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淑蓉
(漳州市第三中学,福建 漳州 363000)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指出:“要注意利用本学校、本地区的特色资源,关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学习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题,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1]一方面,漳州民间故事充分彰显了漳州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域特色,深受民众喜爱;另一方面,这些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故事也为学生的语文课堂提供了新的学习资源,有利于教师通过整合语文学习资源,勾连课内与课外,引导学生在更广阔的视野下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享受语文,真正实践“大语文观”。
漳州民间故事题材广泛,类型多样,既有水仙仙子护村民这类的神话传说,也有黄道周等的传奇故事;既有中元节、寒食节的民俗故事,也有徐胡奇案这类公案故事……将漳州民间故事引入阅读教学,主要是通过漳州民间故事的阅读,引导学生感受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特点、语言表达特色、叙事艺术和彰显的母题特质等,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家乡民间文化艺术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漳州民间故事中的人物,体现着漳州人拼搏、务实、包容的文化性格,彰扬着忠诚正义、惩恶扬善的美好品质。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体会民众蕴藏其中的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以现实观照文学,以文学反观现实,丰富学生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认知与理解;也可以通过对民间故事情节的梳理,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增强其审美鉴赏能力。
高尔基在《论文学》一书中指出:“民间文学首先是一种语言艺术,但它又不同于后起的文学,它曾经是而且仍然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在这种艺术中,语言因素、音乐因素和表演因素,相互作用,在不同的体裁中各自消长,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语言的因素总是占据着决定性的地位。”[2]在早期,漳州民间故事往往通过“讲古”流传开来,因早年听众多为普通民众,文化水平不高,故漳州民间故事语言明白晓畅,呈现出自然平实的特点,如“八宝印泥传说”中魏长安与母亲、衙役、皇帝的对话便极富生活气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法、诵读法、情景表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漳州民间故事自然质朴的语言表达特色,积累言语经验,提升其“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既可以单篇的形式指导学生从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多方面进行深度阅读,品鉴漳州民间故事的文学特色;也可以主题探讨的形式,将漳州民间故事按不同主题分类,如“助人”母题、“孝文化”母题、“爱情”母题等,通过将几篇具有共同母题特质的民间故事置于同一情境下,引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比较阅读,进一步品鉴漳州民间故事的艺术魅力。
漳州民间故事从广义上讲是生活在漳州地区的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将充满神话幻想与曲折情节的漳州民间故事纳入写作素材,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唤醒学生内心对写作的渴望,从而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上,漳州民间故事首先可以直接作为写作素材,运用到学生的写作中。漳州民间故事是以漳州普通百姓视角叙述的故事,记录的多是小人物的日常,摆脱了“高大上”的宏大叙事,抒写斑杂丰富的百味人生,这就为学生写作注入了一股“活泉”,有利于学生在熟悉的社会生活中学会多角度观察,丰富人生体验,增进语文积累,凸显创作的新颖性。另一方面,由于漳州民间故事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主题既贴近生活,又高于生活,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剖析社会现象,针砭时弊,体现写作的深刻性。
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对作品的理解进行二次创作,如续写、扩写、改写等。续写即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给已有的文章开头接着写一篇完整的文章,或者是根据一篇文章的结尾再写一篇文章,如漳州民间故事“乞丐赶庙公”,教师可以利用假设法,引导学生想象:假设乞丐懂得知恩图报,故事结局又将如何?从而加深学生对漳州民间故事的理解和对主旨的把握。扩写是在原有的故事框架上添枝加叶,补充细节,丰富人物形象,充实故事情节。如漳州民间故事“老鼠钻象鼻”,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老鼠、大象和其他动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丰富描写,增强故事对于“诡计多端者”的讽刺性。改写则是运用原有的文章资料,保留中心思想,改变表达形式……无论是何种写作形式,在二次创作中,教师均要注意充分运用漳州民间故事的趣味性,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切实提升其写作能力。
漳州民间故事是通过历代先民口口相传、搜集整理、演绎提炼而成的,饱含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感悟和总结出来的为人处世的智慧结晶,体现了老百姓普世性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德育资源。
从内容上看,漳州民间故事通过塑造一系列深入人心的经典人物形象如妈祖、保生大帝、何氏九仙等,使孝道、忠义、扶贫济困、安土重迁等传统道德观念深入人心。通过漳州民间故事进行道德教育,就是以一系列曲折变化的故事情节、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树立孝敬父母、友爱乡邻、尊师重道等价值观念,提升个人道德修养。譬如《有孝感动天,不孝遭雷打》,通过大儿媳妇李氏不辞辛劳照顾婆婆,从而感动上天,以致上天赏赐黄金,让大儿子夫妇过上好日子的事例与二儿媳妇张氏贪婪假意效仿却无真心尽孝,最终被雷劈死的事例进行正反对比,警醒人们要孝敬父母。
从形式上看,漳州民间故事大多短小精悍,且多取材于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加工再创作,内容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以变幻莫测的故事情节呈现出极强的吸引力,非常适合学习节奏快、猎奇心理重的中学生阅读。通过漳州民间故事进行道德教育,有利于避免传统德育枯燥乏味的说教,而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渗透德育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兴趣,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譬如漳州民间故事中有极为丰富的动物意象、植物意象——不管是“向虎借胆”的“老鼠”,还是龙太子为救助百姓舍去自己双目而造就的“龙眼”[3],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这些意象很容易与学生发生情感共鸣,继而自然而然地内化为道德因子,塑造学生的优秀人格。
当然,我们也须看到,由于漳州民间故事是最底层劳动人民的“心声”,其思想也不可避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民间故事往往是在黑与白、善与恶等二元对立的美学原则中体现其惩恶扬善的道德观念,又或者是部分民间故事带有传统的封建等级观念等。因此,在运用漳州民间故事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用批判性的眼光对故事内容进行甄别看待,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漳州民间故事这一宝贵资源的德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