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国画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02-23 13:34徐建国陈建江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49期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徐建国 陈建江

摘要:中国画的历史悠久,其以独特的美学哲学思想屹立于中华瑰宝之林,长期以来中国画专业教育都一直契合时代的特点与文化艺术发展的变革。本文将通过分析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国画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现状,通过对中国画专业教学的在审视,诠释教学模式的本体内涵,思考该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路径,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以便更好地培养中国画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关键词:中国画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应用型;课程体系

“中国画专业人才应该怎样培养”的问题,早在20世纪老一辈美术教育家徐悲鸿、潘天寿等人就在中国画的教育上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方法,中国画专业人才教育方式也从那时起几经变革。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统文化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时代的中国画展示出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特色,承载着中国人的哲学思考和美学智慧。在当今艺术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强调以应用型培养目标为核心的本科院校在中国画专业教学方面应该采取什么教学方式,适用什么教学模式,是当下各本科院校在培养中国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首要目标。

一、中国画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中国画教学的质量与培养目标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主要反映在中国画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培养之间,存在着突出的供需矛盾。这种矛盾在需求方面体现为:中国高水平画作的市场匮缺,以及中国画作为中国文化中深层次的精神传承和发展的艰难,都亟需中国画专业人才。这种矛盾从供给的方面看:中国画专业人才的培养任务主要落在高等院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上。

从数量上看,全国高等院校有专业美术类院校有 8 所,综合类院校包括师范类院校拥有美术专业的有百余所,这些院校大多设有中国画专业,且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中国画专业的培養人数也是逐年递增。但在培养质量上,这些中国画专业人才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从教学模式上看,我国大多数院校在中国画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及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仍采取苏联及西方国家模式,专业基础课程以长期素描和色彩的室内外写生为主;专业方向的课程写生与创作,分人物、山水、花鸟等,表现手法为工笔、写意、兼工带写等。同时,我国一些高校的美术教师缺乏导入社会项目进行美术创作的经历和经验,难以胜任本科专业基础课及专业核心课的实践教学工作,也无法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创作及实践教学。这导致不少学生毕业后,只会临摹和写生作品,不会创作。

二、中国画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虽然,有些学校针对中国画专业的特殊性,积极探索了一些教学的新方式,新方法,但整个中国画教学,仍然被纳入“国、版、油、雕”的单一模式之中,使得中国画专业的生存空间日益狭小,为适应新的社会需要和学科发展,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中国画创作和研究人才。唯有合理高效的利用教学资源,探寻改革路径是引导中国画教学模式改革走向成功的关键。笔者长期以来从事中国画专业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希望能为中国画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启迪:

(1)资源整合

中国画专业教学需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入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开展教学活动,增强应用型实践教学,加强对艺术对象的理解,从而让理论知识与自然造化相互对比,获得自我意识的提升。

(2)融入行业发展

中国画专业教学需适应艺术行业的发展趋势,强调师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学主题的发起者与参与者应充分发挥行业主体发展需求并整合行业发展的各类资源,使得教学模式更加开放性。

(3)沟通交流

中国画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吸纳业界有益于教学的各种资源,并参与教师、职业画家、艺术行业从业者举办的写生、专业展览、学术交流等活动,探索出更加科学、合理、高效的中国画应用型教学新模式。同时,将专业教学的学术成果与社会资源进行有效衔接,有利于学生直接融入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三、中国画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当下,由于教学形式的变革和中国画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传统形态下的教育模式需进行调整与变革。为此,笔者提出三个层面的理论构想旨在培养出符合当下社会发展需要的中国画应用型专业人才提供有效帮助。

(1)课程设置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进行中国画专业课程设置时,应充分考虑社会化艺术发展的现实需要,灵活设置课程,并对应到社会艺术消费的需求,聘请双师型,行业导师参与授课,提高课程设置的开放度和培养模式的灵活性。

(2)学科发展与学术成果互融

将学科发展和学术成果应用于中国画专业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凝结着学科专家和艺术家的全新思维,学术成果体现了学界的科研和创作最有价值的文献,将学科专家的全新思维和学术成果的前沿结晶应用于高校的中国画教学,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3)“学堂制”和“工作室制”的专业教学模式相互结合

“学堂制”和“工作室制”是中国画专业教学模式的具体表现形式,在中国画应用型专业教学模式研究过程中寻绎这样一种“具体形式”是非常关键的,确立形式的正确性,就无异于确立了模式的有效性。“学堂制”在传统的中国画专业人才教育中起到了启蒙、发展和跃升的作用。“工作室制”则诞生于西方美术教育活动,它较好地解决了“产学研”的问题,并取得一定成效。将“学堂制”和“工作室制”的专业教学模式优势相互结合,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上加以应用,符合中国画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个性化本质需求。

四、总结

通过对高等院校中国画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将不断探索更加科学、合理、高效的中国画应用型专业教学模式,吐故纳新,优化资源,改善中国画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以便更好地培养中国画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兴泉.中国画专业学生“工作室”培养 模式研究 [J].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2,3(1):142-143.

[2]苏韬.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探讨和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09(01).

[3]邵昌弟,韦红燕,赵春雪.中国画教学谈[J].中国美术,2013,12(2):86-93.

2020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以中国画专业为例”(项目编号:2020JGA369)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徐建国(1984—),男,汉族,籍贯:河北邢台,北海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陈建江,男,汉族,籍贯:湖南长沙,1988.3.11,讲师,最高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

猜你喜欢
应用型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泛联盟式应用型本科产业学院运行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刘彦军: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