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服装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2022-01-06 05:17阮艳雯谈伊妮顾力文孙光武曲洪建
纺织服装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新工科工科服装设计

阮艳雯, 谈伊妮, 顾力文, 孙光武, 曲洪建

(1.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上海 201620;2.南京圣可尼服饰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1100;3.东华大学 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上海 200051)

在纺织服装产业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过程中,传统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育已无法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新工科”代表了新兴技术与传统纺织服装产业跨界融合后对教育提出的新需求[1-2],具备融合、集成、创新、共享、智能五大特点[3]。作为“新工科”专业之一,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覆盖服装企划、设计、生产、销售全产业链。在“新工科”背景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从知识、思维、能力[2]三方面进行,而“服装设计基础”作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服装设计基础”课程基本情况

“服装设计基础”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先修课程有“纺织品服装材料基础”“色彩基础”“成衣基础工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服装与服饰设计流程,具有较强的服装设计能力,以及使用现有技术、工具解决服装产业设计环节实际问题的能力。“服装设计基础”课程主要面向本科二年级学生开设,共32课时,2学分。

二、“服装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目标

传统的“服装设计基础”课程以使学生掌握服装设计基本知识和培养学生设计审美能力为重点,将服装设计知识模块化分解,并辅以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4]。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每个单独模块的知识与技能,但是对于服装设计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较弱;此外,传统的课程教学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本文基于“新工科”理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核方式三方面对“服装设计基础”课程进行改革。

1. 教学目标的融合性

传统的“服装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目标主要包含三方面:(1)理解并掌握服装设计基础知识和技能;(2)具备将技能应用于实践的能力;(3)具备基本的审美能力。首先,此教学目标与传统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基本一致,考虑到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学情,这类教学目标不一定适合工程类学生。从工程专业的角度而言,这三个教学目标都未体现工程本质,没有提及工程与设计的融合。其次,这三个目标都只考量单项知识、技术和能力的掌握,适用于模块化教学,缺少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新工科”倡导知识、思维、能力的融合,因此,在设定“服装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时,不仅应当体现对学生知识、思维、能力的培养,更需要体现学生将三者有机融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解决服装设计相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2. 教学内容的承接性

传统的“服装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将与服装设计相关的理论知识、设计技能与审美素质培养进行模块化拆解,以“理论+实践”的方式分模块培养学生的单项能力。其优势在于学生可在一堂课上对单项模块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充分学习与训练,并且结合课后练习,有效地掌握教学内容。但是其劣势在于模块化单项教学与训练会导致学生孤立地看待设计问题,使他们缺乏综合且连贯地应用各模块技能解决设计问题的认知。

“新工科”理念要求知识、思维、能力融于一体,因此,“服装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应着眼于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首先,教学内容应当与教学目标对应,设置与知识、思维、能力三者培养目标一致的教学内容。其次,教学内容需要将不同模块的知识、思维、能力培养加以串联,加强教学内容的前后承接性,让学生不仅掌握各模块单项技能,而且能综合应用模块解决服装设计问题。

3. 考核方式的多维性

“服装设计基础”课程通常采用两种考核方式:一是教师评分,即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考核主题完成作品,教师评阅后给出成绩。这种考核方式虽然评价标准统一,但是学生无法及时获取反馈,教师的主观评价也将显著影响学生的成绩。二是学生互评,即学生以小组或两两结对的方式交换作品进行评分。此方式的优势在于学生可以暂时脱离创作者的视角,以读者的视角看待设计作品,并给出自己的评价和理由。这种考核方式的优势在于,学生可以通过参与考核体会不同视角下对设计作品的认知,但其劣势也非常明显,不同学生的评价标准不同,并且不能排除同学之间主观情感因素对作品形成的评价差异。因此,单一使用上述考核方式是不合适的。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产生于服装产业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等转型升级的新需求背景下,因此“服装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也应当引入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评价维度,接受产业专家的评价与考核。考核方式应当从单一评价机制转变为多维评价机制,以有效提升学生“服装设计基础”课程学习效果。

三、“服装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 以“3+2”机制加强教学目标的融合性

依托“3+2”机制重设“服装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实现知识、思维、能力的融合。其中“3”是指“三维融合”,即知识、思维与能力培养的融合,“2”是指“两者互联”,即在“三维融合”下实现“新工科”理念与服装设计两者之间知识、思维和能力的互联。

基于“3+2”机制提出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服装设计产业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理解服装设计基础知识,并能够适当地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等工程学专业知识运用到服装设计过程中。(2)具有服装设计的基本审美情趣和专业素养,具备完善设计构思的思维能力,并能够适当地将工学思维、艺术思维与创意思维等“新工科”思维运用到服装设计构思过程中。(3)掌握服装设计基础知识,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与思维方法,适当地结合“新工科”能力,在设计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

2. 以项目制提升教学内容模块间的承接性

为了提高教学内容模块间的承接性,加强学生对各模块前后关系的认知与联系,可以通过引入线索,将不同模块的知识、思维、能力加以串联。项目制是一种较为有效的串联方式,通常被用于设计类课程的教学[5],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将服装设计项目的全流程进行拆解,并将原有的服装设计单项教学模块融入相应的项目制流程,如图2所示,形成“基础理论导入+项目制引入”的教学模式。

图1 “服装设计基础”课程教学“3+2”机制

图2 “服装设计基础”课程项目制教学模块

基于“新工科”理念,对照教学目标从知识、思维、能力三个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拆解分析,项目制引入后的教学内容设置加强了对学生思维与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了知识、思维、能力的融合能力(如图3所示)。

3. 以成果导向评价完善考核方式的多维性

遵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基本理念,“服装设计基础”课程的考核分别从考勤、平时作业与期末考核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衡量。其中,考勤占10%,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平时作业占30%,主要考核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效果;期末考核占60%,主要考核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通常以“教师确立设计主题→学生根据主题完成设计作品集→教师逐一评分”的流程进行。

成果导向教学理念来源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即以产业需求为引领,设置学生培养体系和评价体系,使学生培养直接对应产业需求,这同样也是“新工科”所提出的培养要求。因此,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 “服装设计基础”课程考核也需要以成果导向的教学理念进行评价。本文提出多维评价机制,“多维”是指学生的作品要经过团队互评、导师评价与企业专家评价三个维度的考核评定,通过三维评定成绩取均值后给予最后作品评分。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及时了解企业专家的现场反馈以及教师的评价和同学的意见,也能让学生在今后的设计实践中建立以多方视角对设计作品进行自我评价的理念,有助于其在服装设计领域更好地成长。

四、结语

遵循“新工科”教学理念,对“服装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考核方式进行改革。通过分析“服装设计基础”课程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即以“3+2”机制加强教学目标的融合性,以项目制提升教学内容模块间的承接性,以成果导向评价完善考核方式的多维性。基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学情探讨了“服装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知识、思维、能力三者的融合,可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图3 “服装设计基础”课程模块与对应教学目标对比

猜你喜欢
新工科工科服装设计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沉淀”系列服装设计作品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