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蕾
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作为新高考改革“两依据,一参考”中的重要招生评价指标,旨在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有效改善当前“重分数,轻素质”的功利性人才培养模式。基于此,教师作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重要成员之一,不仅承担着评价者的身份,更是综合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者、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执行者。因此,教师自身的核心素养是全面贯彻综合素质教育改革方针、保障综合素质评价机制规范化的重要因素。
针对“教师核心素养”“教师专业素养”,国内众多研究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叶澜教授指出未来教师的专业素养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具有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和敬业奉献的崇高精神、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在富有时代精神和科学性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实践中凝聚生成的教育智慧。[1]马宁研究教师专业素养结构的典型观点,以及国内外研究机构对教师提出的新的绩效指标, 建构了信息时代教师专业素养的三维结构图, 并对情意与规范、知识素养、能力素养等三个维度的具体结构和内容进行了仔细剖析。[2]李海峰在对TPACK教师知识框架进行分析和实验的基础上,对我国教师提出了七项教师专业能力素养的要求,包括整合学科教学法知识素养、整合技术与学科教学法知识素养、整合技术与学科内容知识素养、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素养、主导与调控素养、境脉创设素养、技术整合素养。[3]
综上,不同的专家学者对于教师专业素养的具体构成有不同的解读,本研究在综合素质评价背景下,基于扎根理论与NVivo12质性分析软件,深入挖掘教师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构建新时代高考改革背景下教师核心素养的理论模型,探索新时期教师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以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国家输送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倾注力量。
本文采用扎根理论(GroundedTheory)与NVivo12质性分析软件进行文本挖掘及三级编码。1967年,B.G.Glazer与A.Strauss合作发表了著作《扎根理论的发现》,至此扎根理论以其从数据中发现理论的开创性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关注。扎根理论主要通过识别文本数据,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对文本数据中的范畴与概念进行逐级编码,主要包括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选择性编码等三级编码。在编码的理论发展过程中没有出现新的核心属性,将视为达到理论饱和度,进而根据核心范畴构建理论模型以供借鉴。扎根理论提倡悬置先入之见,重点关注研究者所收集到的资料,并对其进行思考、比较、分析、归类、概念化,是一种通过研究者的理论触觉扎根于社会实际和情境脉络的实质性理论。[4]由此可见,扎根理论相较于定量研究方法更强调研究的质量和深度。因此,在当前新时代高考改革背景下,采用质性研究中具有探索性意味的扎根理论,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地挖掘教师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同时,为了提高编码效率,降低主观因素影响,本研究将采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12辅助完成资料编码工作。
扎根理论的数据不简单拘泥于访谈、观察等文本资料,强调数据的多样性。随着时代发展,各大网站的视频、图片、炙手可热的APP都可以成为扎根理论的数据来源。本研究的资料来源于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央视网、央视影音、中国交通广播FM99.6等多家媒体联合承办的央视节目《2018寻找最美教师:综合素质教育》系列视频节目。该节目邀请一线的“最美教师”获得者、教育管理者、教育评论员,他们是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贯彻“立德树人”教育发展理念的教育先行者,他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更是教师职业群体中的佼佼者。节目中,嘉宾们聚焦于“综合素质评价”话题,分别结合自己切身的教学经历,发表对“综合素质教育”及“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观点。本研究选取该节目“综合素质教育”系列上、下两期视频资料进行文字转录,剔除无效语言文字,最终得到有效视频转录文字3.2万字。
为了保证数据分类、排序和整理的工作效率及研究数据的可信度,本研究采取NVivo12质性分析软件自动编码与人工编码相结合的编码方式提取概念、三级编码。通过借助NVivo12软件对前文所述的视频转录资料进行创建项目、导入资料、建立节点、节点编码以及资料分析,主要包括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与选择性编码三个环节。
1.开放性编码
在开放性编码中,要求研究者还原数据资料的原始状态,将原始资料打散、分解进而发现新的概念类属,最终确定其属性与维度,为研究者进一步的数据分析打好基础。在此阶段,研究者逐字逐句编码登录,直至未发现任何新的概念,达到最终饱和状态。对《2018寻找最美教师:综合素质教育》两期视频转录资料展开逐行编码后,总共识别157个概念标签。为避免出现重复、交叉的内容,进一步将概念标签范畴化,最终形成18个次类属。
2.主轴性编码
二级主轴性编码旨在探寻一级开放性编码中若干初始概念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这些关系可以是因果关系、情境关系、结构关系、类型关系等多种有机关联,最后将其可能存在的次类属联系起来,以此整合为有凝聚力的、代表性的主范畴。在主轴性编码过程中,研究者每一次只对一个类属进行深度分析,围绕一个类属寻找相关关系,因此称之为“轴心”。[5]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各个次类属之间的联系变得愈来愈具体清晰,此时通过对18个次类属进行类别关联分析,最后形成传道解惑、因材施教、仁爱之心、言传身教、立德树人、为国育才六个教师核心素养的类属。
3.选择性编码
通过已有的概念类属寻找一个核心类属,并将所有类属与核心类属进行概念化的连接,使核心类属与其他类属联系起来并形成基本理论是三级选择性编码的主要工作。核心类属较其他类属而言,更具有统筹意义。运用类属分析法,多次回归原始资料,将本研究中的开放性编码与主轴性编码不断进行比较、甄别、分析、综合,最终将传道解惑、因材施教归纳为“师技”,将仁爱之心、言传身教归纳为“师心”,将立德树人、为国育才归纳为“师魂”。由此,将综合素质评价视域下的教师核心素养归纳为师技、师心和师魂三大维度(见表1)。
表1 教师核心素养三级编码展示表
4.理论饱和度
为了测量本研究的饱和程度,提高研究数据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将预留的部分转录资料与初始概念、次类属、类属进行综合比较与分析,并未发现新的类别、属性或其他逻辑关系。由此可见,本研究理论处于饱和状态。
在综合素质教育日益推行及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日趋完善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核心素养的厘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央视节目转录资料进行三级编码,得到3个核心类属:师技、师心、师魂;6个类属:传道解惑、因材施教、仁爱之心、言传身教、立德树人、为国育才;18个次类属:知识广博、学生主体、专业素养、激发兴趣、寓教于乐、教学相长、良师益友、循循善诱、教学热情、品行雅正、敬业意识、责任意识、理想信念、百年树人、转变理念、综合素养、家师合作、全面发展。研究者基于核心类属的类属编码及类属、次类属间的关系,构建“综合素质评价视域下教师核心素养”理论模型。
基于该理论模型及上文三级编码结果,研究尝试通过对3个核心类属、6个类属及类属间相互关系的解读,回答以下问题。第一,教师六大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分别是什么?第二,核心类属师技、师心和师魂三大维度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1.师技:传道解惑、因材施教
“师技”可称为教师专业素养,包括教师专业知识、教师教学能力,是作为教师必不可少的基本素养。“师技”要求教师知识广博,拥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同时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寓教于乐,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教学效果。总体而言,“师技”表现为传道解惑、因材施教两大教师核心素养。“传道解惑”是衡量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指标。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全面推行综合素质教育,落实育人方式的变革,实则对教师具备的学识功底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教师面对该挑战必须始终坚持终身学习理念,顺应时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加速,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因材施教”代表教师务必转换教学理念,坚信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教学工作必须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教师应学会分层次分类型,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展开教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具有不同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
2.师心:仁爱之心、言传身教
“师心”包括教师人格修养、教师职业意识、教师爱学生之心,属于教师职业的价值取向层面。在综合素质评价视域下,“师心”是保障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完善运作的重要抓手,是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备的教师核心素养,可归纳为仁爱之心、言传身教两大教师核心素养。“仁爱之心”重在强调教师的爱学生之心,表现为能够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和学生保持友好的师生关系,循循善诱,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高涨的教学热情。“言传身教”反映出教师的人格修养,品行雅正的教师在综合素质评价机制中能够做到公平公正,不偏袒、不包庇,认真践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规章制度。此外,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敬业意识、责任意识将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某种意义上响应国家育人方式改革的号召,遵循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3.师魂:立德树人、为国育才
“师魂”是教师核心素养的最高层次,凝聚了教师职业的理想信念与精神魂魄,是指引教师不断前行的精髓所在。理想信念是支撑一个人事业信心的精神源泉,教师的理想信念则是教师职业生涯的支柱与前进的灯塔。教师的理想信念越坚定越崇高,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日子就越接近,因此,“师魂”是培育国家栋梁之材的关键要素。“师魂”综合表现为立德树人、为国育才两大教师核心素养。古语有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道德修养是时代新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立德树人”是基础教育阶段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围绕立德树人设计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据此看来,“立德树人”是当下基础教育亟待转变的育人方向。另外,“为国育才”代表当下人才培育的真正目的,教师要牢固树立“为国育才”的思想,培养能够担当重任的时代新人。国家在不断发展,新中国的崛起亟须一批具备世界眼光且胸怀国家民族的“中国脊梁”。身处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认清自身的责任重担,心怀“中国梦”,为培育新一代“中国脊梁”不断奋斗。
师技、师心和师魂构成了综合素质评价视域下教师核心素养的三大维度。“师技”是教师外在教学能力与内在学识充盈的总体表征,彰显了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与职业水平,是为人师表最根本的职业要求。“师心”是“师技”的进一步发展,强调教师的道德品质与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教师的仁爱之心将直接影响每一个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及内在潜力的发挥,教师的道德修养不仅决定了每一个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公平公正的教育及教育评价,更会影响学生的品德修养。“师魂”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最高精神指向,是主宰教师职业生涯的最终归宿。紧跟时代步伐,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指导方针,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有赖于教师对“师魂”的领悟与把握。
由此可知,“师技”是基石,“师心”是师技的进一步升华,“师魂”是灵魂精髓,是教师职业理想目标的信仰,最终指向教师完备的职业观与教学观。三者缺一不可,呈现出互通互存的立体形态。在当代育人方式深刻变革的背景之下,教师必须牢记教育使命,秉持师技、师心、师魂三大教师核心要素,不断发展进步,绽放出专属于教师自身的风采。
研究通过扎根理论及NVivo12对《2018寻找最美教师:综合素质教育》两集视频转录资料进行三级编码及质性分析,最终整合构建出基于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该模型中的六大核心素养包括教师专业能力、教师人格修养、教师理想信念,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的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因此,教师结合该理论模型提出的六大核心素养,展开教学活动及评价,对提高综合素质教育育人水平、推进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的有序进行,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立德树人是当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教育理念,作为教师,必须牢固树立新时代立德树人育人方式的改革方针。《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2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6]因此,教师作为育人方式改革的主要参与者,践行立德树人育人方式改革方针,可总结归纳为两条路经。其一,教师自身应具备立德树人的基本教师核心素养,充分认识到立德树人的必要性、思想性、高尚性等特征,能够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师德师风等方面具有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其二,教师须加强课程德育意识。课程实施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途径,教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坚持立德为先,摒弃以往“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全面实施德育课程一体化,在日常课堂教学与师生互动中深度贯彻德育理念,围绕立德树人设计教学体系,将德育与教学活动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逐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
育人理念转换的同时意味着教学方式的更新,这是当下教师无法回避的新挑战。由于时代的飞速发展,教师以往单一的、僵化机械的应试教育方式已不再适应当下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从育人体系、课程教学、指导学生等多方面创新多样化有特色的教学方式。[7]自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后,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日益深化,计算机逐渐成为教育教学中的基本辅助设备。因此,在当前大数据、信息化、人工智能化的时代,教学方式的创新离不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结合。一方面,教师应将尽可能所需要的通用软件、学科软件、移动设备、数字教育资源等进行整合选择与设计协调,坚定自我发展的思想理念,提高教师信息化技术的专业素养,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扩展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充分挖掘自身信息化教学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应遵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将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充分渗透课程教学中,通过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经验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专题教学活动及跨学科活动、实践活动建构多元化、纵横交叉立体式的课堂教学,以实现推陈出新,创新多样化教学方式为国育才的理想目标。
高考综合改革“两依据、一参考”的录取模式,将加强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在高考评价中的重要性,但按目前来看,评价机制尚处在初期试行阶段。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具备可信度是保障评价机制完善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旦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的信度存在问题,社会公信力不足,将会淡化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使评价机制的实施过程流于形式,最终导致评价机制的“虚设”,评价机制更深层次的育人功能也就无法发挥作用。教师作为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的主力军,评价机制的规范化实施与教师是否具备六大核心素养中的仁爱之心与言传身教紧密相关。具有仁爱之心与言传身教两大教师核心素养的教师一方面能够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做到公平公正,确保评价机制的可信度,推动评价机制的日臻完善。此外,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的完善,最终将指向育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育人功能具有发展性、过程性特征,教师在评价过程中通过记录写实材料的方式重点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过程,学会以评促育,利用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指导学生成长,能够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添砖加瓦。
根据前文所述,一切教育评价的目的在于育人,但育人是个“大工程”,仅靠教师“单枪作战”很难实现育人目标。除学校教育之外,家庭教育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领路人,须与家长保持紧密合作、共振互补的友好关系,发挥好综合素质评价这根“教育指挥棒”,引领家长对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日益重视,转变以往片面固化的应试教育观念。只有家师的教育步伐协调一致,新时代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育人目标才能得以实现。教师须以六大教师核心素养为支撑,以仁爱之心、立德树人、为国育才为内在驱动力,以传道解惑、因材施教、言传身教为外在行动指南,充分发挥教师责任意识与敬业意识,推动家长形成新型成才观与育子观。同时,教师应定期组织开展家师协同活动,构建家师综合素质教育共同体,全力打造综合素质能力过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为国家育人改革方针的推进落实增添前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