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根云
(连江县浦口中心幼儿园,福建 连江 350509)
乡镇幼儿园班级美工区创设,是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中提到:“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1]因此,对于美工区的创设,要求大部分内容主要来源于当下幼儿感兴趣的主题。同时,由于材料的多元化和形式的开放性,教师要给予幼儿更多自主表现和创作的机会,才能更好地达到《指南》艺术领域的目标。
在乡镇幼儿园美工区中,由于场地有限,幼儿可活动的范围狭窄,在创作美术作品时,幼儿时常紧紧地挨在一起,桌子上摆满各种各样的材料。教师经常听到幼儿抱怨:“老师,他们碰到我了”“他们把我的作品给弄坏了”“太挤了,我没办法操作”。针对这些问题,教师也只能说“没事,你们让让,不要碰到他”,在下一次美工区活动中,幼儿还是会遇到以上情况,操作空间拥挤、混乱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在乡镇幼儿园中,教学资源比较匮乏,常常缺少美术工具,区角材料收集主要源于农村自然资源低结构材料,材料投放缺乏层次性。如在玩颜料时,幼儿没有属于自己的罩衣,玩的时候总是畏首畏尾,担心颜料弄到衣服上等各种问题,分散了课堂注意力,限制了幼儿创造性的发挥。
在区域活动中,乡镇幼儿园美工区的环境创设往往只有一面简单的板块布置,缺少围栏装饰、立体的挂饰作品,教师只是简单的把涉及本学期的主题区域内容黏贴上去,或者展示一部分幼儿绘画的作品。幼儿对于单一的环境创设缺乏兴趣,往往只在更换新装饰时会有所关注,后来逐渐视而不见。由于可更换的内容素材也比较少,教师一般是一学期更换一次布置,有的甚至一学年才更换一次。这样缺乏创新与活力的美工区环境,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乡镇幼儿教师比较缺乏以幼儿为本的教育思想,喜欢采用直截了当的方式介入幼儿的活动,而不是采用启发式的问答,引导幼儿思考。有的教师甚至以自己喜欢、熟悉的方式引导幼儿,站在成人的视角,要求幼儿按照自己说的做。不仅抑制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久而久之,幼儿还养成不爱思考问题的习惯。教师应该留给幼儿足够的思考时间,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该怎么做,要充分尊重幼儿的想法,发挥幼儿在美工区活动中的主体性。
优秀的美术作品中必然蕴含着丰富的前期经验,然而,在乡镇家庭中,普遍是爷爷奶奶在帮忙照顾幼儿,父母忙着外出务工,平时很少帮助幼儿积累各种知识经验,导致幼儿整体的审美能力较低。在乡镇幼儿园美工区活动中,教师开展美术创作活动,大部分幼儿的作品都是模仿教师提供的范画,有的幼儿则是模仿其他幼儿的作品,如此照搬,表征形式比较单一,美感不足,很少见到新颖、有创造力的作品。幼儿缺乏必要的美术知识经验,难以创造出有想象力的作品,不利于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
美术活动能替代幼儿传达内心的想法和情感,是幼儿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对班级美工区的环境创设,调动幼儿参与美工区活动的创作愿望,激发幼儿感受美、创造美,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良好的美工区环境,对幼儿的认知、自主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2]教师应该重视美工区的教育价值,促进师幼共同进步、发展。
幼儿园教师要本着幼儿为主、观察为基、引导为根、发展为本的宗旨,在美术区域活动中,蹲下身来,以朋友的角色和幼儿相处,经常组织开放式的交流互动。1.深入观察,主动发现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如活动操作范围太窄、容易被其他幼儿碰到等。教师应及时与幼儿沟通,调整美工区的活动空间。2.通过走走、看看、问问等形式,有针对性地了解、掌握幼儿园美术区域活动的基本现状,并记录幼儿的不同需求,根据学情,分门别类地投放美术工具与材料。除了必要的纸张、画笔、模具、剪刀等,还可结合农村特色自然材料,投放沙子、贝壳、纱网、石头、火柴等,供幼儿自主选择。教师要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水平上进步,做幼儿发展的引路人,营造“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良好教育氛围。
乡镇幼儿园条件有限,美工区范围狭隘,条件比较差,不能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的重要原则。教师要意识到环境的教育意义,调整美工区创设方式,明确幼儿的主体地位。[3]1.充分发挥墙面的教育作用,体现美术功能性,增强吸引力。设置有固定位置的墙壁图板,可供两名以上幼儿进行自由黏贴或绘画活动,为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提供空间环境上的有利条件。2.每个月定期更换一次美工区墙面布置,内容重在普及美术技能技巧,或展示美术价值较高的作品,如绘画技巧图、名师作品、优秀的幼儿作品等,促进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3.根据幼儿的需要与兴趣,引导幼儿自主选择喜欢的主题,并围绕主题布置美工区,调动幼儿的创造热情。
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对幼儿的行为表现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记录,准确解读幼儿行为,提供支持性的回应策略。把握有效介入的时间:1.当幼儿活动无法进行时。2.当幼儿遇到困难,不知怎么办时。3.发现幼儿在争抢美术材料时。4.出现教育契机时。不能采用直截了当的方式,告诉幼儿应该如何做,而是提出一些启发性、开放式的问题,如“你觉得怎么做更好?”“你是怎么想的?”等,合理引导,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同时,让幼儿选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与同伴友好合作,帮助幼儿养成谦让的习惯,而不是相互争抢,并在生活常规中做好规范。
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幼儿的绘画作品往往形式单一、缺乏想象力。为了提高幼儿审美感知能力,丰富审美体验,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1.带领幼儿走进乡镇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并把观察到的景色用画笔表达出来,丰富幼儿头脑中关于美的表征。2.由于幼儿年龄小,认识事物以具体形象为主,且往往只看到表面的现象,对比较抽象的美无法领会。因此,教师要选择优秀的美术作品,与幼儿一起欣赏、点评、体验作家的思想感情,从中感受色彩美、构图美,领悟作者的表现手法及思想内涵,提高幼儿的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