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彦鹏
阅读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要课型。语篇则是英语阅读教学的基础性资源,它赋予阅读教学以主题、情境和内容,并以其特有的内在文体特征、组织模式、语言形式、衔接手段等组织和呈现信息,服务于主题意义的表达。《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不仅明确了语篇的重要性,同时将语篇知识列为语言知识的必要组成部分,强调语篇知识有助于学习者有效理解听或读到的语篇,突出了学习和掌握语篇知识在发展语言运用能力中的基础性作用。
然而,在传统阅读教学的背景下,许多教师更关注语篇中词汇、语法的学习以及语篇信息的获取和加工,忽视语篇知识在解构语篇、探究主题意义的作用。而且不少教师的语篇意识不强,语篇知识不足,教学实践中或顾此失彼,或关注一点不及其余,甚至还存在错误理解语篇知识的现象,这不仅制约着学生语篇分析能力和语篇建构能力的发展,而且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因此,如何将语篇知识有机地渗透到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是广大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的方向。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由一个或多个语法完整的句子构成。刘辰诞把语篇定义为一段有意义、传达一个完整信息、逻辑连贯、语言衔接、具有一定交际目的和功能的语言单位。《课标》指出,语篇是表达意义的语言单位,包括口头语篇和书面语篇。就其长度而言语篇可以是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句子、一则日记、一部小说等。语言教学中的语篇通常以多模态形式的语篇形式呈现,既包括口头和书面的,也包括音频或视频的,并以不同的问题形式呈现。简言之,在特定交际语境中能够表达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即为语篇。
在实际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运用词汇和语法知识,而且需要运用语篇知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语篇的形式与功能。《课标》认为,语篇知识就是关于语篇是如何构成、语篇是如何表达意义以及人们在交流过程中如何使用语篇的知识,是学生发展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在英语理解和表达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而言,语篇知识包括:了解不同文体语篇的主要写作目的、语篇的结构特征、语言特点等;学习语篇中的显性衔接和连贯手段,理解语篇成分(如句子、句群、段落)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如次序关系、因果关系、概括与例证关系等。也就是说,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语篇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语篇所用的语言是如何相互联系、共同组织和建构语篇并表达意义的。
由此可见,语篇知识是学生解构语篇、探究主题的基础,也是学生建构新语篇,表达意义的关键。反过来,解构和重构语篇的过程也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语篇知识的积累,提高语篇分析能力。只有在学生知道语篇是怎样构成的情况下,他们才能清楚如何将语言组织成新的语篇去表达意义。
语篇文体是指语篇的写作风格或体裁。体裁可被视为一系列交际事件,以交际目的为基本特征,即不同体裁的语篇可以实现不同的交际功能。既然语篇是实现作者交际目的而创作的,阅读中准确判断语篇体裁,把握作者写作目的理应是学生需要掌握的语篇知识。高中英语教材常见的阅读语篇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等,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体裁特征和写作目的。记叙文的写作目的通常是叙述人物经历或事件的发展过程,以体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变化或性格特点。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是介绍某一事物的含义、特点、功能、演变等。议论文则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表达某种观点或发出某种主张。
以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以下简称《教材》)模块四第二单元“The Olympic Games”为例,本文是一篇演讲。文中,一位奥委会的委员向一所学校师生介绍了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简史、著名运动员以及中国对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重要贡献。演讲的开头是个开场白,演讲者介绍了本次演讲的主要内容和流程,最后,演讲者表示将回答听众的相关问题。这篇演讲的目的明确,就是向听众介绍奥运会的发展及回答大家的问题。语篇的标题、小标题、插图、字体等内容是文章主题和脉络的高度浓缩。引导学生关注这类显性的文本特征,有助于学生快速确定语篇体裁和交际目的。因此,教师据此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1)What is the speech about?
(2)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the Olympic Games?
(3)What is the purpose of the speech?
(4)Is the speaker going to persuade,argue or inform?
(5)How do you think the speech will be organized?
交际目的是体裁分析的出发点和归宿,深刻影响着语篇的内容和形式。这些问题紧扣语篇的交际目的,涉及预测语篇内容、辨识语篇体裁、明确语篇交际目的等。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激活了原有的形式图式,而且能够缩短学生感知语篇的距离,为学生宏观把握语篇结构奠定基础。同一类型的语篇往往具有共性的语篇特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体裁特征、总结相应的体裁知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熟悉常见语篇的交际目的和组织形式,还有利于对其主题意义的理解。
语篇结构(discourse structure)是指语篇的组织形式,是某一特定文化中组句成篇的特定方式,是一种约定俗成、相对稳定的语言使用习惯,是文化因素在语言运用过程中长期积淀的结果。语篇结构与语篇体裁有着密切的关系,展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谋篇的巧妙。教师引导学生剖析语篇结构应从语篇全局出发,宏观把握语篇框架,以自上而下的阅读方式确定段落要义以及各段落之间的显性或隐性的逻辑关系,从而明确阅读目标,明晰语篇结构,深化语篇主题。
以《教材》模块十第四单元“The fight against cybercrime”为例。语篇内容是一位来自欧洲议会的IT专家对一群商人和政客所作的演讲,因此科普性比较强,生词较多并有不少专业术语,句子晦涩难懂,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教师在解构语篇内容时,引导学生利用关键词梳理语篇的语义脉络,牵引语篇意义主线,并和学生一起建构出以下语篇宏观结构组织图(如图1)。
图1
语篇宏观组织结构是作者为体现语篇主旨而对各要素进行精心构思安排的结果,是语篇段落与段落、段落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是作者行文思路的体现。可视化图形工具则可将语篇中碎片化的信息系统化,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表达逻辑,理解各部分内容与主题意义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把握语篇的整体结构有助于学生了解文章主题大意,对于学生写作中的谋篇布局也能起到正向迁移的作用。
段落是语篇主体框架中的一个意义单位,是语篇主题意义序列中的一个信息片段。所以,段落既是文章的组成部分,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内容连贯且展开得体,其组织结构与篇章的组织结构有很大的相似性。分析段落的逻辑关系可以使学生理解某一段落的具体信息,确定主题句,获得原文要点,理解从段内到段际的意义与功用。常见的段落展开方式有对比、定义、过程、举例、因果和分类等,而段际连贯的认知基础则包含四种方式:
(1)依靠上一段最后一句和下一段第一句的意思关联。
(2)依靠各段中的主题句思想的关联。
(3)各段的衔接依靠全文中心思想来串联。
(4)依靠过渡段的承接或转折。
例如,在讲授《教材》模块四第一单元阅读部分的第四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本段的段落特征如下:本段的第一句“Not all ads play tricks on people”为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句“PSAs use some of the same methods, like attractive pictures and clever language, but they are made to serve the public”则是本段的主题句,然后通过举例子的方式举例说明一些具体的公益广告:“Yes to life, no to drugs”“Knowledge changes life”“Project Hope”等,最后以“All of these ads are meant to benefit the public, and you can often learn a lot by following the advice they give”总结全段。随后教师可以提问:“How do this paragraph serve the title?”“What is the function of the paragraph?”引导学生关注段落机制及功能。
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关注段落本身的信息延展方式,而且引导学生关注了段落之间的管理机制。段际连贯是实现语篇连贯的关键,揭示段落到段际的连贯方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体验段落之间不仅存在形式逻辑的衔接、话题的统一性与层级性,而且存在着语义上的连贯性。
语篇不是一个个孤立句子的堆积,而是通过各种衔接手段使之成为语意连贯且意义完整的文本。当语篇中的某一成分的意义解释需要依赖于对另一个成分的解释时,便会出现衔接,语篇就是运用衔接手段把句子有机地黏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形的网络”。语篇的衔接知识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Halliday和Hasan将衔接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大类。语法衔接包括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词汇衔接包括重述和搭配,其中重述包括同一词(重复)、同义词或近义词、上义词、概括词。
例如,在讲授《教材》模块七第三单元“The effects of the Internet on our lives”时,教师可以在学生整体阅读文本后,引导学生发现:在语篇中,为保证段落的衔接与连贯,作者不仅使用了表示逻辑关系的衔接词(though,however,if,also),还运用了语法衔接中的指称(it指代 the Internet)和词汇衔接中的复现(the Internet,positive/negative effects等词的原词复现及使用同义词advantages和disadvantages),同时,该语篇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网络的影响,与之相关的词汇便会在文章中同时出现,这就产生了词汇搭配现象,如:the Internet,positive effects,negative effects,gathering information,affect private lives等,这些词或短语本不相关,但在同一主题语境中形成了特定的含义,共同组成了一个词场,发挥着编织和联结篇章的作用,从而实现衔接与连贯的目的。
语篇衔接知识是语篇知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语篇中出现的各类衔接现象,分析其功能及使用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语篇衔接的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语篇衔接意识,即衔接是语篇的主要特征,使语篇在语义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语篇是由具体的文字组合而成,作者会根据主题和内容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为表达意义服务。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适当关注语篇的语言形式,包括词汇、语法、句式结构、修辞等特征,体会它们的具体含义,还要领悟语篇的语言特色是如何凸显主题意义的。《课标》在语篇知识内容要求中也提出,学生应理解比喻、拟人、反讽、夸张等修辞手法在语篇中的表意功能及常见用法,体会语言是如何表达意义的,避免单纯地讲授语篇知识。
以《教材》模块八第一单元“Appreciating Literature”为例。文章首先对经典文学进行简单界定,然后指出人们对经典文学的偏见,最后以狄更斯的《远大前程》为例,建立经典文学与个人之间的联系,激发读者阅读经典的兴趣。语篇第一段的第一句直接提出问题:What is classic literature? 第二句则用隐喻(metaphor)回答问题:Classics are the antiques of the literary world.比喻有明喻、隐喻和借喻之分。学生比较容易理解隐喻的表层之分,但隐喻的本质是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它建立旧事物和新事物之间的联系,帮助人们从旧事物的角度认识理解新事物,即从“源域”(source domain)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迁移性的认知过程。教学中教师依据隐喻的本质设置问题,帮助学生从认知的角度深入理解隐喻修辞与主题的关系。如:
(1)What are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ntiques?
(2)If classics are antiques,do they share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with antiques?
(3)What are the words used by the writer to describ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assics?
(4)How does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tiques help you understand classics?
教师利用“古董是经典”的隐喻,引导学生从古董的角度理解经典的概念。学生根据已有认知,古董的典型特点是“古老与珍贵”,且原文作者用“a long time ago”和“so well written”呼应这两个特点。这不仅使学生形成了从古董这个“源域”概念到文学经典这个“目标域”概念的映射,把对古董的认知迁移到对文学经典的认知,而且使学生在脑海中浮现古董的具象,体会隐喻在语篇语境中的功能和产生美的机制,也符合《课标》对发展学生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的基本要求。
语篇知识即是语篇的教学方法,也是语篇教学的内容,在研读语篇或建构新语篇的过程中至关重要。语篇如同一棵大树,主题犹如主干,段落层次犹如大树的粗大分枝,语句犹如大树细小的枝叶,作者的观点和主旨犹如树根,所有的要素有机组合成一棵大树,它们互相区别又一脉相承,共同与主干相连。在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语篇类型和特征设计丰富的学习任务渗透给学生相应的语篇知识,避免单纯地讲授。实际上,培养学生语篇意识的同时,也是在培养他们推理、分析、对比、概括等思维技能,从而提升个人深入研读语篇和领悟语篇主题意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