019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选择30所开设服装类专业的代表性本科高校进行分析,发现开设视觉营销相关专业方向的高校只有8所,占26.7%,而且多数院校的主要教育资源和精力放在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上,对人才的职业意识、职业思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明显不足,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全面性也有待提高,重艺术轻技术现象比较普遍[1]。说明服装视觉营销人才的供给侧和需求侧不平衡问题较为严重。
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以下简称专创融合)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创新塑造和实践教学,专业教育侧重知识传授与技能培训,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全过程可以有效促进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的实现[2]。因此,本研究根据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明确服装视觉营销人才需求素质标准,探索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途径,以促进服装专业教育改革创新,培养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视觉营销类人才。
服装视觉营销类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利用各种服装展示技术将商品更好地呈现出来,提高品牌附加值,迎合目标消费群体的情感需求,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其购买欲望,维护和提升品牌形象。知识背景一般涉及服装产品、服装搭配与陈列、空间设计和市场营销等知识[3]。为了明确服装行业对视觉营销人才素养和能力的具体需求,笔者搜集了智联招聘、前程无忧和猎聘网3家主流招聘网站上的服装企业招聘信息,并采用系统、客观、可量化的内容分析法进行了分析。
(1)界定分析总体和抽取样本。人才需求信息是由企业提供的,各企业发布的招聘信息就是信息源分析总体,这些信息无论来源于何种载体,只要是同一家企业对同一个岗位的招聘,其核心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从3个招聘网站上选择了400家500人以上的规模型服装企业,随机排列,然后按照系统间隔抽样法,每隔4家企业抽取1家,得到有80家服装企业招聘信息的研究样本。
(2)确定分析单位。一家企业可能会有若干个招聘岗位信息,每个岗位的职业要求略有不同。因此根据研究目的,可以确定以每条招聘信息中具有完整意义的语义段为分析单位,以单个企业为抽样单位,以单条招聘信息为记录单位和计数单位。
(3)构建分析类目。美国学者Lyle M. Spencer和Signe M. Spencer提出的“素质冰山”理论将职业素质分为显性职业素质和隐性职业素质,前者指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术”的方面,后者指不容易被观察或直观证明的内在品质和行为习惯,如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意识等[4]。本研究以此理论为参考,结合企业人力资源部常用的人才测评维度(品行素质、身体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技能素质),根据穷尽性、互斥性和同层性原则,将研究分析类目(一级观测点)设定为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职业思想(道德、态度)和职业综合能力四个。
(4)信度检验。为了保证分析结果的客观性、一致性和可靠性,特邀请2位专门从事相关工作的教育专家,在80个抽取样本中随机抽取了10个样本,独自按照设定的分析类目进行量化分析。然后使用可以排除偶然一致性的科恩kappa信度系数公式计算2人的评判结果,得到信度系数为0.783,这说明分析结果在可接受范围内。
(5)量化分析材料。根据已确定的分析类目和分析单位,逐一对抽取的80家企业招聘信息样本进行编码,并对样本中的语义段作出分类记录,在事先设计好的记录表中记录每一个语义段所归属的类目,再统计每个类目所出现的频率,并对每一个类目下的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总体来看,服装企业对视觉营销人才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和一致性,可形成4个一级素质标准观测点和若干个具体的二级观测点,每个观测点的占比如表1所示。
分析表1可以发现,企业用人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之间的不平衡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表1 一级观测点、二级主要观测点及其所占比重
从4个一级素质标准的占比分布来看,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两种显性职业素质的总比重为52.45%,职业思想(道德、态度)和职业综合能力两种隐性职业素质的总比重为47.55%,其中职业综合能力的比重最高,占30.39%,这说明在企业看来隐性职业素质是同样重要的。从职业综合能力标准观测点及所占比重也可以看出,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适应出差和创新能力等都是企业非常重视的核心职业能力。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隐性职业素质的培养。
然而,现行的服装专业教育从“知识至上”到“技能至上”,对隐性职业素质的重视程度不足,培养空间有限[5]。究其原因,主要是隐性职业素质的培养多处于边缘化地位,很多学校仅依托思政教师或辅导员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来培养。因其专业背景的限制往往会存在培养方式脱离职业环境,培养内容空泛抽象,缺乏深切的体验感和实践性等问题[6]。实际上,职业活动是一个整体的范畴,如果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利用他们毕业后必须面对的真实工作案例或者项目进行培养,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服装视觉营销具有较强的知识交叉和实践应用特点,涉及人体工程、消费心理和服装设计等多个学科,因而其人才培养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特点。从专业知识各观测点及所占比重可以看出,用人单位认为道具开发与采购、空间布局与设计装修等知识非常重要,因为设计师思维的物化表现是由产品(服装)、道具和空间共同营造的,单单依靠服装的搭配和陈列还不足以形成理想的视觉效果,后两者在设计师主导思想的呈现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7]。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专业知识的综合性。
但目前道具设计和空间设计等知识的教学课时都非常有限,主要原因有三个:(1)专业背景。多数服装院校在流行趋势、服装陈列和色彩搭配等方面都具有比较坚实的教学基础、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但是在道具设计、空间设计、人体工程学等跨学科领域,软硬件资源多比较缺乏。(2)师资力量。多数专业课教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岗位,缺乏对企业岗位的切实体会,慢慢地就与市场脱节了,因此对课程结构的设计往往缺乏科学性,把握不够准确[8]。(3)教学理念。一直以来服装视觉营销人才的培养多设置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延续了重艺术轻技术、重形态分析轻客观量化的传统弊端,以设计为主导,满足于纸面效果,当学生开展实际工作时往往不知如何依托工程技术落实设计方案。
良好的时尚触觉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流行趋势,审美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设计作品的质量和效果,融入国际化时尚理念和审美意识的设计作品更能引起目标消费群体的情感共鸣,其承载的品牌调性也更加凸显[9]。从专业能力各观测点及所占比重可以看出,时尚意识、审美品位和品牌意识等隐性专业能力深受用人单位的重视。因此需要进一步重视隐性专业能力的培养,而目前服装专业隐性专业能力的培养不尽如人意。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还没有形成较全面的职业能力,无法从“职业人”的角度认识到隐性专业能力的重要性[10];另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对隐性专业能力的认识不足,缺乏孕育隐性专业能力的良好环境。隐性专业能力不像显性的知识或技能那样可以通过某些课程的学习直接获得,它既需要专业背景作支撑,更需要在专业环境中慢慢养成,这是一个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伴随学生成长的系统工程,具有全程性、连续性和职前性的特点。
为了更好地服务行业发展,服装专业教育需要转变理念,拓展方向,适应需求。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人才,并不是要求人人都去创业。创新创业素质包含了与开创事业有关的知、情、意等各个方面,如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创业意识等,是多元化的素质[11]。所以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不仅与专业教育不矛盾,而且有利于优化和改善专业教育的现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行业需求与人才培养衔接中出现的不平衡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这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梳理、改进和优化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等。具体实施对策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将教学目标从追求就业率升华为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人才特征强调了隐性职业素质的重要性,以及以创业需求为抓手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立体化塑造。结合以上服装视觉营销人才行业需求素质标准的分析结果,可以将培养目标优化为:“培养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端正的职业态度,良好的美学修养,敏锐的时尚意识,较强的品牌意识,扎实的服装视觉营销专业基础知识、应用方法和基本技能,能从事终端形象设计、服装陈列、店铺设计、道具开发和设计、陈列策划与管理等工作,具有较高的创新品质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以素质培养与职业标准的有机融合为导向,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为依托,构建包含基础素养课、专业知识课和专业实训课的三维课程知识体系,并设计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其中基础素养课包括“艺术设计概论”“流行趋势预测与应用”“服装消费心理学”等课程,以做到有目标、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美学修养、时尚敏感度和市场洞察力等;专业知识课包括“商业空间设计”“服装搭配设计”“服装陈列技艺”等,以形成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同时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职业思想(道德、态度)教育,为综合素质的培养打好基础;专业实训课与专业知识课配套开设,按照实际工作过程将知识内容整合为实训项目,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以实现隐性职业素质和隐性专业能力的训练和养成。
“身临其境”是教育教学的最理想状态,受教育者在职业化的环境中可以形成更加真切的体验和感悟[12]。因此打造高度仿真的职业环境,切实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有利于职业素质的快速养成,也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渠道之一。综合考虑校内和校外两方面的资源,实践教学的开展可以依托三个途径:(1)建立校内实训实验室。搭建真实的橱窗、展柜和店铺等情景化实训实验室,改变仅停留在纸面设计或计算机模拟设计的现状,使学生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得到锻炼。(2)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将企业的内部展厅“引入”校内,承接产品上市之前的陈列指引方案策划、陈列手册设计等企业项目,并在相关平台上开设长期的企业终端店铺,以学生为主导销售一些面向学生的服装类产品。这样既可以使校企合作平台良性运转,又可以保证学生长时间的深度参与,一定程度上实现与职业岗位的提前对接,进一步增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指向性。(3)打造“企业型”师生和生生关系。一方面引入企业骨干或行业专家以兼职教学的形式引领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和认识职业环境;另一方面鼓励专业教师设计项目化教学内容,让学生组成小企业或小团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项目,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
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以显性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为主,与企业所需的综合素质需求相比,缺乏对隐性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考评;评价主体多为校方,缺乏用人单位的参与和意见,不能形成较为科学的引导性;评价方法主要是书面考核和静态考核,不能做到客观的综合评定[13]。因此需要打破固有模式,构建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1)考核内容要综合考虑服装视觉营销人才质量标准。通过项目设计、方案策划等考察综合能力,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职业思想(道德、态度)和职业综合能力的考核全部纳入,比如新店开业陈列方案的总体设计,促销活动的陈列策划与管理等。(2)丰富考核形式。除了书面考核外,还要增加实操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考核。比如陈列实操效果对进店率、销售业绩的影响,市场调研的汇报分析表现,团队设计方案的创新性和可行性,实施过程的效率和合理性评价等。(3)优化过程考核。利用模块化、项目化的专业知识内容将教学过程分解为展示空间与道具设计、服装陈列技艺设计、橱窗设计、陈列策划与管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根据需要设计合理的考核形式和考核内容,通过阶段性学习过程的检验,使学生逐步提高自我认识,教师全面掌握教学效果,从而更好地落实人才培养目标。
专创融合视域下的服装视觉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在校阶段的专业学习与未来的职业活动有机融合,根据服装行业发展需要,改进培养目标,完善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优化考核体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又能够强化他们的职业思想(道德、态度)和职业综合能力。这种多维度的深度融合不仅能满足毕业生未来发展的内在需求,也可以促进服装专业教育适应社会发展,不断开拓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