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万昌
摘要: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展现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调整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只有学会读图、试着画图,地图才能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助力,学生学科水平才会提高。
关键词:初中地理;中学生;读图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读图。无论是在书本上,还是在考试时出现的各种题目,很多内容都附带着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可以降低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难度,并且学生可以用这种能力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比如交通运输路线、乐园游玩路线等。指导学生学会看图、学会识图,才能使学生的学科素养有很大提升。
一、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
七年级是学生们初次学习系统化的地理知识,所以这个阶段是最为重要的习惯培养阶段[1]。在最开始的一段时间内,教师要言传身教,指导学生用“五步法”读图。学生在耳濡目染下,在自己独立读图时也会采取这样的方法。
五步法分为五个步骤。首先,学会读地图的名字。每一张地图都会有专门的名字,而地图的名字恰恰就是对整个地图内容的概括,比如说“中国地图”就是围绕中国的国土情况所绘制。看清地图名称也就是抓住了信息主体,才能方便后面围绕地图开展更加详细的分析。其次是要把握地图中的比例尺,比例尺是地图上不可缺少的元素,借助比例尺就能通过图上距离了解现实距离。接着是要明确地图的方向,基本上地图都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所绘制。再者是要仔细分析图上的图例标记,图例标记会在自己思考问题时提供灵感,并且给学生提供了更加详细的信息。最后就是要结合所要学习的内容或者是题目的明确要求进行针对性读图,选择图上自己需要的内容,完成学习任务。按照这样的流程来读图,学生就能慢慢养成仔细观察的良好读图习惯,这样就不会错过图上的重点信息了。
二、用信息技术使图更加直观
部分地图内容比较难懂,需要学生学会用动态思维来分析图片。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态读图能力,让学生在看到这些地图时脑海中就能产生直观形象的动态画面,教师可以用信息技术来代替传统的板书教学。
比如说教师可以利用三维动画技术来引导学生发现地区和地区之间的差异。以七年级上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这一课题的教学为例,教师首先以某一地为代表,展示这个地方全年十二个月的一个气温变化折线图,折线图能够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地区气温的变化。在回答全年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时,对应的端点会呈现放大的动态变化。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书上的平面图变得生动起來,学生学习更有兴趣。引用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形象思维,这符合地理教学所强调的空间概念要求,思维越活跃,学生分析图片的难度就越低。
三、学会用多种方式分析图
用不同的方式来分析不同图的信息,才能提高自己的读图效率。比如说形状观察法、重点突破法、对比归纳法等。形状观察法要求学生熟记一些比较典型的地形轮廓,例如中国的地图是一只大公鸡,意大利的像一个长筒靴。记住一些典型的地理形状可以为学生提供图上没有的信息。对比归纳法主要围绕曲线图、折线图等,曲线图、折线图就是要学生通过图上节点高度的明显变化来把握差异。
四、指导学生试着绘图
绘图是提高识图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绘图过程中同学们会对地图的构成和相关的地理知识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在绘制和地理知识相关的图片时,学生的思维非常集中,并且一边绘制还会产生相应的问题,在教师帮助他们解答后,他们对这部分的知识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以七年级上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这一课为例,为了让学生明白降水分布的一般规律和降水的季节变化,了解降水量对某地人民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教师可以呈现一组关于北半球某地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要求学生用折线图的形式把降水量的变化展示出来。在画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4-9月的降水较少,10月-次年3月的降水相对较多。并且教师还要要求学生在关于空间降水量差异的图上标注等降水量线。在标注等值线和画图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区域和区域之间的降水量存在很大差异。绘图是读图教学中需要学生亲自操作的一个环节,学生在今后遇到这种类型的图时会更懂得从哪些角度分析图的信息[2]。
结束语:
地理学科的工具性很强,读图能力是方便地理学习的重要能力,所以地理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教师要思考多样化的能够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的手段,比如说指导学生用五步法读图、用信息技术开展读图教学、传递不同的读图方式来应对不同的内容、引导学生试着画图来加深对图的印象,借助这些策略,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学生的读图能力会逐渐提升,从而对待地理学习也就更加得心应手,相应的地理教学质量就会提高。
参考文献:
[1]田发勤.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途径[J].天津教育,2020(24):119-120.
[2]刘江平.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识图能力培养策略分析[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15):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