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馆藏桃形金叶片谈金步摇

2021-02-26 02:18丁梦婷
文化学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饰件叶片

丁梦婷

江宁博物馆馆藏三国吴时期的桃形金叶片(图1)5片,长1.8厘米、宽1.5厘米,东山街道上坊社区下坊村沙石岩出土,上有圆形穿孔。金步摇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孙机先生认为我国的步摇装饰是从西方传入并向东传播。本文主要通过对比北方地区出土的金步摇实物浅析南方地区出土的桃金叶片的使用及金步摇。

图1 江宁博物馆藏三国吴时期的桃形金叶片

一、北方地区出土的桃形金叶片与金步摇的关系

步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首饰,从出土情况看,多为黄金质地步摇,因此称为“金步摇”。“金步摇”缀饰的金属摇叶会随步履摇曳颤动,并且这种金属摇叶用途广泛,用于装饰头部冠饰、服饰以及生活用具等。我国的步摇装饰是经丝绸之路由西方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与我国汉式的垂珠步摇都具有“步则摇动”的特点,因此称为“步摇”[1]。有观点认为步摇并非直接插于发前,而是钉缀于冠上使用的,也有观点认为步摇与假髻有密切关系。

(一)金叶片用于步摇冠饰

根据文献记载,步摇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相当流行,它的流行与慕容鲜卑有着密切的关系,慕容鲜卑人喜爱戴步摇冠,贵族阶层男子女子都可以佩戴。据《金步摇饰品的类型、分区和分期研究》一文作者统计,在辽宁、吉林省、内蒙诞生出土的金步摇冠有37件,如内蒙古朝阳田草沟墓出土的金步摇冠饰(图2),其上缀有桃形金叶,具有“步则摇动”的特点。在北票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出土金冠饰1件,座上伸出6根枝条,每根枝条上以金环系3片金叶。

图2 内蒙古朝阳田草沟墓出土的金步摇冠饰

(二)金叶片用于装饰服饰

摇叶的用途是多方面的,比如将摇叶缝在衣服上的做法在1-3世纪的安息雕刻中已经看到。这种做法传到我国后,在山西太原王郭村北齐武平元年娄叡墓中出土的陶俑(图3)身上看到了留下的痕迹[2]。

图3 山西太原王郭村北齐武平元年娄叡墓中出土的陶俑

(三)用在耳坠、带具等器物上

摇叶用在耳饰和带钅夸上,是从我国开始兴起的。吉林榆树老河深中层1号汉代鲜卑墓中出土金扭丝耳坠2枚,各系摇叶18片。在北票房身2号前燕墓中,发现系有摇叶的金带钅夸(图4)。

图4 票房身2号前燕墓出土的金带钅夸

二、南方地区出土的桃形金叶片

《金步摇饰件的发现与研究》一文认为金步摇饰品的分布地域主要集中在辽宁、吉林地区,在河南、山东以及江苏省南京地区也有少量发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北方地区出土的金步摇实物看,步摇有基座,上有伸出的分叉枝条,上系叶片。但在河北、洛阳、南京、镇江等地的东晋墓中仅见桃形和花瓣形金片,未见类似北方出土的基座和枝条。在《南京仙鹤观东晋墓出土文物的初步认识》中王志高认为可能是墓主身份较低使用了易朽的漆木器等材质[3]。在南方地区的桃形金叶片是零散出土,无完整的构件或明确实物出土,因此南方地区对于桃形金叶片的使用一直存惑,但从桃形金叶片出土的位置及配套出土的金器,推测南方地区的桃形金叶片应作为头饰作为金步摇饰件的一部分。王志高认为,在南京仙鹤观东晋墓中桃形金片和花瓣形金片是数量较多的两种金饰,花瓣形金片为步摇枝上所缀花朵,而桃形金片则是点缀其间的摇叶。

下面就以江苏南京地区及周边地区发现的少量桃形金叶片为例讨论南方地区的桃形金叶片。

(一)孙吴时期出土的桃形金叶片

从南京及周边的孙吴墓的出土情况看,桃形金叶片存在素面和掐丝技艺两种桃形金叶片。安徽当涂高等级东吴宗室墓葬“天子坟”发现的13片桃形金叶片似乎存在某种摆放规律,1块桃形金叶片较大,其他12块略小,似垂珠式步摇的功能,只是用金叶片替代。

表1 部分南方地区孙吴时期墓葬中桃形金叶片的出土情况

(二)东晋时期出土的桃形金叶片

相较于孙吴时期出土的桃形金叶片,东晋时期同一墓葬中出土的桃形金叶片数量增多,同时出土的其他金器数量也非常多。在江苏南京仙鹤观东晋墓中出土的金器100余件,其中桃形金叶片共35件。在孙吴墓中很少见金钗,但在东晋墓中金钗数量陡增,试猜测此时的金钗与步摇饰件配合使用,为唐代步摇钗的演变提供了契机。

表2 部分南方地区东晋时期墓葬中桃形金叶片的出土情况

三、试析南方桃形金叶片使用

北方地区出土的桃形金叶片除装饰金步摇冠饰外,还用于装饰各类牌饰、耳坠、带饰、马具等,而南方地区根据桃形金叶片的出土情况看,应为金步摇装饰件。南方地区的金步摇是因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受到了草原民族金步摇的影响。南方地区有自己漫长的衣冠文化传统,不可能完全照搬外来的首饰样式与佩戴方法,必然对它进行汉化处理,使之适应当地的风俗习惯。

(一)南方地区出土的桃形金叶片推测为金步摇饰件

《南京仙鹤观东晋墓出土文物的初步认识》一文作者认为,桃形金叶片属于步摇冠上的装饰叶片。在南京老虎山的东晋颜綝墓中也有发现桃形金叶片,与金花、银钗等同出土于女性头部位置。此外在辽阳三道壕发现的晋代墓葬中,类似的桃形铜饰片是附着在女性头盖骨上的,因此推测桃形金叶片应属于发饰,金步摇饰件。

(二)汉化的步摇与假髻并用

根据文献记载,汉魏时期的步摇和假髻具有密切关系。《周礼·天官·追师》:“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追、衡、异。”汉末大儒郑玄认为,王后首服中的“副”是一种首饰,即当时宫廷皇后、殡妃及贵族妇女头上所戴的步摇。此种步摇覆之于首,所以称为“副”,而“副”是一种假髻,乃贵族妇女头上常用的妆饰。在假髻做好并用衡笋与真发固定在一起后,还要在上边添加别的饰物,就像当时步摇上的饰物一样[4]。因此可以认为,汉化后的金步摇可能是与假髻一起使用,而不流行北方的冠饰,这便是汉化的金步摇。东晋时期贵族妇女盛行假发高髻,“太元中,公主妇女必缓鬓倾髻,以为盛饰。用髻既多,不可恒戴,乃先于木及笼上装之,名为假髻,或名假头”为固定这种高大假髻的首饰必然加长,步摇饰件随着墓主等级的不同也必然繁杂不一。

(三)金步摇饰件与钗的使用

在上述列举的东吴墓葬中金钗的使用很少,而在东晋墓中却多有发现,说明到了东晋金钗的使用趋向频繁。六朝步摇也许一直就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并在形制上有所变化。金步摇在一般贵族妇女中的流行和普及,很可能令步摇的形制与佩戴日趋简易。据此推测,步摇到了唐以后便与钗合二为一,出现了钗头上缀以鸟雀、蝴蝶、花朵、珠玉等饰物的步摇钗。

综上,认为馆藏的东吴时期的桃形金叶片为金步摇饰件,与假髻并用,一般为贵族妇女所佩戴。比较东吴和东晋时期出土的桃金叶片配套的金饰可知,在东晋时期,金叶片常与金花瓣一起出土,如王志高先生认为,花瓣形金片为步摇枝上所缀花朵,而桃形金片则是点缀其间的摇叶。再结合《金珰与步摇——汉晋命妇冠饰试探》一文作者的观点,认为东晋时期的金步摇或为朝廷命妇的首服,有着统一的穿戴礼仪[5]。在东吴时期,在出土桃形金叶片时未见金花瓣饰件,一起出土的金饰件也不尽相同,反映当时的金步摇可能并无统一的穿戴要求。同时在东吴墓中金钗使用并不普及,推测一:由于金步摇从北方传入较早,在未彻底汉化之前存在戴步摇冠的可能性;推测二:似垂珠式步摇的功能,只是用金叶片替代。如安徽当涂的东吴宗室墓葬“天子坟”发现的13片桃形金叶片似乎存在某种摆放规律,1块桃形金叶片较大,其他12块略小。直至东晋时期为汉化后的金步摇饰件,到了唐代发展为步摇钗。

猜你喜欢
饰件叶片
汽车外饰件涂装线颗粒降低探讨
两种喷涂方法在TRT叶片上的对比应用及研究
河南许昌长葛市佛耳岗汉墓出土文物
平面金属薄板饰件精加工智能产线上下料装置设计
平面金属薄板饰件精加工智能产线工艺设计
丹参叶片在快速生长期对短期UV-B辐射的敏感性
3D电动车
基于Moldflow的汽车外饰件成型缺陷分析与优化设计
一种小功率叶片式气起动马达的改进
基于CFD/CSD耦合的叶轮机叶片失速颤振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