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音乐之声 育家国情怀
——音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021-02-27 18:16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家国重难点情怀

林 珠

(福鼎市茂华学校,福建 福鼎 355200)

现在流行的一句话“生活需要仪式感”。课堂也是如此,教育的艺术千变万化,教学的知识点是实实在在的,但是教师需要通过不同的策略来更好地演绎,才能更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中情感。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培育是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必备品格的重要一环。历史学科在德育中的家国情怀教育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家国情怀的培育在使用语言、文字、史料的同时有时会缺少些情感氛围,有音乐的加盟则可以将这种优势发挥到极致。恩格斯曾说过:“在一切艺术中,只有音乐才能产生与广大群众的合作,同时在表达力量上,音乐也是优胜者。”[1]家国情怀如音乐般,需要一种共鸣,一种内化,当音乐与家国情怀相互融合时,一切会变得自然而然。

一、教学导入引出历史音乐,创设历史情境培育家国情怀

历史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是根据历史教学内容所采用的各种刺激活动,引发学生的心理反应和活动的过程,它是教师教学预测的产物。教学导入犹如“前奏曲或序曲”,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可以快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用历史音乐情境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融入学习历史。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2],情之所动,心之所系。情境教学法的使用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历史、感悟历史、认识历史、理解历史。音乐情境尤其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家国情怀。用顺其自然的导入语,设计音乐与教学内容的融合点。让学生的思路与课程内容随音乐开启,在历史音乐的线索中探究历史。

例如,学习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 课第二次鸦片战争》,先教学导入播放歌曲《火烧圆明园》“谁令你威风扫地,谁令这火光四起,恨意冲云际,谁无怒愤不感痛悲;曾滴了多少血汗,才夺了天工建起……还望这火的震撼,能令我子孙记起,自会醒悟到,何来外侮为何受欺……”音乐配以圆明园被焚毁后的残垣断壁图片,创设历史情境的同时提出问题。接下来,带着问题进入本课内容的学习。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解读歌词,表达火烧圆明园是令国人悲愤的历史,导入火烧圆明园的历史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在战争的原因的过程介绍,插入圆明园建立的历史。“曾期传万世”,可结局却是只剩下如今的残垣断壁。想想如若圆明园现今还在,它必将是中华民族的又一骄傲。“望这火的震撼,能令我子孙记起”,意要中国人警醒。所以反思历史:谁令你威风扫地,谁令这火光四起,这火的震撼能否令你醒悟到,何来外侮?为何受欺?在整堂课贯穿一系列的追问,警醒国人:落后就要被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国家要打开国门与时俱进;作为中学生要努力学习,“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2]。在音乐与历史的交错共鸣中,激发学生心底的家国责任感。以史为鉴,激励学生自强不息,启发学生有力量才能守护我们自己珍惜的一切,一个国家的发展如此,一个人的成长亦是如此。

二、教学重难点融入音乐材料,分析讲解中培育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是课堂教学的“主题曲、主旋律”,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更加有效地理解教学的重难点,是教学中的最关键环节。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的载体,它本身就是一种历史。它的创作是依附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特别是历史音乐,它具有不同的类型:有感恩教育的歌曲、有爱国教育的歌曲、有理想教育的歌曲、有审美教育的歌曲等。它们都具有一定的德育意义,其创作背景、创作意图和历史教育的目标殊途同归。历史歌曲的歌词往往是我们教学宝贵的素材。在历史学习中融入音乐,在歌词中分析历史,在音乐声中感悟历史。在多维度的综合分析后达到历史解释的效果。既可以强化记忆,又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家国情怀培育目的。

现代史的教学中“改革开放”是重难点,它对中国影响的意义深远。在运用文字材料、数据说明的同时,运用音乐材料《春天的故事》,首先在形式上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也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激情和兴趣。同时在MV 的展示中,我们可以对比深圳的小渔村和现代城市的大变化,感受改革开放政策的伟大。在八年级下册历史《第9 课对外开放》中,课标要求“了解深圳特区的发展,认识邓小平对外开放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歌曲《春天的故事》的歌词:“1979 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1992 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伴随着大气的音乐,我们将歌词材料进行分析:“有一位老人”是谁?“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什么?“1979 年的春天”指什么?“1992 年的又一个春天”又指什么?“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指的又是什么?在一系列的问题分析中我们完成课标的要求:在1979 年改革开放的钟声敲响,邓小平同志“画圈”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引进外资技术管理经验,允许特殊的经济政策,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重点强调深圳的发展变化。以上是1979 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的历史解释。1992 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发展生产力,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发展才是硬道理。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歌曲中MV的图片对比、现实生活中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富起来的事实、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的控制成就等。在教学的重难点中融入音乐材料,再结合现实生活,家国情怀培育水到渠成。

三、教学总结融入背景音乐,升华情感,培育家国情怀

教学总结在课堂教学中是点睛传神之笔。犹如音乐中的“重奏曲”,它可以增强“主旋律”的感染力。一堂好课,必然需要一个“精”练的教学小结。主旋律上的精彩好比项链中的一颗颗珍珠,而完美的教学小结,就是那根线,它将珍珠连接,将知识系统化呈现,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在课堂的尾声,学生的专注力是“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的心情,因而背景音乐的融入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吸引注意力的良方,特别是落在结尾的课堂小结之处,它可以给学生紧绷的神经放松的同时,将家国情怀的课魂升华,起到画龙点睛之效。总之,一堂好课在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同时,也是一种艺术的享受,让人有“课结束,趣犹存”的美好之感。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20 课正面战场的抗战》的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和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学习之后,在课堂小结之处使用歌曲《精忠报国》为背景音乐,通过幻灯片展示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的一系列战斗数据:“大型会展22 次,主要战斗1117 次,小型战斗28931 次,空军阵亡4321 人,毁机2468 架,海军舰艇损失殆尽,206 位将领战死沙场,陆军牺牲和失踪者共321 万1419 人。”同时配以文字“男儿欲报国恩重,死到沙场是善终;男儿立志出夔关,不灭倭奴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处处有青山。”[3]从而家国情怀在音乐声中升华继而内化:“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4]在音乐和历史的宏伟巨篇中体会责任与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通过战火纷飞的昨日历史的再现,珍惜和平岁月的美好韶华,警示后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猜你喜欢
家国重难点情怀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略谈“家国情怀”
“五老”情怀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Units 1-3重难点预习
Units 13—14重难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