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构建上海文化名片视角的园区发展战略研究

2021-02-23 13:34:57马悦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49期
关键词:上海发展

摘要:上海文化在兼容并济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发展,作为中国高新科技、数字网络发展的前沿阵地,打响网络科技这一文化名片,将是上海文创园区未来发展的着力点。本文通过相关文献以及实地调研,研究了新慧谷科技创业中心的品牌特性、体系构成、发展现状、城市形象与园区建设的关系等,并通过借鉴与新慧谷有类似区位的科创、文创园区的成功经验,试图从城市文化视角出发探讨新慧谷科技创业中心的园区发展策略。

关键词:上海;新慧谷;发展

1、新慧谷发展现状

新慧谷科技产业园区起源于1999年的交大科技园区,并于2006成功创立,是“交大慧谷”在闸北发展、培育中小科技企业的基地,园区现拥有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可租面积约7000㎡,以提供基础载体空间,专业化服务如产学研,人才输送,人才渠道搭建及设立相关公共平台为基本功能。目前入驻企业达60余家,入驻文创企业涵盖动漫、艺术、画展、游戏、自媒体等领域,入驻科创类企业涵盖信息安全、物联网、工业设计、虚拟现实等领域,其中园区内入驻的文创企业占比为43%-67%。

2、基于上海文化名片的园区特色发展研究

2.1 优势

(1)政策扶持

1)上海于2017年12月14日印发了《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总体要求、重点领域、市场体系、要素集聚四方面,共50条具体政策措施对未来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作出指导意见。

2)《上海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管理办法》,上海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简称“文创资金”)服务打响上海“四大品牌”,支持国际文化大都市及“设计之都”“时尚之都”“品牌之都”发展,聚焦各类文化创意产业重大、关键和基础性问题。

(2)高校資源助力

1)高校资源丰沛

作为上海交大国家科技园与闸北区人民政府联合组建的科创园区,坐拥丰富的高校学术资源,在科创方面新慧谷与上海交通大学软件、计算机等工科学院进行合作;另外,新慧谷借助上大影视圈的文创资源,园区内文创企业聚焦游戏、策展、自媒体、动漫等方面。

2)地理位置优越

上海市为新慧谷的园区品牌价值输出产生了叠加效应,作为市级孵化器,新慧谷的资金及资源导入相对比较通畅,便于形成文化影响力;此外,新慧谷的发展完全基于闸北区的区内规划,政府会为新慧谷推荐合适的项目,使其与区内其他园区构成错位发展的形态,让新慧谷形成自己独特的园区优势和文化,在区内落地生根,良性发展。

2.2劣势分析

(1)物理体积狭小限制园区发展

新慧谷仅拥有1200平米的空间,可租面积约为7000平米,新慧谷这样的体量在与同类型园区的比较中还是稍显不足,物理面积的不足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慧谷的相关发展举措,如吸纳更多企业进驻、园区新功能搭建等。

(2)科创园区同质化严重

上海市内乃至同区域内的同类型或相似类型产业园区较多,同质化较为严重。闸北区有如新华文化创意科技园,上海国际新媒体产业基地,名仕街时尚创意园区,申南文化创意园,H951产业园等科创或文创园区。

(3)人才团队建设不完善。

目前园区内员工仅7名,全部从事园区基础服务,园区聘请了专门的团队从事园区物业管理工作。新慧谷应该在能力范围内适当扩充一下人才团队,并且对其进行明确的分工。如若对园区团队进行合理规划和分工,才能让在园区正常运营之外尚有余力在各类型社交媒体上宣传和塑造自身文化品牌。

3、基于上海文化名片的园区未来发展展望

根据以上的分析,本文认为新慧谷在前期需进行优质项目资源累积,待资金回笼之后需要重点关注一下产业集聚,使之逐渐形成产业集群。此外,本文为新慧谷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以下几点参考建议:

3.1全面的产业服务

新慧谷可以构建包含人才服务、知识产权、公共平台、实验室共享、物业管理等在内的“全包围”式产业服务体系。

(1)公共平台设立

打造科创类共享平台:推动科创类企业合作,尽力实现一个能够共享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的科技共享平台,以合作加快进步的方式加速园区内科创企业的孵化进程,既能增加园区内企业协作的机会,又能同时最大程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人才团队建立

新慧谷可以设立高端人才服务中心,提供优质服务,以此打通高校人才输送的通道:目前新慧谷只利用了高校带来的品牌效益,然而新时代人才资源才是合作能带来最宝贵的物资,新慧谷应该在未来打通与已合作高校与其他国内高等学府的人才输送渠道,吸纳高新科技人才和文创人才。

(3)创新创业平台

新慧谷可以搭建开放创新平台,依托高校及高科技企业资源,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对于新慧谷来说,可以寻找“后端载体空间”为这些成功孵化的企业或者规模较大的待孵化提供一个能转移的空间,同时保持着自身与该企业的合作关系。

3.2全面的文化建设

(1)文化设施及文化产品

合理利用园区空闲区域,为入驻企业及员工提供一定公共活动空间以及在园内搭建如动感单车、沙发区等休闲娱乐设施;也可定期举办能够促进企业及企业员工归属感的集体活动,如素拓活动、剧本杀等线下活动,以此增强员工活力,提升员工满意度,培养企业忠诚度,并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

(2)文化传播

社交平台需要专人运营,如微博官方账号、微信公众号官方账号、微信视频号等,日常更新园区动态及相关科创或文创活动信息。也可通过主办或承办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提高自身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小微科技企业入驻。

参考文献:

[1]钱艳,任宏,唐建立.基于利益相关者分析的工业遗址保护与再利用的可持续性评价框架研究——以重庆“二厂文创园”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9,26(01):72-81.

[2]李建军,万翠琳.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7,24(01):202-219.

[3]廖青虎,孙钰,陈通.城市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政策效力测量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9,26(05):22-27.

[4]于泽.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研究进展[J].科技导报,2019,37(24):57-64.

[5]于泽,汪晴,张亚杰.基于文化科技融合的城市品牌塑造与传播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8(09):37-39+58.

作者简介:马悦(1996-),女,汉族,宁夏人,硕士。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

猜你喜欢
上海发展
上海电力大学
我去上海参加“四大”啦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上海之巅
少先队活动(2021年5期)2021-07-22 09:00:02
上海城投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