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青青
(尤溪县第二实验幼儿园,福建 尤溪 365100)
当前,以教师为主的教学理念在幼儿园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中仍然随处可见:或是主题选择脱离幼儿生活经验;或是组织形式不符幼儿年龄特点;或是目标预设远离幼儿发展水平等。以教师为主的教学理念的严重问题主要表现在忽略教学活动主体——儿童,特别是忽略了儿童的生活经验感知,使教学活动产生了小学化和成人化、表面化和浅显化的问题,为教而教的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大行其道,教学活动与幼儿认知成为不相交的平行线。改变这种以教师为中心,构建以幼儿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使幼儿与教学活动产生共鸣以提升教学活动有效性,尊重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成为了重中之重的核心问题。对此,笔者以“回归生活”理念为思想基础,围绕“‘回归生活’教育理念的内涵认识”以及“‘回归生活’教育的实施策略”展开具体讨论。
岳伟教授在胡塞尔等人“生活世界理论”以及现代哲学“关于生活世界的构想和批判理论”基础上总结了“回归生活”的理念:生活世界的突出特点就是现实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生活世界是属人的生活世界,充满着价值与意义;人的生存和发展、发明和创造都离不开现实的生活世界,回归生活世界的深层性就在于对人的关怀与尊重。[1]我们要关注交往中各种因素融合而成的多元化生活世界,在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幼儿生活经验的差异性,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尊重其主体性多元发展需求。因此,以人为起点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尊重人的发展的教育,而从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出发就是幼儿实践活动教学的价值主张。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找寻与幼儿生活世界有关联的切入点,以此唤醒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感知,让幼儿感到真实与亲切[2],从而充分调动幼儿自主活动的积极性。
在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过于关注教学内容本身而忽略幼儿对生活经验的感知,进而失却了课程的教育价值。在某次大班建构游戏“了不起的中国——万里长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幼儿展开了如下的活动: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我们中国的万里长城,它非常长,有很高的墙体,看看它有哪些部分呢?
幼1:老师!它很高,很长,有长长的身体。
幼2:它还有肩膀!(墙围)……
然后,教师组织幼儿搭建长城,几乎所有的孩子很快就搭好了长城,并且还陆续搭起了各种辅助性的物品:各式各样的小车、路灯、飞机等,场地琳琅满目,但是,整个活动却与本教学的主题“万里长城”格格不入……这个案例的主要问题是教师没有关心幼儿如何理解长城的雄伟以及它的实际构造,也忽略了儿童的认识差异、经验差异、能力差异、习惯差异、情感差异,出现了场景搭建的随意性,过程活动的盲目性,而无法感受此次教学活动中对长城的内涵理解与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
这个当下幼儿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教育活动与幼儿生活经验相脱离”的典型案例。将儿童与生活经验隔离,教学活动环节固化,形成了表面上“积极”,实际上随意、盲目、被动而麻木的学习。我们知道,任何教育都始于生活经验,以经验作为基础的教育活动儿童才会产生兴趣。杜威很早就强调:“要重视儿童生活经验价值,任何的教育都始于儿童的生活经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起儿童活动的兴趣,而学科对儿童的经验发展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引。”[3]因此,教学活动要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作为基础,以此来激发儿童的兴趣。同时要兼顾学科课程所具有的教育的价值性与普遍性问题,只有将学科课程与幼儿的生活经验融合时,课程的教育价值才能尽情地发挥,学科课程实施才具有方向性与建构意义。
所以,“回归生活”教育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的两个问题:一是注意把握经验对兴趣、对认知的促进作用。任何活动,调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以经验作基础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前提;二是发挥学科课程方向性指引作用,灵活组合课程内容的教学方式,这是组织教学的重要保障。因此,引导幼儿将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识相联系,促进学科知识“心理化”,促进幼儿与教学活动相融合,从而生成新的知识经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让幼儿在经验中获得课程价值实现的重要保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4]在幼儿园开展动手实践、劳动实践、社会实践活动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是对教育部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的主动呼应,也是幼儿教育的大势所趋。
“班本化”课程是基于班级学情的班级课程,是师幼双方共同开发富有班级特色的、具体的课程内容。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基于本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现状,针对幼儿现有的生活经验问题选用“班本”课程内容,针对班级幼儿的普遍性问题,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从而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小班可以围绕健康、科学、社会、艺术、语言五大领域活动中的自我服务这一主题,组织开展幼儿生活自理类的动手实践活动,涉及内容有穿衣、进餐、走路、睡觉等实践活动。小班幼儿在其生活自理方面各有其不同水平,可以根据班本现象设置不同的生活技能方面的动手实践活动,如,有的小班开展“我会自己穿”的主题活动,主要以穿衣技能为主,有的小班以培养幼儿的进餐习惯为主,还有的小班以盥洗为主,通过选用“班本化”活动内容,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同时将幼儿的生活经验与教学实际有机地结合,萌发小班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大班则关注其学习品质养成,根据各班幼儿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班本化课程活动:物品收纳整理、学习专注力与同伴合作性等能力养成,从而打破原有年龄段周计划固化统一的安排,关注幼儿个体的差异性发展需求,补齐各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课程短板。
幼儿园开展主题活动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关注“体验式”实践,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保障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如,为了丰富小班幼儿角色游戏“娃娃家”的情感体验,在游戏前期,引导家长利用周末时间带幼儿到朋友亲戚家中做客,在家中主动待客等。让幼儿体验真实生活中主客双方角色分工、对话,感受不同人物间的关系及其双方的言行、礼节等基本生活常识,为开展“娃娃家”提供生活经验丰富角色表演情节。中班以“不一样的我”为主题活动,组织幼儿开展集体服务的劳动实践活动,从而渗透幼儿劳动实践活动教育,在每周的“劳动日”、每天的“我是小值日生”“今天我当家”等活动中,充分利用区域活动、功能区活动(生活坊、沙土区、建构区、表演区)开展“我来摘菜”“可爱的小豆芽”“我的幼儿园”等社会实践体验活动,从而增强幼儿对日常生活中熟悉人与物的理解。大班则根据社会适应及人际交往的年龄特点开展走出校园进入社区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如,“QQ 农场”“我的社区活动”——走进超市、走进小学等主题活动。另外,在建构“大饭店活动体验”“公园活动体验”等系列活动中增设实地参观大饭店、大公园的实践体验活动,让幼儿直接观察,理解建筑特点与空间方位感知,为幼儿的科学性探究物体奠定认知的经验基础。开展这些体验式的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改良幼儿活动形式,便于幼儿形象直观地感受事物,积累生活经验,以实现“走出校园,以幼儿身边熟悉的环境资源”来弥补幼儿生活经验不足之缺憾。
总有一些幼儿在活动中自主意识薄弱,对实践活动参与性与积极性不高。因此,充分利用各种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其活动兴趣、自主意识和自主潜能是幼儿实践活动的主要策略。如:利用区域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个别化”操作活动,小班开展“穿衣”“穿鞋”等动手操作区活动;中班开展“给物品分类”“养护小豆荚”等操作区活动;大班开展“种植区”的“除草”“采摘”等活动,开民e“生活坊”的“摘菜”“榨果汁”等游戏活动。这些游戏是儿童成长不可缺少的伙伴,因此,针对自主意识不强的幼儿,要更多在活动中运用“游戏化”活动对其进行引导,比如,小班幼儿进餐习惯的养成,运用趣味性的小鸡捉虫的游戏方式引导“惰性”儿童捉小虫,将餐盘里的小虫捉干净。还可在班级内设置趣味环境——“光盘请亮灯”的墙面,先吃完餐点的幼儿即可将自己的专属光盘灯亮起,从而渐渐地引导幼儿养成进餐的良好习惯。另外,还可以在中、大班运用“竞赛性”的游戏方法激发幼儿自主的实践兴趣,如中班在活动初期教师初步了解全班幼儿的生活习惯情况,开展“班本化”实践教育活动,学期末再开展各类竞赛活动,有“生活技能大比拼”“运动小达人”“劳动小达人”,还可以将幼儿在园内、家里的实践活动时间进行登记统计,期末与同伴作比较评比“我是实践小达人”等一系列竞赛性活动,营造浓厚的氛围,助推少数“惰性”儿童的自主性发展。最后,可用“榜样式”教学手段,通过在集体中树立榜样的方式,及时向幼儿传递生活中的学习模仿对象,让其成为身边的典型案例,直接学习参考其行为表现,助推其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活动。
“协同化”在这里指幼儿园与家庭,协同一致地完成幼儿社会性发展目标的过程。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需要加强家园合作,满足标准化的发展目标要求;家校要协同推送亲子小任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如,小班开展“穿衣”“穿鞋”等生活技能动手实践,除了在园里组织幼儿自主动手操作,在家中也要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不代办,可事先做好准备,拟定幼儿居家活动的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和督促幼儿开展实践操作;再如,“种菜”“做面点”“打扫卫生”“折衣服”“美食制作——榨果汁”“削水果”等生活实践活动中,要与家长密切配合达成教育目标的一致性,鼓励家长在与幼儿共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做冷静的旁观者而不是代劳者;还有,要创造让幼儿自己参与现实生活中的活动机会,如,进入超市购物、参观菜市场等,让幼儿在现实生活中丰富经历、增强体验、建构知识经验,从而形成自我的理解与感知,获取生活经验积累以及情感体验。在这些具体实践活动中,家长要加强陪伴,耐心体验幼儿在动手实践、生活经历与体验活动中“慢”成长的过程,并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推手。
总之,“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是以儿童生活经验为基础,尊重儿童的理念,因而必然也是不断创新变革幼儿实践活动组织策略的理念;在全人发展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中,打造知行合一的趣味教学活动,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是幼儿教育不变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