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俐琴
(厦门市松柏第二幼儿园,福建 厦门 361012)
后疫情时代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的一段特殊时期。联合国发布的《2020 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报告》中指出:后疫情时代将是一个时间持续长又充满普遍性与不确定性的历史阶段。[1]后疫情时代不仅对全球政治、经济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对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带来极大冲击。生命教育是后疫情时代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家呼吁要通过“这场‘战疫’引导学生对生命来一次彻底的认知、甄别与行动,让学生对生命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更为虔诚的尊重和更为真切的成长”。[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3]作为第一任教师的家长,是否具备了应有的素养?幼儿园作为专业教育的第一阶段,不仅要担负起幼儿在园的教育,还要担负起指导家长科学育儿的责任,构建家园共育的态势,帮助家长当好第一任教师。
亲子生命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其中体验式教育是最直接、最有效、最长久的教育方式。著名教育家卢梭、杜威、皮亚杰等人的教育思想中对体验式教育理论都强调,要关注幼儿的亲身经历和亲身实践后带来的体验。在开展幼儿亲子生命教育中,要以体验为核心,让幼儿对生命的认知逐步了解、内化、领悟,慢慢建构具有幼儿个体价值的生命知识。
当下家长是否缺乏亲子生命教育的认识?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园应梳理亲子生命教育弊端,帮助家长分析生命教育的现状,认识生命教育的重要价值,学会观察和分析孩子的行为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亲子生命教育。现阶段年轻的家长多数是20 世纪80 年代后出生的独生子女,生长环境比较优越,从小娇宠,缺乏生活、生存、生命的体验,导致这些家长对幼儿亲子生命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式都缺少必要的认知。幼儿好奇:“我从哪来?会去哪里?可以做什么?”然而,大多数父母认为生命教育是幼儿有充分自主意识后的事情,是小学以后要注意的问题;认为生命教育就是看护好幼儿,让他吃好、睡好、玩好就是健康成长;认为生命教育就是身体健康教育,忽视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健康问题;认为死亡不能对幼儿言及,长大就懂。一些年轻的父母,把幼儿完全委托给爷爷奶奶照看,或由一方全权负责;一些家长回家玩手机,对幼儿提出的各种请求置之不理或敷衍了事;还有一些对待幼儿的态度简单粗暴。由于家长对亲子生命教育的疏忽,造成一些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焦虑、自卑、悲伤等情绪,形成消极、多疑、攻击性等不良个性特征。
幼儿生命教育具有启蒙性、基础性、直观性,表现为具象、感觉、关联的特点,以感知生命的存在,了解生命的产生,关爱生命的健康,认识生命的意义为核心任务,是基于生命、为了生命的教育[4]。
认识生命的现象是探索生命真谛和意义的前提,也是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依循自然的基础。幼儿阶段,他们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有一种朦胧的好奇。为什么同样是龙眼树一棵会结果,另一棵却不会结果,为什么花会有五颜六色,为什么大榕树也需要挂点滴……孩子们好奇自然、观察自然、了解自然,而自然就是生命的一种现象。因此,教师要引导家长顺应孩子的好奇心,一起感受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生命现象。同时,引导家长从身边的人的变化帮助幼儿认识人类的生命现象。幼儿看到身边的弟弟不知不觉就会爬了、爷爷奶奶突然走不动了、爸爸妈妈也会伤心难过、小伙伴突然比自己高了,不仅是身体的变化也有情绪情感的变化,从观察身边不同人群的生命现象的变化反观自己的成长,以促进幼儿对生命现象自然变化的认知,懂得更加珍惜、爱护、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生命教育要引导幼儿认识生命的真谛。要让家长知道处于复杂的自然和社会关系中的生命个体是灵动、丰富而有活力的。但同时生命又是脆弱、有限而又短暂的。个体的生命构成了纷繁复杂的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因此,生命不仅是个体的,也是整体的。个体之间的相依相护,个体的生命充满着生机、活力,整个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才能够处于一种美好和幸福之态。因此,关于生命的教育应培养人的社会属性,完成其社会化进程。从幼儿开始,教师和家长都应该共同在生活技能和知识教育中培养幼儿立足社会、承担责任的观念、意识和能力。
“为了生命”在于追求生命价值与意义。摒弃庸俗、消沉,拥有更丰富、充实、精彩及更有价值的生活是人生存的更高追求[5]。在这次疫情中,那些冒着被感染危险请愿上“抗疫”前线的医护人员,承受着生活困难却又自觉服从隔离限制管理的人们,日夜督查和服务在社区的管理人员,治愈出院后勇于献出血浆的感染病人等,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社会的责任担当和生命的崇高价值。环境造就人,教师、家长的生命价值观直接影响幼儿,因此教师要引导家长了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共同教育目标。
生命教育就像“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棵树摇动一棵树”,用生命孕育生命。生命教育最好的策略就是创设生命教育的情境和环境,让幼儿感受生命、体验生命。家庭环境、社区及大自然都为体验式活动提供了广阔的课程。教师要对年轻的家长进行必要的亲子生命教育科学指导,学会建立和谐温暖的亲子关系,创设温馨、理解、倾听、互动的家庭氛围,努力做幼儿成长路上的陪伴者与支持者。
后疫情时代,教师抓住当下教育契机,指导家长带领幼儿走进身边的自然,通过与周围环境、动植物的接触,让幼儿发现自然界的奇妙和美好,进而认识生命。同时,教师还可以指导家长开展家庭小实验,让幼儿观察生命的过程。例如布置“种子发芽实验”活动,5 岁的晶晶在爸爸妈妈的协助下分别用水、土、沙种下绿豆。发现小豆子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不同,这让晶晶从中发现植物生长需要土壤,需要水分,需要空气,需要营养,进而明白自己长高长大也需要吸收更多的营养,渐渐改掉了爱挑食的毛病。
晶晶还在家饲养了小皮球鱼,一次,发现小皮球鱼因为吃太多而撑死了又着急又难过。妈妈及时寻求教师的帮助,教师引导其从晶晶自身进餐问题出发,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晶晶决定:每天只能固定一个人喂食,每次不能超过三粒;还要求贴上标签告诉爷爷奶奶,小皮球鱼不能吃太多否则会撑死。通过饲养,晶晶不仅学会了爱、学会了观察和思考、学会了寻找规律和科学的方法,还学会了爱护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明白了定时定量进餐的重要性,懂得提醒爸爸少抽烟喝酒。
还有一次,3 岁的果果父母带其在公园游玩。果果看见小乌龟,他就舍去最爱的玩具不买,非要买一只小乌龟回家养。一晃,他陪着小乌龟共同生活了3年,他非常疼爱小乌龟: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清理大便,什么时候冬眠,凡事亲力亲为。有一天小乌龟被老鼠咬掉了尾巴和三条腿,他心疼得哭了,要求爸爸妈妈一定要带它去宠物医院救治,因为疫情期间宠物医院没有开,最终小乌龟不幸死了,家长着急打电话询问要不要让果果知道,生怕他伤心很难过。在教师的引导下,家长决定和幼儿一起面对,并在果果的提议下把小乌龟葬进了花园里。面对小乌龟的死去,果果虽然伤心难过,但却体验到了从欢喜照顾到悲伤失去的整个生命过程,从而更加懂得关心周边的人和物,这不正是生命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体验吗?
家长对幼儿的生命教育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与价值,他们之间有着自然生命上的连接。家长对幼儿的生理特点、性情、社会关系、精神世界最为熟知,启迪和引领也最为便利。在后疫情时代,家长陪伴幼儿的时间增加了许多,其对生命的态度直接影响幼儿对生命的理解。另外,社会这个大环境的文明程度及道德规范的强弱,对幼儿生命意识的形成也起着关键作用。幼儿园和家庭在幼儿的生命成长中承担着共同的使命,因此要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必须要互动沟通,从而为幼儿生命教育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6]。
有家长抱怨幼儿在园在家两个样,在园有礼貌爱劳动,回到家什么都不动,就连吃饭、穿脱衣服都等着大人帮忙,总感觉长不大。为此,幼儿园不定期地向家长推送亲子居家指导手册,让家长科学开展家庭亲子生命教育活动。首先,帮助家长分析原因:是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是工作情绪压力带回了家庭;还是日常包办代替过多所至?其次,指导家长从小事做起,改变家庭氛围:如,每天晨起相互问好;出门时相互拥抱;睡前道一句晚安;和孩子分享各自的心情故事。家务活分工:妈妈做饭,幼儿洗碗,爸爸打扫,让幼儿体验到自己是家里的主人。最后,不仅要让幼儿养成自己事情自己做的习惯,还要引导幼儿给爷爷奶奶端茶、送饭、捶背、揉肩,尝试照顾弟弟妹妹,给他们喂饭。不知不觉中幼儿学会关心、爱护、珍惜、尊重,感受情绪的变化、情感的变化、生命的成长变化。其实,这微不足道的家庭教育小细节就是很好的生命教育成长体验。
教师要指导家长在社会交往或自然观察的过程中,开拓幼儿的视野,让他知道社会的变化、自然的变化,把生命教育融入具体的实践当中。让幼儿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把生命教育上升到更高一个层面。就如疫情时期,有多少“逆行者”的故事深深震撼着我们每一位的心灵。国家功勋奖获得者钟南山院士、国家人民英雄奖获得者张伯礼、张定宇和陈薇的故事,都是感动和激励孩子健康成长的好案例。我们还可以结合传统的节日,如九九重阳节学会敬老,清明节扫墓学会悼念故人,“学雷锋日”学会助人为乐等,从小培养大爱之心,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从小培养孩子一种大爱,大的情怀、大的胸怀、大的格局,应该说这是生命教育更高的境界。
后疫情时代,帮助家长开展科学的亲子体验式生命教育,能够让幼儿更好地认知和尊重生命,热爱生活,接纳他人,肯定自我价值,拥有社会责任感和一颗感恩的心。哪怕以后突如其来的新疫情或者其他的挑战,都能够从容面对,成为一个勇敢、文明、健康、自信的新时代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