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

2021-02-27 17:07刘瑞华
奋斗 2021年3期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总书记马克思主义

■ 刘瑞华

2021 年第2 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2020 年8 月24 日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正确认识和把握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十四五”时期新发展阶段的形势、目标、任务做分析判断和部署落实,为我们在新阶段谋划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充分认识五年规划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我国制定五年规划(计划),始于1953年,已经编制实施了13个五年规划(计划),其中改革开放以来编制实施8 个。从“一五”的五年计划到“十一五”的五年规划,在“六五”“八五”“十五”3 个五年规划期,还同时制定了十年规划纲要,体现出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治理手段不断完善。

五年规划在新中国的发展史上、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伴随并见证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历程,伴随并见证了中国从世界舞台边缘到接近舞台中央的巨大改变。5 年,作为一个规划单元,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下,党和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做顶层设计,每个五年规划都是一幅治国蓝图,都体现国家战略意图,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变革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不断承接的五年规划接力,是递进发展的5年历史,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量变产生质变,每个5 年的变化累积,聚合成中国的沧桑巨变。按照人民币计价,1953 年实施第1 个五年计划时,我国经济总量仅为824 亿元;1978 年实施第5 个五年规划时,我国经济总量为3678亿元;1986年“七五”时期首次突破1 万亿元,到2000 年“九五”末突破10万亿元,2012“十二五”时期突破50 万亿元,2020 年“十三五”末突破100 万亿元。经济总量不断跃升新台阶的同时,最广大人民利益不断提升已然成为全国人民的高度共识。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大国要有蓝图,大国要有目标管理。对内,五年规划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对外,五年规划在提升国际竞争力、展示中国形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中长期发展规划是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连接载体。

二、准确把握我国中长期经济社会领域六个研究重点

一是聚焦“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指明了“十四五”以及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何为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机遇和挑战?意指掌握分析复杂问题和处理危机问题的哲学思维方法。以辩证思维来分析“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是对当今世界形势动荡特点的高度概括,“变”体现为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发生改变,体现为世界经济格局、全球治理体系、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改变。如何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产生的危机?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产生的危机?化“危”为“机”,“机”来自党中央对世界形势发展方向的重大判断,来自我国对国内经济可控性的战略定力,来自我国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来自全国人民同心同德汇聚起来的磅礴伟力。用辩证思维看新发展阶段的机遇和挑战,就要看到危和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机遇更具有战略性、可塑性,挑战更具有复杂性、全局性。

二是聚焦“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的准确判断。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不是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体现党中央对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部署。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环。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本要求,也是理论工作者深化研究的着力点,围绕推进深层次改革和强化政策引导,提出解决制约经济循环关键堵点的对策建议,围绕扩大内需战略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提出着力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的对策建议,提出实现供给和需求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的研究成果。

三是聚焦“新发展动能”。“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是主题,改革创新是根本动力。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从外延式增长到内涵式增长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重要支撑点。要围绕如何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做研究,研究如何培育创新主体,如何提升产业链水平、维护产业链安全,为打造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开展研究,探索培养和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和科研团队机制建设,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四是聚焦“新发展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习近平总书记对改革的系列重要论述中,“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的重要论断是对深化改革新形势的精准概述,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围绕新发展活力如何生成、如何释放开展研究,分析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的表现及危害,提出破解路径。对新发展阶段如何实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实现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开展研究,提出政府有效弥补纠正市场失灵的对策建议。

五是聚焦“竞争新优势”。要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际社会对经济全球化前景普遍担忧,要深刻理解中国推动经济全球化、践行多边主义的努力。围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开展研究,明确对谁开放?如何开放?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注意事项,一是凡是愿意同我们合作的国家、地区和企业,包括美国的州、地方和企业,我们都要积极开展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二是越开放越要重视安全,越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着力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开放监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

六是聚焦“社会发展新局面”。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经济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基础,社会建设是经济建设的目的,加强社会建设、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不仅是经济建设的需要,更是对“经济发展成果全民共享”这一执政理念的具体践行。要关注研究“十四五”时期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行为方式、社会心理等发生的深刻变化,在就业、社保体系、公共卫生和疾控体系等领域,在加强社会治理、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加强研究,提供研究成果。

三、运用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把握经济发展规律

我们党历来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研究和运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回顾了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强调新发展阶段要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立场。政治经济学被列宁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恩格斯曾经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理论来自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在新发展阶段,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就是要坚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正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立场的高度概括,也是经济工作根本指导思想的基准点。

二是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基本原理是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正是从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出发,创造了一系列范畴、观点和原理,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经济运行规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我党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提出的指导改革开放的11个重要论断,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关于新发展理念的理论,关于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理论,关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关于四化同步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关于土地三权分立的理论,关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论,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理论,等等。这些理论成果,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三是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实践和中国经验已经反复证明,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开辟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道路的最鲜亮理论底色,也是中国奇迹的重要理论支撑,离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道路必然失去解释力和话语权。我们要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

猜你喜欢
政治经济学总书记马克思主义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黑格尔、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