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栋
隐士,多指有治世之才而不愿为官,安居山林,以耕读为乐者。史上最著名的当属姜太公,其隐钓于渭滨,终盼来文王,成为千古佳话。嗣后,还有义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兄弟,辞官归隐南山的陶渊明……以此衍生的“画隐”,则指以画自娱,不图仕途,不求声名于世者,如元代的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等。而今天我们提及的“画隐”,实指那些精擅笔墨、修养深厚,但却长期偏居一隅,不以绘画为主业,且未被主流画坛认可者,诸如陈子庄、黄秋园、陶博吾、刘知白、王憨山、尤无曲、朱豹卿等人。他们虽擅画技,却因非科班出身,或非专业画家,或非达官显贵,或未居艺术圈中心而被逐渐“边缘化”,寂寞无闻,鲜为人知,画画也只是其精神上的需求和内心的倾诉,从不奢求名利之回报。而在这些当代画隐中,黄秋园、尤无曲就曾终身或一度隐逸在银行。
尤无曲(1910—2006),江苏南通人,名其侃,字无曲,晚年自署钝翁、钝老人等,斋号有古素室、后素斋、光朗堂等。系当代著名国画家,诗书画印兼擅,且通园艺,晚年顿悟用“水”之道,衰年变法,创“笔墨水融”法,进而将中国画用水的理论与实践推至新高度,对新世纪国画艺术的发展和走向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有《荣宝斋画谱·尤无曲绘山水部分》《尤无曲画集》《尤无曲画松技法》《尤无曲泼墨山水技法》《尤无曲画花卉清供技法》《近现代篆刻名家印谱丛书·尤无曲》等行世。
尤无曲出生书香门第。其父尤金镛供职于南通女子师范、翰墨林书局(受学部优贡执照),故极为重视教育,见尤无曲喜欢画画,在他5 岁时便让其开始正规学习绘画与书法,自此勤学苦练,笔耕不辍,待19 岁便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中国画科,接受学院教育,并因基础好、画技高,直入二年级学习,受业于黄宾虹、郑午昌、楼辛壶等名师大家;1930 又转入中国文艺学院学习,同年加入蜜蜂画社1蜜蜂画社是中国画团体,1929 年冬创立于上海。由郑午昌、王伟、谢公展、贺天健、陆丹林等发起,社友有钱瘦铁、王震、张大千、顾坤伯、朱文侯等百余人。每年花朝日举办社友作品展览会。。抗战爆发后,他由南通流亡上海,有幸遇见著名实业家、书画收藏家严惠宇2严惠宇(1895—1968),民族工商业者、实业家。名敦和,以字行。江苏镇江人。新乐府昆班的创始人之一。出身商人家庭。幼读私塾,后攻读政法,曾任扬州法院书记官。后定居上海,历任上海金城银行副经理,大东烟草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华东煤矿公司董事长,四益农产育种场常务董事、总经理,上海溥业纱厂、杭州福华丝厂、南通大生纺织公司、扬州麦粉厂、镇江水电公司常务董事等职,成为上海滩上颇具影响的实业家之一。,且备受其青睐。严不仅拿出自己所藏精品供尤无曲临摹,还引荐其拜入陈半丁3陈半丁(1876—1970),即陈年,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画家。自幼家境贫寒,学习诗文书画,后拜吴昌硕为师,40岁后到北京,初就职于北京图书馆,后任教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其擅长花卉、山水,兼及书法、篆刻。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画院副院长、中国画研究会会长。代表作品有《卢橘夏熟》《高枝带雨压雕栏》《惟有黄花是故人》《赤壁夜游图》《莫负此生》等。1956 年在北京举办个人作品展览。 有《陈半丁画集》《陈半丁花卉画谱》《当代中国画全集·陈半丁》行世。门下。
后陈半丁回京定居,尤无曲亦追随而去。为解决尤的生计问题,使之能安心习艺,严惠宇还介绍他进入金城银行北京分行。这样他不仅能得到一份固定的薪水,而且还有银行提供的公寓可住。其实,当时部分有眼光和远见的银行或银行家,都会向一些有影响或有潜力的书画家、文化人伸出“橄榄枝”,帮助其在银行等金融机构谋一份差事,使之衣食无忧,可以专心从事艺术创作。当然,其创作的作品一部分会被银行收藏,亦有部分会作为礼品赠予重要客户,用以维护客户关系。此举往往备受欢迎,效果也胜于传统的维客之道。笔者以为,这种做法也算是早期国内银行业探索艺术与金融融合之道,进而发展艺术金融的有益尝试吧。1944 年,尤无曲又进中南银行担任文书,除起草一些文书信函外,闲暇时主要从事艺术创作。由于工作稳定,不用为生计发愁,使尤无曲在这一阶段得以静心研习书画篆刻,艺事日进。1952 年,他离开上海,归隐故里,进入南通医学院绘制教学用图,自此开启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沉潜磨砺的画隐生活,亦渐渐被画坛所“遗忘”,成为当代画坛的“盛世遗贤”。
尤无曲诸艺兼善,成就多元。除绘画外,诗、书、印乃至盆景艺术无不精通,且同品一律,取法颇高。当然,其成就最高者当属国画,其中又以山水画为最。中国山水画发展至今,无数画家为之皓首穷年,经过笔冢墨池般地锤炼与究寻,自宋元明清逮至黄宾虹、傅抱石、陆俨少、李可染终成经典,高原连绵,高峰无数。而尤无曲竭毕生精力总结前规,继其清芬,以师人、师物、师心之法则,将中国山水画又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尤无曲的山水画师承,首先得益于黄宾虹,因热爱黄师的艺术,他甚至随师转学。特别是黄宾虹“浑厚华滋”的美学理念,对他影响极深,其晚年提出的“笔墨水融”论亦源于其中。另一位对其产生很大影响的业师无疑是陈半丁。陈半丁的山水画取法石涛,而石涛恰恰主张“画者,从于心者也,借笔墨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正是在这样的师从背景和艺术观照下,石谿的生辣朴茂、龚贤的厚重严谨、黄宾虹的浑厚华滋,于其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均有所体现。
应该说,尤无曲既不同于简单的“中西融合”派,也有别于与时沉浮的浅学逐流者。他对临摹前人作品高度重视,对意境笔墨有极致追求,使之与时人拉开了差距。从技法层面来看,中国画之笔法最见情性,一落笔便知高下和优劣。尤无曲作画无论一块碎石一棵小树一株小草,还是一缕烟一片云一潭水,都喜拙重钝入,中锋缓行,笔笔相错,层层叠加,笔墨之厚,卓然独立。读尤无曲之作,笔笔皆需细细回味。以画水为例,他常说“画水应一笔就是一笔,切忌一笔有停顿,用笔不流畅,这样水就不活了”。可以说,在他笔下的线条不仅是一种造型艺术,更是一种心灵的再现。这也是他比同时代画家高出一筹之处。再从哲学层面来看,“干”与“润”是对立统一的,润之愈甚则干之愈烈,反之亦然。尤无曲的山水画之所以给人以空灵之感、朦胧之美,就在于“水”与“墨”的完美结合,达到了“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境界。以画树为例,虽多用没骨法,但加入水后浓淡干湿俱在其中,阴阳向背一任自然,使笔下杂树顿时鲜活起来,成为“尤家法”;画山亦如此,虽用墨稍重,但辅之于水后,枯笔不涩,湿墨不滞,使画面中的树木山石润泽协调、气韵生动,近、中、远景既有空间层次感,又浑然一体、华滋淋漓。故其曾不无得意地在画上题道:“颖秃青山泼写出,新生新貌重新来;轻松意境成突破,笔墨纵横更畅开。”最后从精神层面来看,中国山水画一直是文人雅士羁绊于现实人生困惑,借此超越现实,穿透人生迷障之载体,可谓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尤无曲晚年变法,创独泼墨写意大山水,并倡“笔墨水融”说,从而将水墨山水画中的用“水”法提升到与用笔、用墨同等重要的高度,强调笔、墨、水三要素之间的融合,从而将古代的人文精神与当下的时代精神相融,推动中国画真正进入了有“水”有“墨”的新水墨时代。难怪,有识之士认为:“尤氏是二十世纪笔墨技巧发展最全面、艺术功力最深厚的山水画艺术集大成者,是二十世纪山水画家中意境与画品最为高远高尚的大师,其艺术成就在山水画大师傅抱石与黄宾虹之上,是二十世纪中国山水画第一人。”且不论这样的评价是否过誉,但笔者坚信能将绘画技法、艺术哲学与人文精神达到如此统一者,在近现代画坛实不多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尤无曲晚年变法影响最大的是“三上黄山”,使他彻底悟到了“水”的重要性。初上黄山,面对群峰峭峙,云烟竞秀,他没有急于动笔,而是偶见好景或险峰、怪石、美泉、奇松,心有所动,思有所悟,方取笔勾勒之。尤其是黄山那云雾缭绕、水汽氤氲的景象深深地震撼了他的内心与灵魂,让其真正体会到了“水”的奇妙与神韵。故黄山归来后,他开始尝试泼墨山水画法,作画时或不假思索或稍作预想,便将墨有意无意地泼在生宣上,任其自然流淌渗化,形成雏形,稍干后乘湿勾出山石之结构,并见机生发,顺势画出树石、屋宇、流水等,再略作“皴、擦、点、染”,必要时甚至可以根据需要重复泼墨,从而使作品还未动笔,就被首先赋予了“水”的底蕴,打破了故有山水程式的束缚,使画面变化无穷,开创了泼墨山水之新境界,至90 岁后更是达到了理与行、笔与墨、人与艺合一的境界,实现了“惊人一跃”。有人将其画法与张大千的泼彩相提并论,而在笔者看来,不仅尤无曲的笔墨功夫更胜一筹,而且在意境的营造上,他的泼墨也以内敛、含蓄为主,而张大千的泼彩则以张扬、外露为多,一静一动,一雅一艳,孰高孰低,已见分晓。
除山水画之外,尤无曲亦擅花卉,且受李方膺、陈半丁的影响较大,多文人逸笔,以物遣兴,尤以画松独步天下。众所周知,梅兰竹菊松,古往今来被画得太多甚至画“烂”了,故这类题材若画不出自己的风格与品味就易流俗。这就不得不提到尤无曲的另一个身份——盆景艺术大师。他在长期的盆景艺术实践中形成了具有很强辨识度的“曲园盆景”,这也是中国20 世纪盆景史上独以个人命名的一个艺术流派。无论是黄山松,还是盆景中的五针松,尤无曲都烂熟于心,信手拈来,松干虬枝多用篆籀之笔,丰厚结实;造型各异,赋予“人”性,或坐或卧或舞,尤其妙在用墨,浓淡兼施,且浓得晶莹、浓得剔透,透中还带着诸多层次,非死墨、焦墨一团;同样,淡也淡得润泽、淡得隐约。
笔者虽阅画无数,但每观尤无曲的画,觉得每一笔都值得细细品味,不敢放过,且百看不厌,回味无穷。这背后正是其深厚的书法功底,他每天要花半天时间练书法,至中午不辍。所以,尽管今天尤无曲的书法没有像他的画那样为人关注和赞誉,其纯粹的书法作品也面世不多,但仅从其绘画上的落款来看,水准绝对不亚于专业书法家,特别是他常用的篆书,以石鼓为基,用笔方圆随性,略带草意,庄重而不失灵动,与其绘画风格浑然天成、相得益彰。晚年因写《书谱》,又注入了一股晋唐气息,绵厚与秀雅得到高度统一。“书为画之本;笔墨水融;繁而透,空而厚,画之真境界。”这也是尤无曲戏称自己为“钝老人”留给我们的思考,特别是伴随着“笔墨等于零”的叫嚣与关于笔墨大讨论的展开,他以自己的实践为这场争论增添了一个最有力的注脚和最生动的诠释。
尤无曲的成功告诉我们,中国书画家要达到“人书(画)俱老、天人合一”的境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方面,要有摆脱物欲的人品情操和精诚之至的真性灵。历览前贤,在文学艺术上有大成者很多都是远离尘嚣、隐逸乡野者。如最早的画隐南朝宋4南朝宋(420—479),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个朝代,也是正统王朝,也是南朝中存在时间最久、疆域最大的朝代。共传四世,历经十帝,享国59 年。因国君姓刘,为与后来赵匡胤建立的赵宋相区别,故又称为刘宋;又按五德终始之说,其为水德,故又称水宋。的宗炳,朝廷屡召其为官,他皆不应允,一生乐居山林,过着饮溪栖谷、与世无涉的日子,故其所作山水能够“以形媚道”,并写出了中国第一篇山水画论——《画山水序》;五代荆浩因避乱,长期隐居太行山中,与山水朝夕晤对,故其山水画“形神兼备、情景交融”,在宋已被奉为典范;自“元四家”开始,乃至晚清,画而能隐者,或隐于山林,或隐于市井……今尤无曲虽一度活跃于京沪画坛中心,但在42 岁后归隐故里,长期生活在江苏南通这个三线城市,游离于主流画坛之外,才得以不为时事、世风所惑,矢志不渝地传承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与核心价值,以一己之力捍卫发扬了中国文化精神。另一方面,书画家除了比艺技、学问、品操之外,还要比健康比寿命,因为“衰年变法”是诸多艺术家功成名就并名垂青史的原因,而很多才华横溢本应有大成的艺术家却英年早逝、抱憾终生。尤无曲无疑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大奇迹,他是目前展示创作历程最长的一位书画家,留下了从5 岁到97 岁长达92 年时空跨度的作品,创造了中国艺术史上的奇迹。
如今,隐逸时代已成过去,便利的交通,繁荣的艺术品市场,数不清的官方或非官方艺术社团与展览,数量庞大繁多的出版物及报刊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的兴起,使彰显个人才华、体现个人价值等有了诸多平台、载体和路径,只要你画得好,只要你有真才实学或过人之技,就不可能像黄秋园、尤无曲那样“藏在深闺人不知”,更不可能被埋没。笔者以为,这也是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之幸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