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难点及对策

2021-02-23 13:34周幼雅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49期
关键词:外宣翻译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策

周幼雅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民族世代相传的各种无形文化遗产的统称,是全人类的巨大宝贵财富。本文概述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的研究现状,在分析翻译难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指出可以采用直译,音译,音译加注,新媒体模式等多种方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对策

Abstrac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fers to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of all nations in the world, and it is a great treasure house of mankind.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publicity translati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and points out that literal translation, transliteration, transliteration plus annotation, new media mode can be adopted.

Key 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ublicity translation, strategies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通常是指各种族、各民族或者各个国家世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的统称,所有于此相涉及的场所或事物都可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或重要载体,都承担着记录世界各民族历史文化的历史重任。从2001年起,由我国政府官方所主导推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过了近二十个年头。在政府各级文化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地不断努力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极大地提升了我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研究现状

“外宣”,顾名思义,就是指对外的联络与宣传,通常是指通过面对外部或外国的语言文字翻译实现达到与外面世界沟通与交流的目的。外宣翻译究实质上是对外的文化宣传,通过利用中国绵延不息的持久文化影响力,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这同时也是现阶段我国外宣翻译的重要使命与任务之一。早在2011年,陈芳蓉便首次论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的三个大难点,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翻译策略和具体方法,开了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研究的先河。周楠于2018年从生态翻譯学角度研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并且提出了外宣翻译时应该遵循三大原则:整体联系、平衡和谐以及体现生态美学。魏红从译介主体,译介内容和译介途径三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进行了研究,提出译者应该运用多媒介多维度的译介途径获得最佳的译介效果,真正的让中国文化迈出国门走向世界。

虽然目前我国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相关学术研究在呈一个上升的态势,但大部分研究以个案对象,缺乏系统性宏观性,仍然处在一个探索的阶段。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但目前的相关学术研究主要集中于非遗名录的翻译,针对非遗简介的具体翻译研究少之又少,且不成系统。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难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具有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变异性、民族性、多元性等多重特征,这对其对外翻译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一)民族特色词语的翻译

纵观人类发展史,世界各民族都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民族风俗和文化传统的宝贵遗产。不同国家和区域的人会用不同的事物表达相同的意义,或者使用相同的事物表达截然不同的含义。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遗”最多的国家。仅在2009年一年,我国便有2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世界非遗名录。其中有些早已为世人熟知,例如有30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国书法,蕴涵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的中国剪纸;但大部分特别是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外人了解甚少,如“南京云锦织造技艺”,“格萨(斯)尔”,“玛纳斯”等。对于这些民族特色鲜明的非遗名称翻译通常既要考虑其原语独特的文化特点,又要考虑目标语读者的理解能力和可接受度。

(二)文化专有项的翻译

文化专有项指目的语文化中的一般读者或者任何当权者觉得在意识形态或者文化上不可理解或接受的的表达方式。英译中的文化专有项名词非常丰富,可以包罗万象,诸如人名、艺术形式名、地名、朝代、民俗、物品名、典籍等等、以及历史事件、神话传说故事名字等。(陈芳蓉,2011)这些名词因为在目标语读者所属的文化系统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项目,或者即使有,但与中文中的该项目有截然不同的文本地位或社会意象。有鉴于此,其在原文中的语用功能和社会潜在意义在转换到译文的时候就会比较难于翻译。

(三)汉语意合到英语形合的转换

在中国,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介绍的时候是用的本土的文字,即地道的中国境内的通用语言文字,也就是俗称的汉字。因此,即使是这个介绍中没有任何的断句、主语、连词或者其他,但境内的读者仍可以根据其对汉语的理解,利用语言内部潜在的逻辑线索,进行内部推理,实现文章前后意义的连贯,掌握文章的基本意思。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翻译的语言处理时候,我们应当应充分考虑到中文与其他外语在句式结构、衔接手段、文化意象表达等方面的具体不同,进行合理断句,并要根据逻辑语义关系,适时增补所需的主语和连词,以便达到两种语言间从意合到形合的恰当转换。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策略

(一)直译

直译是指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完成信息效果的等值传达”,外宣翻译中直译法最为普遍和直接,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地文化特色,达到传播、宣传的目的。如:

过小年—Celebrating the Little New Year

小年通常被视为忙年的开始,人们从这一天开始准备年货、扫尘、祭灶等,表达了人们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将小年直译为 “Celebrating the Little New Year”,直观地反映了这一节日的文化内涵,同时引发译文读者对中国传统年俗的兴趣。小年最重要的习俗就是祭灶神,因此有很多外媒将小年翻譯成灶神节,在新华社的报道中,也将小年直译成“The Kitchen God Festival ”,最大限度得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二)音译

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下,音译法能够很好得保留源语特征,及时填补目标语的文化空缺。比如,“饺子”,这种中国最传统的美食,许多译者简单处理,直接翻译为 “dumpling”,由于文化方面的差异,这就导致了外国读者只把它看作类似于西方带馅儿面团的普通面食,而忽视了其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饺子在中国是一种有着1800多年历史的民间吃食,因取“更岁交子“之意,吃饺子也是国人在春节时必不可少的民俗传统。若直接将其音译为“Jiaozi”,则既保留了其盼平安团圆之化内涵,又吸引了国外读者对中国美食的兴趣。再如在2019年《财富》全球科技论坛上推出地全球首个《凉茶饮料国际标准》,以汉语拼音“Liangcha”作为其官方英文翻译,这有助于中国文化走向国际市场。

(三)音译加注

音译法不可否认是处理文化差异时最便捷的译法,但音译法并不是万能的。盲目使用音译法会使得语言中出现过度的异化现象,影响着语言的纯洁性。为了避免此类麻烦,译者在非遗外宣翻译中可以采取音译加适度解释的做法,如:

门神—Menshen(Door-god);

崇祯年间—Chong Zhen Period(1628-1644)

在处理“门神”两字翻译时,用汉语拼音的形式把“门神”两个字一排展示,尽可能得保留其卫家宅、保平安、迎吉祥的文化内涵。于此同时,利用加注“Door-god”方便目的语读者对其字面意思地理解。又如上例中“崇祯年间”,该类朝代名称等对于目标语的受众来说,非常难于理解,因此如果采用音译加注的方式可以快捷地让读者明白其含义,找准相对应的时间概念。

再如 “花儿”、“南音”有译者将其直接音译为“Hua’er”,“Nanyin”,很难使目标语读者理解其浓郁的文化特色。“花儿”实际上是流行于西北甘肃、青海和宁夏的一种民歌。 “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如果运用音译加解释法改译为 Hua’er (a Chinese Folksong),Nanyin(Chinese Ancient Music),效果势必会更好。

(四)新媒体非遗模式

网络已成为了当下世界各地人们获取非遗材料最直接最有效最便利的手段与途径。“新媒体+非遗”的合作翻译模式被广泛利用到各大互联网平台,为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文本的对外翻译打开新的局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素材的翻译过程中,根据用户体验与客户需要,完全可以多点开花,研究制作相关多语种的音频,视频,文本配图或者链接等其他形式,也可以摸索大数据和虚拟现实等其他先进技术,更多渠道更加直观地让目标语读者进一步了解,调动兴趣,满足目的语受众的全方位需求。如:跑旱船—Row-boat Dance

跑旱船,是一种中国民间舞,流传极广,多在年节表演,一般使用的伴奏乐器是锣、鼓、钹等打击乐器,也有的地方加上一至两支唢呐伴奏、气氛热烈,情绪活跃,具有浓郁的地方民俗风情。

上例翻译中虽加了“dance”做了解释性说明,但对于目标语读者而言仍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随着新媒体发展突飞猛进,完全可以利用多样化手段,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宣传推广。在“Row-boat Dance”英译旁边为其配备相关图片和网络文本链接,方便目标语读者更直观更迅捷地理解文本,切实提高“非遗”对外宣传的质量与效率,更加高效地传播中国文化,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材料的对外翻译时,一定要根据国情,根据我国传统文化的不同特点与特色,尽量想办法将中华民族优秀特色文化融入到目标语或者文化中,尽量实现我国传统文化和目标国家语言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努力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传播,切实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陈芳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的难点与对策[J].中国科技翻译,2011(5).

[2]龙明慧.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茶经》英译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5(2).

[3]彭术根.民族特色词语的英汉互译[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4]郑德虎.中国文化走出去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J].上海翻译,2016(02).

基金项目:2020年度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译介学视域下的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项目编号:YG2020071)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外宣翻译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国际传播视阈下的外宣翻译特点探析
江西省高校门户网站外宣翻译现状研究
跨文化意识下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研究
从外宣翻译视角谈中药说明书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