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世佳 牟洪波 李 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强调:“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指出,黑龙江省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着力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振兴发展新路。为此,经济发展方式要着力推进十个转变:
第一,向新发展格局转变。近几年中国已经形成了内需拉动型经济,顺差相对GDP之比已降至公认的3%以内的均衡水平,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数年超过100%。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的转移是立足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基础和强大底气,而且经过几十年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和考验,我们已经具备用深化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办法防范和化解风险,增强经济的抗冲击力。中国能在较短时间逐步克服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经济急剧下行的巨大压力,实现经济正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说明某些领域经济质量有了提升。这一转变给我们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契机。我们实施经济发展战略重点转移,由外贸出口导向型向扩大内需型转变,不仅可以规避外向型经济的市场风险和贸易战的负面影响,而且能在国内大循环中克服“依赖症”,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攻克产品质量难关,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抗风险能力。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黑龙江省要抢抓机遇融入国内大循环,创造条件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激发消费新潜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强筋壮骨”“舒筋活络”,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提高融入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我们要正确认识新发展格局强调的是国内国际双循环,是建立在国内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大循环,为高质量发展创造空间、争取时间。
第二,向质量管理型转变。预计到2025年,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将取得新突破,优势产业集群壮大,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现代服务业提质扩容,新的均衡发展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以坚持服务发展、惠及民生、引领未来为目标导向,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水利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提升能源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打造集约高效、经济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对照“十四五”时期规划要求,黑龙江省经济发展还存在着整体速度不快、质量和效益不高、投入大产出少、精深加工能力不强、财政收入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着力在做好“三篇大文章”上狠下功夫,深度开发“原字号”、改造升级“老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找准理清存在的问题,用韧劲破解难题,真抓实干,打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龙江版”。只有做好“三篇大文章”,才能走出一条质量高、效益好、结构优、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全面振兴新路子。细节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在管理上下功夫,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由单一管理向全面质量管理转变。健全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全过程的监控体系,把质量管理落实到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员工头上,健全责任人激励与约束机制、考评机制、奖惩机制,以质量论英雄。
第三,向新发展理念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就是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我国有14亿多人口的内需市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 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孕育着大量消费升级需求,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逐渐成为主流,对于产品质量安全和通过创新供给激活的需求显著上升,内需潜力不断被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进行社会生产,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状,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在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必须强调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经济不断破解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上取得重大突破,迈出高质量发展坚实步伐。实践充分证明,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主要矛盾变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发展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共享发展成果作为根本目的,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使全体人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第四,向高科技型转变。过去,我国传统的劳动力资本型企业在资源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等方面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是利润较低。当前,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移,各要素组合和成本结构发生变化,我国传统产业的比较成本优势也随之改变,优势逐渐减弱。在这个背景下,需重新定位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方向。一是要增加企业的综合实力。通过加大投资、资产重组等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战略防御能力;二是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在劳动力密集的低成本上应用高新技术,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三是加大市场的开发力度。在国外竞争者进入前抢占较大份额的国内市场,并填补市场空隙,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2020 年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900家,同比增长50%以上。累计新培育销售收入或估值超5 亿的创新型领军企业57家。虽然科技企业数量和质量有所提高,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不高,许多科技成果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想改变落后状态,在加强科技研发的同时要积极争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抓住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领域和方向,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力争实施一批具有较大牵动能力的高新技术攻关项目。按照“攻克技术、培育产品、引导产业、加快发展”的思路,瞄准航空航天、绿色食品、高端装备、石油化工、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开展科技攻关,突破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促进新动能培育发展、旧动能转型升级。
第五,向高端产业链转变。要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强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端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打造先进制造业优势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我国在产业体系建设、产业集群特色化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已取得成效,产业体系遵循制造业、服务业协同发展的产业规律,具有较强产业关联性、前瞻性和引领性。在传统产业转型方面,钢铁、石化等传统产能在产品创新、设备升级、及时改造、流程改进、节能减排等方面进一步提质增效。黑龙江省的粮食加工、食品加工、煤炭化工、石化工业、医药工业、机电工业等行业产业链转变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把资源产业做大做强做精,通过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资源转化动能,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发展替代产业提供相对充裕的时间和资金,增强替代产业发展后劲,由传统资源型产业向新兴科技型和替代产业发展。
第六,向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转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个攻关期最主要的方向就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最重要的举措就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重要的着力点就是增强实体经济的实力和后劲,最迫切的手段就是加快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需求,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供给质量,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引导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增强产品竞争力,培育更多“百年老店”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我们在继续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导的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要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升级扩大高质量供给。要立足黑龙江省农牧业、绿色食品、装备制造、能源化工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按照生态化、智能化、个性化、时尚化的发展方向,加快丰富产品和完善服务,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农业方面,着力进行农作物新品种研发推广、扩大大豆和杂粮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畜牧养殖和畜产品深加工。工业方面,着力开发绿色食品、智能机器人、新型能源、节能环保、现代农机、石墨烯新材料等既有本省独特优势、又有广泛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服务业方面,着力发展旅游、养老、金融、文化教育、体育健身、医疗保健、交通物流、网络数据、信息通信等行业。积极完善市场体系,着力打造龙江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销售网络,继续鼓励在省外开设龙江特产专卖。鼓励龙江建筑企业开拓俄罗斯等国外市场。
第七,向实体经济转变。如今,我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工业大国在实体经济发展上还存在“大而不强”的矛盾。面对实体经济融资难、成本高等问题,金融业应该不断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中国迈向经济强国的进程中,传统产业仍然是重要的物质基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是简单做“减法”,而是要求我们不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同培育新兴产业有机统一起来,这是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脱实向虚”不利于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根基。一方面实体经济应充分发挥新业态、新模式的融合渗透和引领带动作用,加快推进“互联网+”产业、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高端现代服务业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趋势,把新业态新模式培养成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主导力量;另一方面要主动发展服务经济,规避互联网的冲击。要启动实施重点服务行业培育计划,不断巩固提升黑龙江省在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旅游休闲、电子商务、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重点领域的发展水平。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积极引进总部型企业,鼓励优势民营企业和行业骨干企业实施总部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服务外包、新兴金融等服务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第八,向创新型转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将创新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章部署。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塑造振兴发展新优势。坚持把振兴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发展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科技成果高质量就地转化进程。发展新经济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长期有效路径。要根据经济发展新趋势,结合黑龙江实际,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智能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新经济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以新经济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推动形成新动能异军突起和传统动能转型发展的“双引擎”。
第九,向大中小型化并重转变。大企业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主导力量。一方面,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抓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使之紧紧跟上科学技术的更新迭代,突出高质量发展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实践中深化拓展、总结提升,着力锻长板、补弱项、强自身,提升市场竞争力。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态势,在稳就业、增活力、保民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从黑龙江省情况看,国有经济比重大,而民营经济体量小、底子薄、实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而保就业、保市场主体必须加快民营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以此繁荣市场经济,扩大就业渠道;政府要为中小微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为之排忧解难,主动上前服务,把优惠政策措施落实到位。要不断加大要素资源的市场化改革力度,切实有效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打破垄断,推动要素资源市场化定价,降低经济社会运行成本,使广大市场主体真正甩掉包袱、轻装上阵。
第十,向重视人才发挥人才作用转变。
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善于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吸引人才、奖励人才。不断加大人才经费投入力度,建立与人才发展相适应的投入机制;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尽快建立人才发展基金;加大人才表彰力度,完善人才激励方式;提高人才待遇,积极落地人才政策;以科技创新和项目孵化为方向,积极整合技术、信息、法律、金融、人力、物流、知识产权保护等配套服务资源,搭建要素齐全、服务功能完备的创新创业平台;重点鼓励科技人员进入企业兼职,鼓励大学生进入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媒体平台进行广泛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崇尚人才、崇尚技能、崇尚“大工匠”的氛围,吸引更多的中高端人才来黑龙江创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