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及腹腔多发异位脾误诊一例

2021-02-25 12:24杨子祯孙玲玲王建红
腹部外科 2021年1期
关键词:右叶包膜脾脏

杨子祯,孙玲玲,王建红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1.器官移植中心,2.病理科,山东 青岛 266003

异位脾是指脾组织自身异位种植生长而形成的一种少见的良性结节,可存在于胰腺、肝脏、肺脏、结肠系膜等多处实性器官内,其中以胰腺尾部多见[1]。多数异位脾病人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临床易漏诊、误诊,比较难确诊。本文报道1例肝脏及腹腔多发异位脾,临床误诊,笔者从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等方面复习相关文献,旨在提高对异位脾的认识,优化腹腔异位脾的诊断治疗。

病 例 资 料

病人:女性,53岁,24年前因“外伤性脾破裂”而行“脾切除术”,无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等肝炎病史。因“1个月前体检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而于2019年12月20日入院,体检:左上腹轻压痛,上腹部见手术瘢痕。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AFP)、癌抗原(CA)19-9未见异常。增强CT、肝脏特异性增强MR诊断:肝左外叶上部、右叶下部边缘处多发异常强化灶,考虑肿瘤性病灶可能大(图1)。手术中见肝左外叶、肝门胆总管部、肝5段近下腔部、胃小弯侧、右侧肝肾间各见一突出结节,包膜完整,切面灰红灰黑、质软(图2A、B)。病理镜下见脾脏正常的红髓和白髓结构,符合异位脾改变(图3A、B)。

图1 病人影像学资料 A、B.增强CT示肝右叶下部边缘处动脉期有所强化,门脉期呈等或略低密度;C、D.肝脏特异性增强MR示肝左外叶上部、右叶下部边缘处肝胆特异期呈低信号 图2 病人术中及术后病理资料 A、B.肝左外叶、肝门胆总管部、肝5段近下腔部、胃小弯侧、右侧肝肾间各见一突出结节,包膜完整,切面灰红灰黑、质软

讨 论

异位脾组织分为先天性脾组织植入和后天获得性脾组织植入,先天性脾组织植入的原因和机制不明,后天获得性脾组织植入多为脾脏受外力作用导致脾破裂后,由于脾组织血窦丰富,再生能力较强,通过破口处的潜在腔隙或血行播散等途径种植,多种植于腹部器官及组织,如胰腺、肝脏、肺脏、结肠系膜、纵隔等多处实性器官内,其中以胰腺尾部多见[1-2]。脾破裂或脾切除术后引起异位脾种植,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26%~67%[3],异位脾种植病人多无明显临床症状,也有少数异位脾病人因定植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不同[4-5]。本例病人24年前因外伤脾破裂行脾切除,因体检偶然发现肝左外叶及右后叶异位脾,较为罕见,易误诊为肝脏肿瘤性病变。有学者认为[5-6]肝内异位脾是由脾组织碎片种植于肝的浆膜表面并向肝内陷入所致,或是通过血行播散而种植于肝内。本例病人术中肉眼可见肝左外叶、肝右后叶各一突出结节,表面包膜完整、界清,紧邻肝被膜,切面呈灰红灰黑、质软,形成原因倾向于前者。

临床上,异位脾的诊断具有偶然性,影像学检查对于异位脾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7]。异位脾的影像学特点通常为边界清楚、包膜完整的结节状病灶,与脾脏密度和增强特点一致。影像学诊断缺乏特异性,增加了术前诊断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保守或激进的临床治疗。有文献报道[7-8]CT、MRI检查肝内异位脾的密度及强化方式与正常脾脏相似,增强后三期强化均匀,动脉期呈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呈持续性强化,延迟期强化稍减退。本例病人脾脏已切除,与正常脾脏增强模式对照缺失,增强CT示肝左外叶上部、右叶下部内缘处多发异常强化灶,动脉期有所强化,增强后期呈等或略低密度;肝脏特异性对比剂MR增强示肝左外叶上部、右叶下部内缘处多发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DWI为高信号,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减低,肝胆特异期呈低信号,上述征象与肝脏恶性肿瘤不易鉴别。

对此类较少见的肝脏及腹腔内多发占位性病变,需要提高认识,重视病史收集,依据脾破裂切除史,结合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必要时可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减少病人手术等有创治疗。

猜你喜欢
右叶包膜脾脏
假包膜外切除术治疗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疗效
钆塞酸二钠对肝右叶局灶性病变及肝右叶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参数测量的影响
脾脏也会出现钙化
甲状腺海绵状血管瘤1例
先天性肝后胆囊并肝右叶发育不良1例
魔芋葡甘聚糖-乙基纤维素包膜尿素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
《犬脾脏海绵状血管瘤病例报告》图版
腹腔镜脾切除术与开腹脾切除术治疗脾脏占位的比较
脾脏原发性血管肉瘤1例及文献复习
含氮、磷包膜缓释肥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