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汇波
(惠安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惠安 362100)
该作文材料是重大历史事件抗美援朝,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与发展中的大事,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大事。材料共六句话,一、二句交代背景,第三句阐述中国人民所做的牺牲,第四句阐述全国人民的支援,第五、六句阐述抗美援朝的意义。抗美援朝的硝烟已淡去,但精神传承不可回避,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等内容是这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本意义。整体把握该历史事件的内涵,达成材料的基本认知是必要的。
若停留于事件历史意义,或是把材料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混同于政治学科的时政题,则材料很难实现写作意义。新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要求的基本组成,需对材料做思辨,得出其本质性内涵,提炼人生哲理获得生活启迪,进而付诸交际表达。对抗美援朝历史事件的哲理性思考有:
付出与获得。和平是因为有牺牲和付出。抗美援朝于新中国而言,是英勇付出与巨大牺牲,获得的是新中国建国后和平与稳定国际环境的几十年,能安心从事国内民生建设的几十年。没有抗美援朝的牺牲及巨大胜利,中国会时时处于外国威胁及战争阴影下,就没有和平的环境和平静的心态发展经济。
国家层面如此,个体生活也如此。没有无缘无故的获得,个体要有知识、有思想,要获得成功,有高品质生活,显然也应以勤奋与付出为前提,有艰苦生活的砥砺,才可能成就思想的深邃及生活的品位。
尊严与实力。抗美援朝战争后,新中国获得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尊重。中国人民有尊严地生活,显然与新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显示出的实力密切相关。
放至个体,要获得别人的尊重,要有尊严地生活,则需勤奋,需有匠人精神,切切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有自己殷实的积累,形成自己的实力。
团结与合作。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有前线将士的奋勇及牺牲精神,后方的全力支援不可缺少。战争拼的是资源,拼的是合力,新中国前方后方的合力,造就了一往无前的力量及胜利。
线面混合数据具有多源与多尺度的特点。由于不同的获取手段、不同的获取时间、不同比例尺都会导致线面数据的差异,甚至具有不同的分辨率。其拓扑关系分为线与线之间、线与面之间及面与面之间。具体说明,如本文实验应用的河网数据,通常包括面状河流(双线河)和单线河流两种。主要具有如下特点:①线与面的邻接关系,如干流上往往存在众多支流,即面状河流常与线状河流相连;②面与面之间的包含关系,如面状河流中的岛现象;②线与线之间的包含关系,如两条单线河的邻接、相交、相离。
于个体而言,成功需要懂得团结,需要懂得合作。团结以取得更多人的支持,减少工作中的对立及消耗性因素,造就个体优质工作环境;与各种资源对话,积极利用周围资源,在主动的合作中成就自己。
对材料情境的思辨,需认识事件内涵,但不停留于事件本身,能从事件中提炼出哲理性思考。该题作文材料显示事件魅力及传承价值,也检阅出学生的材料情境思辨能力。
写作是交际活动,围绕一定话题,有写作目的、特定对象,任务驱动下交流信息、思想、情感,并在交流中实现认知。[3]阅卷中发现学生铺排性议论材料重大历史事件意义,或套用时政评论说些套话,写作内容陷于口号化与浅表化,表达中“我是谁”会怎么认识与怎么说、“你是谁”有什么特点与需求,均不清楚,作者及读者身份均不明确,具体交际没有真正触及自我。
写作任务是应校团委主题征文写作。校团委是校内学生组织机构,征文面向本校学生,因而作者与读者身份是学生。因新高考适应性考试而写作的“我”,是高三青年学生,是即将进入高校或迈入社会的青年;“你”则是可能是校内任何一年年级的任意学生。
写作主题是“铭记历史,迎接挑战”,历史事件已然明确,挑战则表现为学生面对现实生活。现实生活内容能称之为“挑战”,应是困难或困境。需选取重大生活事件表达自我认识,方可谓之为“迎接挑战”。
如前年年底开始的汹涌疫情,是我国及至全世界面对的严峻现实,是学生需积极面对的一个“挑战”。“我”是有理想的青年,向往医学科研,期待能以自己的勤奋与付出研制出克服新冠病毒的药品及医疗手段,有效防止感染,治愈感染者。以此表现历史事件内涵带来的启迪,激励自己奋发学习,以表现主动“迎接挑战”的积极生活态度及认知。
疫情期间,全国上下同心抗疫,一个都不能少,写作任务表现团结、合作抗疫。即便“我”是普通民众,做到居家学习,也是形成社会性共抗疫情力量的应有作为,立意与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全国人民团结共同抗战内涵一致。
只把“我”定位为学生或高三学生是不够的。高三学生是个庞大的群体,“我”的思考及表达,说些高大上的话,说些大话套话,甚至说些大家都熟知的话,笼统或宿构表达成为可能甚至是必然。
“我”的身份需具体化个别化。如个性、家庭背景、学习成绩及生活态度,均是具体的,对材料内涵,对生活现实及挑战,有独特的观察、体验、思考及认识。个别化的自我,有许多优点,年轻充满活力,乐观阳光,积极向上。也会懒惰,会有付出的顾虑与牺牲的恐惧,还可能常自以为是,没有看到他人的优点,不懂得团结与合作。这些都是人性的正常表现,却是自我的个性及特点基本内容。现实中的自我不可能全是正面的,会包含缺点与不足,是一个综合而独特的存在,因而称得上“挑战”的问题或困境才是个别化的,如何主动“迎接”与面对,怎么做怎么想也会与众不同。
交际对象“你”同样因具体生活背景及经历而个别化。若“你”成绩优异,殷切盼望以后能从事国防科研,写作任务显然无需说服实现转变,而应交流未来生活的意义,以抗美援朝精神激发更多学习热情,刻苦学习以实现理想。若“你”是个独生子女需服兵役,舍不得远离双亲,写作任务就应是阐明大局观,阐明牺牲、付出的意义,也实现写作认知。
高中生写作存在着“凌虚蹈空”现象,应强调真实思考与表达,激发关注时代生活及真实表达的欲望,促进学生在表达中认知。[4]扣紧真实情境与真实任务,有深度思辨,有真情实意的表达,才可能打动交际对象,实现写作的交际意义。
可选择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设置抉择的困境,表现自我的真实思考。如青年学生面临着服役义务需做抉择:学业是实现理想的主要途径,参军保家卫国是国家的需要,报名参军与高考上大学如何抉择?中印边境冲突又起,假如需要我到中印边境冲突的前线,假如我需面对牺牲,作为一个爱国的血性青年会面临怎样的选择,等等。回顾2020 疫情凶猛时,全国人民团结抗疫,有感染危险的岗位或是辛苦的岗位,均需勇敢与奉献精神,可做假设“XX 抗疫危险岗位需要时,我……”同样可突出情境真实,实现自我生活与历史事件意义的对接。
细化交流对象同样可表现真实思考。如“我”是将上前线的战士,面对的是年幼的弟弟妹妹,或是面对年老体衰的父母,应说什么才是应有的表达。如“我”学习成绩不好,沉溺手机游戏,生活态度也存在某些问题,“给中印边境戍边的战士写一封信”,说些大话鼓励戍边战士守卫边疆,可能就显得虚假,但如说些作文材料内涵及戍边战士的精神给自己启发,谈些“我”应有的转变,就真实合理。
批判性思维是对事物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考察论证的合理性从而决定信什么和做什么的思维”,[5]是质疑中获得肯定或求证真实。写作思考中的批判性思维,是真实内省,是自我精神的深刻剖析,有效挖掘思想深处的内容,达成深刻探索。
如果自己是父母唯一的孩子,会如何面对当兵上前线,如何面对可能的牺牲?国家利益当前,能做到决绝,能舍得,能义无反顾地放下双亲,能有牺牲的精神吗?这就深度触及自我,需有深刻剖析,显然不是拍胸膛与喊口号能解决的。
面对疫情,从作文材料中获得启发,意识到科技于国家强大的意义,向往将来做科研,但现实可能是自己学习态度有问题与成绩层次低。真的可能实现从“学渣”到“学霸”的逆转?真的付诸行动,会面对怎样的艰难,自己能不能坚持?理想与现实,未来与现在,如何做抉择,如何做坚定的付出,都应在自我质疑与剖析中做深度思辨。
如此,重大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联系,与个别化的自我对接,突出自我的深刻剖析,表现抉择的艰难。心灵的选择,困境的破解,在真实的表达中生成自我认知。
主题“铭记历史,迎接挑战”,决定了该文表达结构的稳定,基本模式为“材料意义阐释+生活认知启迪”。这种稳定结构容易造成千篇一律的雷同表达。应创造性地语言建构与运用,以促进写作活动的学科性认知。
该文的结构层次一般为:①概述材料,点明观点。②材料内涵思辨。③从历史事件过渡到自我生活认知。④自我生活认知阐释。⑤小结,再述主旨。稳定结构中追求创新,可在②④层次可各安排为两个小层次,形成递进性推进,以深化思辨。
生命只有一次,有生的欢乐与爱恋,也有死亡的恐惧。为大义牺牲,真的能从容奔赴?惧怕及踌躇的细致才是真实与深度,才是创新性言语表现。可把自己置于此境地进行灵魂拷问:面对自身生命;面对父母,或面对年幼的弟弟妹妹;面对同学、亲朋好友。能说什么,怎么说,设身处地的设想,是多层面多维度的灵魂碰撞及言语表现。
并列性阐述并非都是铺排与肤浅,也可以表现深刻与真实。在阐述重大历史事件意义时,能表现出特定自我眼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可阐发并促进自我认知。如从抗美援朝历史事件中提炼出付出、尊严、团结合作等哲思,是自我思维能力的表现。并列式安排结构段落层次,每一段落层次的阐述中又强化自我认识,突出“独特的我”看历史,“独特的我”看生活现实,同样表现深度自我认知。看似铺排,实是材料内涵与自我认知的深掘。
八省联考新高考适应性考试的写作,在“立德树人”的价值认知上有正向规定的积极作用。但不足也是存在的,学生易于套话或宿构。命题的改进,可考虑提供作者身份的多种选择,如家庭背景的多样性,学习成绩的不同层次等。还可对读者进行多样化设置,如写信给中印边境的戍边战士,或是出征前“我”对父母说些什么,等等,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也是更多的思考与挑战,减少套话与宿构,激发学生写作主动性积极性,更好地促进价值认知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