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2021-02-27 13:46陈育芳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微时代理论课时代

陈育芳

(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微博、微信的广泛应用,我国已然进入了微时代[1]。“微时代”背景下,“微博”“微信”“微课”等“微”特色层出不穷,使得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焕然一新。生活在网络信息裂变式传播的“微时代”,大学生喜欢通过网络渠道获取信息、表达观点、交流思想,“手机控”“低头族”现象在高校越来越普遍。高校担负着培育时代新人的重任,在加快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有效引导教育大学生形成正确“三观”、更好成长成才,以便更好应对多元文化碰撞、海量信息冲击。如何立足“微时代”背景,充分利用“微媒体”创新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模式、健全教学体系,成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的新课题和新趋向。

一、“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内涵

模式是在理论指导下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并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升华,转化为抽象的理论。美国的乔伊斯、韦尔和康恩于1972年合著《教学模式》,是最早在教学领域运用模式一词的开创之作。他们认为教学模式就是学习模式,在帮助学生获得信息、技能、价值观、思维方式时,同时教他们如何学习[2]。目前主要从教学范式、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教学结构等方面定义教学模式,强调在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完成教学目标而建立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微时代”背景下的教学模式可谓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重要桥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融合有助于提升“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因此,“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是指以教学思想或理论为指导,为完成教学目标、指导实践活动,而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程序。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结构

“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教学依据、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条件、教学评价,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彼此呼应。教学依据是确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对采取何种教学模式起到方向性作用,藉此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学目标作为确立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决定着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涵盖了知识、情感、能力等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程序是确保教学模式有力开展的重要保障,特指“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环节、步骤、方法、任务等。教学条件是指通过师生、设施、内容、方法等软硬件载体保障,确保教学模式功能有效发挥,藉此达到“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预期目标。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模式成效的重要手段,对“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起到了评估、反馈、调整、完善、导向等重要作用。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特征

“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特征,主要包括稳定性、实践性、主体性、独特性。教学模式并不是随意组合、运用的,而是通过总结、归纳教学规律,进行系统化、深入性教学实践,这就使得“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具有相对稳定性。当然,这种相对稳定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时代变化、社会发展不断调整优化,由此最大限度激发教学效果。教学模式基于一定的理论或思想指导,藉此指导教学实践、进行实践育人,因此“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本质要求。“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树立人本理念,坚持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相信、尊重、依靠大学生,旨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作为课程集合体,“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自身教学特点和教学结构,形成了独具特色、针对性强的教学模式,因此切忌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教学模式的生搬硬套。

二、“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全新要求

(一)要求“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3]。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这既是适应信息化时代的主动选择,也是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4]。同时,“95后”“00后”当代大学生的视野宽广、思维开放、崇尚自由、追求个性,从小接触网络化、信息化手段,更喜欢在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化、碎片化学习。在此情形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若仍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知识灌输等方式,不仅不易被学生所接受、认可、消化和吸收,而且难以调动和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发散思维,更谈不上培养创新创业型、实践应用型人才。因此,“微时代”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量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实际需求,增设课堂讨论、网络自学、微课教学等环节,全方位促进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可持续发展。

(二)要求“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深度学习”

“微时代”背景下的信息传播具有即时性、快速性、自主性、多样性等特点,大学生更易于、乐于通过“微媒体”表达喜怒哀乐或接收教学信息,因此“微时代”大学生同时承担着接受者、自主者、互动者、参与者等多重角色。应该看到,教学是师生之间相互的、多方面的知识建构过程,而不是单向传递、被动接受行为,且当代大学生接受新事物、接收新信息的能力相对更强。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所有的学生都可以随时随地参与课程教学,真正实现学习的主体地位,自主参与学习,自主健康发展[5]。因此,面对“微时代”大学生等教育对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转变思想、更新理念,深入探究大学生“自主学习”“深度学习”等教学模式,挖掘“微媒体”学习平台资源,最大限度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要针对性培养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批判学习、创新学习等能力,藉此内外协同、有的放矢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模式。

(三)要求“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相结合

2018年教育部颁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强调:要不断创新网络教学形式,推动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合[6]。当前,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型、单一型教学模式,已然无法满足信息化发展步伐,也难以适应“微时代”大学生个性发展与自主学习形势。因此,高校要符合“微时代”教育教学规律,把握当代大学生特点与实际,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在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教研互促、知行合一的目标。除此之外,“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的紧密结合,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能力与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具备过硬的知识水平,还需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着力构建立体式、多元化教学模式。

三、“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主要问题

(一)课堂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当前,虽然教育部已明确高校要按照师生比1:350配备专职思政课教师,但是基于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不足与思政博士毕业生偏少的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使得部分高校未能按要求配齐专职思政课教师。在此情况下,部分高校采取大班制教学模式,几个班甚至跨学院组成大班在阶梯大教室上课,同时使用统一的教学进度、技术手段、考核方式。相对而言,大班制课堂教学模式无法根据学生的学科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更谈不上通过关怀指导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同时,大班制教学模式的课件内容照搬照抄课本教材,没有相关知识拓展、延伸与更新,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难以做到喜闻乐见、紧跟前沿、讲求实效。此外,大班制教学模式过多停留在灌输、说教层面,缺乏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网络教学等多样化教学环节,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探讨性不足,教学的吸引力偏低,实际教学效果令人堪忧。

(二)实践教学容易流于形式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挂牌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7]。虽然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制定了实践教学计划,分配了实践教学学分,但是在规范化开展、全方位落实上大打折扣,甚至呈现了形式主义倾向,存在走过场、表面化等现象。基于学生人数太多、实践经费不足、时间难以统一等因素限制,有的高校由各学院、各班级自行组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缺乏统一的引导、教育、管理、监督与考核,实践教学内容、形式与成效参差不齐。不少高校没有挂牌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机制不够健全,甚至以暑假“三下乡”活动代替实践教学环节,专业指导性、思政教育性、考核管理性较为不足。

(三)新媒体融合度有待提高

“微时代”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面临崭新的机遇,又面对严峻的挑战[8]。我国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化、新媒体手段,开展了慕课、微课、网络课程等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成效。部分高校采取了网络新媒体技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甚至运用信息手段进行课堂点名签到,大大提升了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但是,仍有一些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局限于课堂、黑板、PPT等教学手段,缺乏网络教学、志愿服务、课外实践等教学载体,传统教学模式与新媒体手段的融合度偏低,信息化教学方式运用得还不够充分,还没有真正从顶层设计、培养方案、建设机制等高度战略规划新媒体融合渠道,尚待进一步深入探索更具时代性、前沿性、针对性、实效性且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四、“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改革路径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体,坚守主渠道主阵地地位

“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主要包括突显时代特色、活跃互动氛围、创新课堂方式。一是突显时代特色。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高校课堂的内涵不断扩展,课堂中的教与学在迎接种种机遇的同时面临重重困境[9]。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改革创新、坚持与时俱进,进一步突出“互联网”“微课堂”等时代背景与特色,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接受特点与实际需求,选取大学生感兴趣、易接受的内容与形式进行教学,切实增强思想认同、讲好中国故事、提升育人实效,真正使教学内容入耳、入脑、入心,逐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活跃互动氛围。在“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不应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而要综合运用虚拟仿真、网络信息等技术,开展慕课、微课、主题调研、专题讲座、小组讨论、翻转课堂、智慧课堂等互动式教学,甚至通过手机签到、扫码答题等形式提高“到课率”“参与率”“抬头率”,有效活跃“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氛围。三是创新课堂方式。“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不再是专职教师“一言堂”的格局,而应是校内外党政领导、社科专家共同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基于这些校内外“大咖”“名人”特有的知识结构、实践魅力和独到见解,往往能够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一堂有深度、有内涵、有温度、有情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视听享受、思想碰撞,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思路视野、创新思维模式。

(二)以“实践教学”为延伸,实现教学之间知行合一

“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实践教学”为延伸,主要包括整合优势资源、丰富实践形式、强化条件保障。一是整合优势资源。教学资源是确保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条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丰富多样、差异性大,亟待进一步挖掘、整合、优化、运用。要充分挖掘革命遗址、历史圣地、名人故里、烈士陵园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并进行分类归纳、加强交流合作,藉此针对性共建共享实践教学基地,为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行合一教学创造良好条件。二是丰富实践形式。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进一步丰富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等形式,有效提升大学生理论学习的主动思考性、知识深度性、探索批判性。课堂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主题演讲、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表演、成果展示等,校园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微电影、辩论赛、征文比赛、书法摄影、诗歌朗诵、歌曲改编、知识竞赛、社团活动等,社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参观交流、志愿服务、专题调研、专业实习、跟岗学习、挂职锻炼等。三是强化条件保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参与人数多、讲授内容广等特点,需要校内外教学、管理部门的共同配合。校内而言,要教务、学工、宣传、科研、人事、院系等部门组成工作小组,不断健全教学、科研等管理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育人合力。校外而言,要在实践基地建设、兼职教师配备、专业指导、安全保障等方面,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全方位支持。

(三)以“网络教学”为辅助,探索交互学习独特成效

“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网络教学”为辅助,主要包括推进师资培养、深化个性教育、健全考评机制。一是推进师资培养。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大力振兴教师教育,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10]。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须坚持教与学、知与行、教书与育人的高度统一,既要有过硬的师德、人格、学识、能力,还需要熟练运用网络技术查找相关资料,整理下载视频,开展网络教学,进行在线交流,全方位运用现代化手段推进“微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二是深化个性教育。“95后”“00后”当代大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追求个体的全面、自由、可持续发展,加之“微时代”便捷的网络化、碎片化学习方式,都对“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提出了全新要求和严峻挑战。因此,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涵盖慕课、群课、易班、在线课程、移动学习、教学管理等功能的易班优课平台,自主选择、组建网络课程体系,通过“互联网+教育”的方式,使得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习、个性教育。三是健全考评机制。为了更好地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热情和积极主动性,使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用起来、活起来,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和激励机制。坚持以领导、督导、学生、同行教师、新闻媒介等评价主体相结合,构建包括自主学习、话题讨论、发帖跟帖、在线作业、课程考试、探究学习等内容的网络学习评价体系,综合运用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等多种方式,真正有效激发大学生的网络学习热情与成效。

猜你喜欢
微时代理论课时代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e时代
e时代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e时代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