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元
(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福建 厦门 361023)
教师的身心健康问题,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和其它多种因素中造成的损害教师身心健康的问题。目前我国教师的身心健康问题不容乐观。
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90964 名公众进行的“中国教师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大众认为教师的身体健康问题有三大主要诱因:为学生操心、教学任务繁重、精神压力过大(分别为66.0%、60.6%、52.9%)。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三大诱因:学生升学压力、家庭压力、经济压力(分别占81.2%、31.8 %、29.5%)。
一半以上的教师每天工作8~10 小时,约三分之一的教师工作时间超过10 小时,只有不到20%的教师每天工作时间少于8 小时。调查发现,教师的压力来源主要是:学生成绩、繁重的教学任务、收入低、工作时间长、职称晋升、论文发表等。
教师的工作压力日益增加,工作量和时间比以前增加很多。通常工作10 年左右的教师会出现各种职业疾病,城市教师的压力更大,身心健康问题更多。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心理适应能力差、情绪不稳、职业压力、人际紧张以及心身疾病等方面。尤其是30-40 岁年龄段的骨干教师心理问题较多,主要是焦虑、躯体化、强迫症状。有没有解决的途径?笔者试图从古琴音乐与身心健康的角度阐述古琴音乐特点及其对教师身心健康的影响,以期纾解教师心理压力,促进教师身心健康。
琴,亦称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中华最为古老、最为重要的乐器。古人以琴棋书画为四雅,而琴居其首。古琴在先秦时期就相当盛行,距今至少有3000 年的历史。古琴随着时代的变迁演进,现在的古琴跟唐代后的古琴基本没什么差异,它造型优美、历史意蕴深沉、艺术风格古朴灵动,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作用远超出音乐本身。
古琴的音色极为独特,琴音以静美为特色,“大声不震哗而流漫,细声不湮灭而不闻”,它非常奇妙,音至高处而不扰人,不烦心;音至微处不致湮没不闻。因此,琴最适宜于个人情绪调节和心性修养。
古琴音色有三种,分别是泛音、按音和散音。古琴所弹出的泛音,以七徽为中心,向两侧依次对应升高,约可弹出119 个泛音。古琴音乐的泛音多,应用频繁。每个泛音点就像一个“自然之节”,如果人为改变“自然之节”的位置,违反客观规律,就弹奏不出泛音,唯有古琴可以用大段的泛音来弹奏旋律。其音色幽雅、飘逸、空灵,如天籁之音,清亮高远。
散音是左手不按弦,仅以右手弹出的空弦音,古琴散音深沉浑厚。七根弦的音为(正调弹奏时)倍徵,倍羽,宫,商,角,徵,羽。这些散音是全弦振动发出的声音。
古琴的音色中最独特的一种音色为走手音,其声古朴深沉,或清婉灵动,它反映了人的心理状态与情感。
古琴音乐的内容多反映现实的生活,它们或以写实的手法反映了历史上的重大题材,或以抒情的曲调展现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渔歌》《平沙落雁》《山居吟》等单纯描写寄情山水、超脱名利高尚情趣的题材;《广陵散》《离骚》气势恢宏,描写重大历史题材;通俗易懂的《流水》《酒狂》《梅花三弄》等。古琴音乐里文人琴曲大不同于艺术琴曲,文人琴曲是修养个人、寄托情感思想的一种琴曲,重在意趣而不在技巧。文人琴曲常常以山水作为情感寄托和生命归宿,对宁静和谐的向往,《潇湘水云》和《渔樵问答》就是典型的代表。古琴曲在表达思念等感情上也很突出,比如《忆故人》虽然表达的是对故人的思念,但哀而不怨。文人琴曲里面还有一类重要的就是对“隐逸”的向往,士大夫对现实失望,转而寄情山水,归隐田园,实现精神上的自由,表现超脱与文人风骨。
音乐是复杂的人造听觉刺激,音乐是一种感染力强的刺激,大量的证据(胎儿与婴儿反应研究、脑损伤病人研究等)表明人类具有音乐性,大脑中的音乐感统机制包括广泛的神经系统。关于音乐对大脑的影响研究通常倾向音乐的一些元素,比如:音调、旋律、音色和节奏等。Osbome 和Gale(1976)发现右脑半球对音乐表现出更多的激活。Knovalov 和Otmakhova(1984)发现音乐对左右半脑造成的影响在没有受过音乐训练的被试中表现出更高的趋同性。
科学研究证实,音乐可调节大脑皮层,使体内的激素增多。使人的神经系统、内分泌和消化系统顺畅运作。音乐可以使生理机能得到调节,进而缓解疾患,提高生命质量。
薛易简所著《琴谱》说:“琴之为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这些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古琴对人精神上的影响。换句话说是对古琴修身养性作用的概括。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富裕了,文化水平提高了,但社会生活复杂了,各种思潮不断涌现,人们的思想变得更为复杂。在经济为主导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结果的追求太过急切。教师也受到社会的影响,教育系统要求教师教学出成绩,逼着教师不得不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工作。因此,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变得更为难得和重要。
一般的乐器听了让人心动,古琴却能使人心静,修心调气。古琴强调弹琴时平心静气,调息净虑,心静气平。一般而言,人在听到幽雅舒缓的音乐之后,通常会沉浸在音乐美的世界,心神陶醉,内心安然,有益身心健康。当我们听古琴音乐的时候,音乐刺激使大脑释放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去加肾上腺素等,改善大脑功能。古琴音乐通常比较舒缓,刺激下丘脑和边缘系统,调节人的情绪,达到放松的目的。同时愉悦放松的情绪有助于提高注意力。
大多数人都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原因是外界环境压力超出人的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弹奏或聆听古琴音乐是舒缓精神和情绪压力的好方法,因为古琴音乐大多是简静、淡雅、舒缓的,具有减压和放松的特点。古琴音乐的内容多数描写人在大自然中的感悟,体现恬淡自然的意境,让聆听者从紧张的现实环境中跳脱出来。古琴音乐与现代医学共振音乐有很多共通之处,实验证明,在平衡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内分泌荷尔蒙等方面,共振音明显优于药物,且无药物副作用。通过聆听古琴音乐可以刺激听觉中枢达抑制疼痛,起到镇痛的效果。古琴音乐大多是文人音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维护健康心态。经常聆听古琴等轻音乐也能塑造良好的人格。
弹奏古琴可以帮助开发左右脑。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逻辑、理性思维功能一般在左脑比较突出;想象、感性思维功能在右脑体现得较好。弹奏古琴的右手八种基本指法——抹、挑、勾、剔、打、摘、托、劈,可以组合多达五十多种复合指法。有助于左脑的逻辑、理性思维。弹奏古琴的左手指法比如吟、猱、掐起、带起、蛇行鹤步等,这些指法动作有助于右脑想象、感性思维。同时,弹奏古琴还需要大量左右手相互配合的指法。比如绰、注、分开、掐撮三声、拨剌伏等。可见,弹奏古琴不单能积极开发左、右脑,还能全面发展理性与感性思维。此外弹奏古琴还有益于身体健康,研究发现手指与心脏、大脑神经密切相关,弹奏古琴时手指的灵活运用,锻炼手指协调的同时还能有效促进手指末梢神经的血液循环,弹琴时人的呼吸随着音乐节奏而有规律地运作,也可以增强心肺功能。
教师是压力最大的职业之一,教师在工作之余可以适当学习和弹奏一些古琴的小曲子,不一定要学会很多个曲子,每天抽一点时间弹弹古琴;或者没条件学习弹奏古琴的教师也可听听古琴曲,缓解压力,调节情绪,修身养性,促进身心健康。笔者结合自身习弹古琴的经历和多位来自不同学校和专业习弹或者经常听古琴音乐的教师经验,发现古琴音乐和习弹古琴的确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助益。一位语文教师因为喜欢传统文学而接触了古琴,并且习弹了三年,访谈中告诉笔者其在情绪的处理和睡眠方面存在困扰,但只要有古琴音乐陪伴,情绪就会轻松舒适,睡眠质量也得到了改善。
教师可以在午休、晚间休息或者工作之余聆听古琴音乐,比如当焦虑和忧郁时,可以选择节奏明快、比较欢乐的音乐,如《酒狂》《良宵引》等。当身心疲劳的时候,选择节奏缓慢,韵律安详的音乐,如《鸥鹭忘机》《平沙落雁》等。当有睡眠问题时,可以选择舒缓恬静的音乐,如《渔歌》《渔樵问答》等。
总之,古琴音乐及弹奏古琴对身心健康是有助益的,但意识到并应用于教师的身心调适实践还比较少,从理论和实际需求来讲,将古琴音乐用于教师身心调适都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