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星妹
情绪词是指直接表达个体某种情绪状态(如生气、高兴、痛苦)的词汇,或者本身并不表达或描述个体的情绪状态,但其词汇内涵能够唤起个体情绪反应的词汇,如坟墓、婚礼等[1],它同时包含了概念和情绪信息,因此,可作为情绪研究的窗口,探究情绪与语言加工、认知机制之间的关系。以往已有众多学者回顾和总结了情绪词相关研究成果,但大多采用较为传统的、主观性较强的文献梳理法,虽然有各自特色鲜明的切入点和梳理思路,但仍存在样本数量较少、客观性有待加强的局限性。因此,本文借助陈超美教授研发设计的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2],以近二十年来中国知网中情绪词研究相关文献作为数据源,通过科学知识图谱方式呈现数据处理结果,分析情绪词的国内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以期为了解和把握我国情绪词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以中国知网(CNKI)中发表的中文文献为数据源,以“情绪词”为主题,采用高级检索功能查找近二十年的相关文献(设定文献年限为2000年12月31日至2021年9月30日,时间切片为1),剔除会议、报纸等非研究性文献和与检索主题不相关文献后,最终获得有效文献477篇。
本文利用CiteSpace 5.8作为研究工具,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数据处理,运用知识图谱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解读,整体把握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发文量可以从“量”的角度,反映一定时间段内某一领域的受关注程度及发展情况。本文通过整理从CNKI中获得的477篇有效文献,绘制近二十年国内情绪词研究发文量统计图,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看出,近年来国内情绪词研究大致呈以下趋势:2001至2013年,国内学者们对该领域的关注度和讨论热度逐渐增强,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于2014年达到顶峰(51篇)。2015年之后,学者们的关注热度有所降低,进入了一个波动发展的瓶颈期(2021年的发文数量统计截至当年9月,合计12篇)。但从总体上看,近二十年来,国内情绪词相关研究的发文数量较少,年均仅23.85篇,说明该领域仍有待学者深入地探索和研究。
从发表期刊分布上看,近二十年来与情绪词相关的文献发文量超过10篇的期刊有《心理科学》(30篇)、《心理学报》(17篇)、《心理与行为研究》(12篇)、《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2篇)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0篇),都是心理学领域学术期刊,均收录于北大核心期刊。可见,关于情绪词的研究和应用受到了国内学术界一定程度的关注,但多集中于心理学或基础医学心理层面,研究领域较窄、跨专业跨学科有限。
图1 2001-2021年国内情绪词研究发文量统计图
通过对近二十年来情绪词相关文献的主要作者和机构共现分析发现,近年来发表情绪词相关文献较多的作者有姚树桥、吴大兴、刘宏艳、陶云和马谐,各8篇,彭聃龄(6篇)、郭文斌(5篇)、姚昭(5篇)、刘明矾(4篇)和白学军(4篇)紧随其后,其余作者发文不超过3篇。从合作关系的角度看,以姚树桥、吴大兴、郭文斌、刘明矾等学者为核心的节点间连线较密集,形成了一个显著的合作网络,陶云和马谐、刘宏艳和彭聃龄、白学军和李芳、杨海波之间也有过合作。除此之外,其余作者多独立发文,表明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不够密切,尚待加强。
这一特征体现在研究机构合作关系上尤为明显。通过对研究机构进行共现分析发现,国内进行情绪词研究的机构多为高校心理学院或医院心理研究中心,发文量较多的有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5篇)、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和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各3篇,且这些机构的相关研究都较为独立,在机构合作网络中,网络整体密度为0,表明各机构之间并未存在合作关系,研究者们之间的合作以机构内部合作为主。
综上可知,国内情绪词研究还处于一个发展阶段,学者们之间、各科研团体之间应加强交流合作,特别是跨机构、跨学科间的研究合作仍有待进一步加强,以期形成影响力更大、辐射范围更广的学术合力。
关键词是最能体现文献中心内容和研究主题的词汇,是文献的精华。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情绪词研究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类,得到图2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图中聚类的模块值Q值为0.649大于0.3,平均轮廓值S值为0.891大于0.7,说明本聚类结果合理,结构显著,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一定的科学性,是令人信服的。
通过对各大聚类的筛选分析和相关文献的阅读整理,将近年来情绪词领域研究内容大致归纳如下:
1. 探究情绪词的加工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包括聚类编号#1情绪词、#3情绪加工、#8汉字。情绪词同时包含语义信息和情绪信息,而情绪信息在词汇的语义加工过程中是起到促进或是抑制作用,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与情绪相关的效价、唤醒度、与词汇本身属性相关的具体性、自我相关性等,以及其他变量如任务类型、语言差异等[3],这些因素相互影响作用,使情绪词的加工更具复杂性。而在汉语情绪词的加工上,由于汉字具有独特的正字法特征和象形结构,其加工方式有别于英语、西班牙语等字母文字,因而汉字情绪词的加工研究也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情绪词加工机制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因而成为了一大研究热点。
2. 探究情绪词与注意、记忆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聚类编号#2定向遗忘、#4注意偏向、#9内隐记忆。研究发现,具有情绪色彩(如厌恶或威胁等)的刺激能快速地攫取注意,获得更多的注意资源分配,具有显著的加工优势和注意偏向[4]。而在记忆方面,不论是短时记忆或长时记忆、内隐记忆或外显记忆,情绪词都能获得更深刻、更持久的记忆[5]。因此,多年来无论是从行为表象或是神经机制层面,学者们力图探究情绪与注意、记忆之间的关系,以期更有效地实现对情绪信息注意和记忆的调控,更好地实现其现实意义,如对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PTSD)的治疗等。
3. 将情绪词应用于情绪识别、情绪调节的研究中,特别是有情绪障碍的人群中,包括聚类编号#0情绪、#5抑郁症、#6情绪调节、#7人格特质。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存在负性认知偏向,对与自己情绪状态一致的负性信息更敏感[6]。而这可能与他们高神经质、内倾向的人格特质相关,抑郁症人群与情绪相关的神经边缘系统的激活阈限较低,神经感受性较高,因而在消极情绪中有较强的交感激活,在生活中更多地体验到消极情绪[7]。从不同人群对情绪词的不同反应中,学者们可以窥探情绪与认知、人格特性的关系,探究人类微妙复杂的情绪,为评价和诊断认知和情感障碍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4. 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对情绪词进行探究。近年来,除了采用自我报告、行为实验等方式,眼动、ERP、fMRI等技术被广泛运用于情绪词的研究中。ERP(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具有毫秒级别的时间分辨率,能为情绪词的加工进程提供精准的时间信息,揭示受情绪信息影响的词汇加工过程的不同阶段[8],是研究情绪问题的有力手段。fMRI、PET等脑成像技术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能对收集到的电生理信号进行溯源分析,进而探究发生心理活动的相应脑区或部位,在情绪词研究中具有独特作用。研究者们充分发挥这些技术的优势,探究情绪信息加工的神经基础,科学认识情绪脑机制。
图2 2001-2021年国内情绪词研究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突发性关键词是指一定时间段内频次变化率较高的词,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某段时期的研究前沿与趋势[9]。为了更清晰地了解国内情绪词研究的新兴热点情况,本文运用CiteSpace中的“突变检测计算”对关键词进行突现分析,得到图3。如图3所示,突变强度最大的关键词是“抑郁症”,且持续时间较长,这期间学者们关注情绪词的现实意义,将其运用于抑郁症患者的思维差异、执行功能等研究中。2009年至2012年,“情绪启动”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学者们致力于探索影响情绪启动效应的相关变量。而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情绪与注意及其他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了情绪词研究的热门话题。近些年来,“情绪效价”作为情绪的重要维度,仍是情绪词研究的前沿议题;另一方面,技术手段也始终保持着焦点态势,不仅包括“眼动”技术,也包括ERP、fMRI等能提供直观的大脑情绪词加工数据的手段,使情绪词研究更具生态效应。
近年来,学者们将“具身认知”理论运用于情绪相关的研究和阐释中,情绪具身性成为情绪研究的一个新视角。该理论认为双语情感体验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两种语言情绪词汇不同的具身性和情感体验:一语汉语是儿童早期在自然语境中习得的,习得过程中词汇的语音形式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以及情绪等信息相结合,具有强烈的具身性和情感体验;而二语英语通常是在课堂教学中习得,难以将感觉通道与言语条件进行整合,缺乏具身性,因而加工时存在劣势[10]。与此同时,情感神经语言学作为神经语言学与情感科学的结合,也应运而生[11],用神经科学手段探究语言与情感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一大发展趋势。
图3 2001-2021年国内情绪词研究关键词突现图谱
本研究借助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梳理分析了2001-2021年来国内情绪词相关的研究,从发文情况、主要作者和机构、热点主题、研究前沿等维度进行了分析,较为全面客观地揭示了近年来国内情绪词研究的基本态势。
从发文情况上看,国内情绪词研究发文量呈现先波动上升,达到高峰后有所下降,最后波动发展的趋势,但总体发文量较少,且集中于心理学领域期刊,影响范围有限。从主要研究作者和机构上看,国内情绪词研究的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高校心理学院或医院心理研究中心,虽然有形成零星的以高产作者为核心的合作网络,但总体上学者们之间、机构之间规模性的合作较少,学科间交叉研究也很少,今后可探索情绪词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扩展其研究领域。从研究热点主题上看,一方面,情绪词的加工机制、影响因素、与注意、认知之间的关系仍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议题,另一方面,在实际生活中,学者们将情绪词运用于情绪障碍患者的评价和诊断中,实现其现实意义。此外,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研究技术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眼动、ERP、fMRI等技术被广泛运用于情绪词相关的实验中,进一步探索其加工的内在机制。这些研究热点也成为了当前研究的前沿话题。与此同时,具身认知理论也被运用于阐释不同效价情绪词的加工差异,为探究情绪的神经生理机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此外,神经科学与语言、情感的密切结合也催生了情感神经语言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兴起,用神经科学的手段揭示语言调节情绪的神经机制,并将其运用于实际生活、教学中,是情绪研究的一大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