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丽, 刘 利
(天津工业大学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 300387)
近年来,我校(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根据“双一流”学科建设要求,在多年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课程群教学理念,形成了更加优化的学生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1],建立了服装结构设计等7个课程群。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课程持续改进和升级,课程群建设和发展逐步完善。“服装结构设计”为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群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服装结构设计的基本知识、方法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服装结构设计和纸样设计能力,使学生基本具备成衣版型设计以及产品设计与开发的综合素质。本文简要分析了传统教学的弊端,阐述了课程群的理念及构建方法,并以“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为例,详细介绍了课程群的教学改革和实践。
在服装工业中,服装设计主要包括三个环节:服装造型设计、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缝制工艺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是现代服装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从服装效果图到成衣制作的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服装造型设计的延伸和发展,又是服装缝制工艺设计的基础和前提。服装结构设计的基础理论与技术广泛应用于服装与服饰设计领域。作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传统的“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基本采用自成体系、案例教学的模式,存在如下弊端。
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设计的其他环节共同处于服装生产开发系统中,即“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服装造型设计”“服装缝制工艺设计”“服装工业纸样”“服装CAD”“服装产品开发与实践”等课程密切相关。在传统教学中,这些课程各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一般由不同教师授课,它们之间的联系往往被人为割裂,内容或重复或遗漏,缺乏系统性。传统的“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往往并不涉及纸样的最终验证环节——服装缝制/工艺设计,其实践内容应体现在“服装缝制工艺设计”课程中。我校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是以上两门课程由不同教师授课,教学案例不同,所以学生很难在教学活动中体会到课程之间的系统性,实践教学也缺乏深度。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不能真正了解服装结构设计的成衣效果,实践能力薄弱,缺乏系统化和工程化的素质,进入服装行业后表现为综合能力不强。
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应达到6项培养目标。教师应认真分析本专业的各项培养目标,制定具体课程的培养目标。根据目标2“能够运用服装工程关键技术,解决服装工艺、生产、开发、实验、质检、企业管理、新技术应用等实际问题”,“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为服装行业培养合格的版师及服装产品开发人员。据了解,目前我国有七成服装企业缺少合格的版师。从社会就业反馈信息看,相当一部分服装专业毕业生难以胜任企业版师的岗位要求。究其原因:一是课程内容的设置缺乏工程性;二是缺乏深度校企合作,服装院校很多教师的企业经历有限,不具备工程背景。因此,学生需要校外导师的联合指导及企业环境的实践锻炼。
长期以来,“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的服装结构原理讲授及具体案例的制图分析,其教学手段以黑板(或白板)制图与简单幻灯片结合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存在较多缺陷,比如教学效率低,黑板版面有限不利于绘图,三维变化演示比较困难,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学习效率较低等。
课程群是指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围绕同一专业或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为完善相应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将相应专业培养方案中的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具有逻辑联系的若干课程重新规划、整合构建而成的有机的课程系统[2]。课程群建设是以课程的逻辑联系为纽带、以教师团队合作为支撑、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目标的新型课程建设模式。目前,课程群建设已成为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种有效途径。
复杂性是现代工程问题的本质[3]。本科工程教育的基本定位是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4]。在整个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课程群建设,除系统能力外,还应该着重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构建课程群应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出的培养目标,分析课程与课程之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关系,打破课程间的壁垒,整合教学内容,实行交叉教学,优化课程体系,充分体现课程体系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群应该以“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为核心,以系统性、工程性、实践性为原则进行构建。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群的课程组成及逻辑关系如表1所示。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群构建之后,还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才能真正发挥课程群的作用。
从工程性和实践层面看,从事服装结构设计的企业版师都要真正参与到产品研发环节中去。因此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中,应扩大课程的外延,适当增加“服装工业纸样”“服装产品开发与实践”课程的内容,即实现课程群内不同课程之间的交叉教学,体现服装设计和产品开发的系统性、工程性。交叉教学需要不同课程的教师联合备课,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并对课程交叉下的同一教学项目进行不同方向的讲解和训练,切不可简单重复。比如以上3门课程都可以选择“连衣裙”项目,3门课程的教师联合备课,选择同一款连衣裙作为训练内容。“服装结构设计”课程重在讲解其结构、单件纸样设计并展示其工业纸样,“服装工业纸样”课程重在讲解从单件纸样至工业纸样的过程及技术,“服装产品开发与实践”课程则以这款连衣裙为例,重点讲解产品开发流程及项目的实践(制作成衣)。这种交叉教学模式形成了一个工程化闭环,突出了系统性和实践性。
服装结构设计的最终载体是纸样或电子文档。虽然我国部分服装企业还不能实现服装CAM(clothing computer-aided manufacturing,计算机辅助服装生产),即不能采用自动裁床调取服装结构的电子文档进行面料裁剪,但大部分企业已经实现了服装设计的电子化——服装CAD。服装CAD一般包括款式设计模块、结构设计模块和工艺设计模块。因此,服装CAD作为一种实现工具,“服装CAD”课程与“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在内容上有重合部分,完全可以将这2门课程进行整合教学。2门课程整合教学存在以下优势:(1)改变了教学模式,增加了单位时间内的知识密度;(2)纸样变化简单快速,提高了制版效率,降低了制版难度。
一般学校教授的服装结构设计方法是原型法,而我国服装行业中比例法应用比较广泛,近年来国内外高端服装企业较多使用立体裁剪进行结构设计。总而言之,原型法(服装结构设计)、比例裁剪法、立体裁剪法在纸样设计中“三分天下”,各自发挥重要作用。合格的版师需要综合运用这三种方法进行服装产品设计与开发。因此,“比例裁剪”“立体裁剪”作为补充性课程出现在结构设计模块中。笔者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中,将立体裁剪的人台带入课堂,用立体裁剪进行原型的溯源,非常直观;讲到连衣裙内容时,配合课程思政讲解了一款旗袍纸样,分别用原型法和比例法进行结构设计,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不同方法的优劣。这样的整合教学既需要不同课程教师的协同合作,又需要每个教师重视知识的系统性,提高业务水平。
“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缝制工艺设计”课程的整合教学重在实践性。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零部件的讲解、重点部位缝制工艺的介绍,将案例的成衣效果或部位缝制小样作为教具进行展示。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性能接近面料的棉纸[5]进行部件粘合,模拟成衣效果(见图1);或在课后将结构设计案例用坯布或面料进行成衣实现,以加深对服装结构的理解。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把“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缝制工艺设计”2门课程完全整合在一起,由一名教师进行一体化授课。
图1 棉纸模拟成衣效果
课程群的改革并不仅仅是课程群内课程的交叉教学和整合教学,还包括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教学模式需要根据课程群特点来确定。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群的实践性较强,适合采用BOPPPS教学模型。教师在联合备课的基础上,根据BOPPPS教学模型六个阶段[引入/暖身(Bridge-in)、目标(Objective or Outcom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课堂小结(Summary)]来组织教学活动。
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中,传统的案例法是有效的,应该予以保留。但教师应与时俱进,案例分析时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或服装CAD软件替代“一支笔、一把尺”的手工制版模式。笔者主导研发的“女装结构设计”多媒体课件如图2所示。该课件利用Flash独有的帧动画以及补间动画功能模拟手工制图;运用大量ActionScript2.0脚本语言实现动画的播放控制、进度控制等功能,使教学过程更直观、高效。笔者还采用了问题导向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小组合作法(team-based learning,TBL)、找错法、实作演练法等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学地点可以是教室,也可以是服装市场、服装企业。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把企业的版师、企业导师请进课堂,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图2 “女装结构设计”多媒体课件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群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卷面考核,内容包括各种基础性知识;另一种是作业量较大的课下综合作业,主要考察学生各种类型服装结构设计的综合能力。这两种方式虽然也含有实践环节,但没有从系统性、工程性方面进行考核,应予以改进。以“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为例,笔者针对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都比较好的工作室学生进行了考核方式的小规模改革:教师设定考核范围,让学生自主设计创意服装,进行服装新产品的模拟开发。在这样的考核方式中,学生的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和服装缝制等能力将得到全面考核,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图3是部分考核结果,为了节省成本,产品用坯布做成。
图3 考核结果
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群教学体系从构建实施至今,已经培养了两届学生。实践表明,课程群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能力及教学水平,使学生得到了全面、系统、工程化的锻炼,提高了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随着时代的发展,服装结构设计的教学也在不断发展。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围绕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群的特点,结合服装企业的人才需求,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满足行业需要、具有发展潜力的复合型高级服装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