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元
语文课程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而“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第一要义。落实了“语言建构与运用”,就抓住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牛鼻子。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尚处在萌芽阶段,亟待开发和建构。因此,深入理解、把握教材,充分利用统编语文教材中典型的语言材料,探究其表达特点和规律,并在众多典型的语言材料之间建立联结,勾连生活与学生已有经验,巧妙设计语言训练情境,读写结合,帮助低年级学生建构自己的语言表达系统,发展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就尤为重要。
一、汉字词化,初步建构语言思维
词语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统编教材中有许多词语的多样表达,课后题中也经常出现一字多词这样的题型要求学生读一读,记一记。在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中更是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分类呈现了“车”字的组词,以这样生动形象的图例引导师生在字词学习中培养归类思维,建立起语言的结构意识。
虽然学生刚入学,识字可能不多,但作为母语,学生生来就处于这一语言环境中,词汇量可不会少,尤其是从不同家庭走出的众多孩子聚集在一个班集体中,那就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教学中,教师有意的引导,将每一个汉字扩展为词,就能使学生之间不断发生思维的碰撞,在这一巨大的资源库之间产生一个个链接,从而实现资源共享。
如教学识字第一课《天地人》时:当有学生给“天”组词“晴天、雨天”时,老师就可以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惊喜地说:“这两个都是关于天气的词,你还知道哪些天气?”那么,阴天、雪天、雷雨天……一串的词语,学生就接二连三地说出来了。当学生组词“今天”时,不需提示,学生也会说出“明天、后天、星期天……”这样的词。“那么,这些词都是关于什么的呢?”老师一个小小的疑问,就会引导着学生去思考,去发现这些词原来都是关于时间的。那么关于季节的“春天、夏天……”,关于温度的“天热、天凉了……”,来自学生中的一个词往往会爆发一串的词。这样,类意识在悄悄被孩子理解和接受,既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又让课本上的字与学生的生活产生联系,让每一个汉字在学生心中鲜活起来。
二、关注短语,发现语言表达特点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美美的短语,尽管低年级学生暂时无需从短语结构类型等方面去认知这些短语,但他们依然可以感知不同短语的表达特点,并尝试着练习运用。
比如,一年级上册《小小的船》一课中,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儿歌以比喻为纽带,将遥挂天空的月儿拉至学生身边,运用叠词描写景物,使这奇妙的想象借助朗朗上口的语句在学生脑海中形成鲜活的画面。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叠词带来的韵律感,并尝试联系实际说一说,既在阅读中积累了短语,也在具体語境中体会了事物的特点,还在模仿表达中打开学生的思路,建立起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一年级上册《荷叶圆圆》一课,更进一步展示了叠词的魅力,“荷叶圆圆的,绿绿的。”连用两个叠词,把荷叶的形状颜色,以及漂亮可爱的样子写活了。关注到这别样的表达,教学中也可以随机引导学生练一练:“柳叶细细的,长长的。苹果大大的,红红的。”练习中,学生不仅可以用叠词表达事物形状、颜色方面的特点,还可以描绘事物的大小、味道,甚至触感等。
教材中有众多语言表达的范例:叠词、量词、拟声词、四字词、偏正式短语、动宾短语等等,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特点,感受它们的美,积累并美美地运用于自己的语言表达中,学生的语言自然也就不再干涩无味了。
三、仿说仿写,建构语言表达系统
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模仿课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捷径。
模仿,可以模仿课文的句式,比如进行关联词写话练习,像低年级常用到的“一边……一边……”“一会儿……一会儿……”“有时候……有时候……”“有的……有的……还有的……”等,还有一些不经常见到的,比如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中出现的“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一连串的“在”写出了水在不同环境里的不同状态:或静寂无声,或涓涓流动,或肆意奔腾。把这一连串的“在”送给同学们,允许他们将思维无限扩展,由天到地,由人及物地去想去说,学生们会说到自己和朋友,会说到见过或未见过的动植物,还会说到想象中的“春姑娘”“雪孩子”。
模仿,也可以模仿课文的修辞手法,比如二年级下册《找春天》一课中,拟人、比喻、反问、排比,众多修辞手法的使用共同描绘了早春的美丽画卷,表达着作者探寻春天时的惊喜。学生读到这课时也特别喜欢,不由竞相背诵起来,仿说仿写也就油然而发:
“小燕子在空中叽叽喳喳,那是春天的歌声吧?”
“迎春花在阳光下开放,那是春天的笑脸吧?”
“柳枝在河边随风起舞,那是春天的秀发吧?”
模仿,还可以模仿文本的呈现方式。比如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中将课文语句稍作改变,分行呈现:
“田野
葱葱绿绿的
像一片柔软的地毯”
立刻就成了一节很有意蕴的诗行。
仿照这样的呈现方式,学生们也兴趣盎然地做起了小诗人:
“枫林
火红火红的
像一片燃烧的火海”
“池塘里的荷叶
碧绿碧绿的
像一个个绿色的圆盘”
……
模仿,更多的是仿课文的构思与表达,以课文奇妙的思维打开学生的思维。教材中许多课文都可以作为学生仿说仿写的蓝本,引导学生向思维更深处漫溯。如《四季》《彩虹》可以根据生活或学习体会,仿照课文句式或思路,多层次仿写;《我是一只小虫子》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填补课文空白点,写一写“我(一只小虫子)在深水潭(小狗撒的一泡尿)里的历险”等;《蜘蛛开店》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续写、创编;《千人糕》可以把课文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做进一步挖掘,写写《千人衣》《千人书》等。
由此,依据低年级学生语言发展规律,从多角度给生字组词,到短语的积累运用,再到句段的多元表达,重视知识前后的联结和统整,强化纵横比较,采取要素为线、方法为梯、语用为序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典型的语言现象,探究其现象所蕴含的语言特点及规律,获得直觉、形象、逻辑、创造性等思维方面的提升,随着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的发展,逐渐建构起自己的言语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