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文化强国的多维思考

2021-02-27 17:07康渝生
奋斗 2021年3期
关键词:强国特色建设

■ 康渝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清晰擘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全面规划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践进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南。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党中央再次重申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发展战略。

回顾筚路蓝缕的百年发展历史,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同时也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曾高度概括了文化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助推作用,他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革命战争年代,文化对于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性集中彰显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战胜不了敌人的。”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道路。从党的十七大报告着重阐释“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制定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我们更是逐步摈弃了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狭隘认识,将文化建设提升为社会发展的一项主要任务。伴随着物质技术基础的日渐雄厚,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全面推进了文化建设,使之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助推力量。

文化强国发展战略的确立与实施,首先得益于其中内蕴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中,所谓文化,并非简单指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更是对人们在现实生活的命运共同体中所形成的共性生存方式的概括。一方面,文化意味着传统,不仅表现为“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社交方式等等”,而且包括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意识形态;另一方面,作为传统积淀的文化,其价值却并非犹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而是表现为历史对于现实的影响与作用。正因为如此,在现实的人类社会政治活动中,“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事实上,任何文化形态都展现着不同于以往的时空特征,都具有自身独特的人文禀赋,因而生成了与众不同的实践价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类文化的革故鼎新标志着人类掌控自身命运能力的不断提高,诚如恩格斯所言:“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战略也深刻浸润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底蕴,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当代圭臬。汉代经典《毛诗序》曾以“召南之国,被文王之化”总结了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运用“以文化人、以德服人”的思路阐释社会生活方式变革的实践。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理念中,“文化”即是以文教化之意,注重人与人之间精神上的和睦融洽,旨在以共同的价值取向构建精神生活的共同体。在对外交往的活动中,古代先贤则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力图借助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实现“协和万邦”的“天下大同”理想境界,充分彰显了文化治国的政治逻辑。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文化实际反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准则,其中包含了人们对伦理、道德和秩序的共识与遵循,从而形成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共同准则。曾几何时,“文化大革命”使我国文化建设遭遇重大挫折。改革开放后,一度甚嚣尘上的“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思潮,也曾造成了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歪曲误解。显然,通过深入扎实的文化发展战略重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不仅是拨乱反正、纠正种种实践偏颇之必须,而且是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重塑社会主义生活方式之必然。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应对这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更需要雄厚的文化软实力。党中央重申“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正是审时度势的重要战略部署。毋庸置疑,在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也愈加艰巨。秉承内外兼修、文化强国的宗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必将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乱局频仍的世界注入更多正能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历久弥新的文化传统已经积淀成为民族向心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而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和执着向往也将凝聚为人民群众的现实奋斗目标。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在党中央的指引下,中国人民正满怀信心步入旨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

建设文化强国,无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发展方向,其中逻辑地蕴含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旨归。中国人民早已摆脱了被奴役受压迫的命运,拥有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正是凭借充分的文化自信,中国人民积淀了更为深厚的发展底蕴,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目标。然而,建设文化强国更是着眼于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实践举措,对于当代中国实现强国诉求具有重要助推作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路径,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具体化为旨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文化建设,其中深刻的理论意蕴已经凝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活动的基本圭臬。

第一,文化建设的实践旨归在于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遵循邓小平同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物质生产旨在奠定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而作为精神生产的文化建设则重在形成全体人民的行动共识。钟灵毓秀的文化底蕴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基础,从而孕育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凝聚力,为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创造了前提。

第二,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直接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作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性生活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显然,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仅是我们各项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我们势必达成的实际工作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中,文化建设凸显为始终不渝的基本任务。

第四,文化建设的现实目标在于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党中央明确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定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不仅揭示了文化建设的实践旨归,而且强调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从而彰显了深邃的文化强国意蕴。事实上,文化软实力并不“软”,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重建。唯有如此,文化才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明确引领和强大动力。

中国共产党不仅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而且也充满了文化自信,将“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确立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则进一步强调:“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事实上,任何文化形态都必然经历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进而实现文化自强的发展进程。透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就能梳理出同样的实践逻辑。

文化自觉旨在把握文化发展的准确定位,从而实现对于文化责任的主体担当。率先觉悟的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以倡导“走俄国人的路”为起点,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自觉之路。正是在这一进程中,作为文化主体的中国人民焕发出团结奋斗的内在精神力量,创建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文化自觉不仅助力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而且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实践。随着社会主义逐步变为现实,中国人民深刻认识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增强了文化自信。今天,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我们不仅要反对文化霸凌主义,坚持文化的多样性,而且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文化基因充满自信,从而构建更为强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显然,正是基于充分的文化自信,党中央制定了文化强国发展战略。也正是遵循着自觉、自信、自强的发展逻辑,中华民族必将走向文化强国的辉煌彼岸。

猜你喜欢
强国特色建设
茅以升 立强国之志 建强国这桥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特色种植促增收
“学习强国”礼赞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秦晋争霸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完美的特色党建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