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维莉 王志强
摘 要 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加强专业建设是提升高职院校适应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以湖北省为例,研究发现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集中度不高、特色不明显,并且专业结构与产业需求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匹配等问题。为此,需要构建彰显产教融合特色的专业群,提升专业的竞争力;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形成与产业发展有效匹配的专业格局;拓展新兴专业,匹配新兴产业等措施,提高专业建设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
关键词 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产业需求;对接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35-0011-06
职业教育要突出类型特色,与經济社会发展需求更加紧密对接,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历史贡献。尤其是高水平专业建设,首先要凸显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价值追求,提高专业与产业发展的对接度,赋予专业发展鲜明的时代性和应有的战略高度[1]。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主体,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撑,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专业建设是联结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重要纽带,影响着高职院校主动适应产业发展的水平。
产业结构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存在动态适应关系。高职院校要打造高水平特色优质专业以适应区域产业发展新需求,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同频共振。本文以湖北省为例,基于2020 年湖北省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数据,对湖北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的现状进行研究,并根据实际研究结果对湖北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提出建议。
一、湖北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
从2007-2019年短短13年间,湖北省的GDP由9333.4亿元增长到45828.31亿元,增长幅度高达300.91%,年均增幅高达30%,增速远高于国家平均水平。当前,湖北省正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深入推进制造强省建设,调整优化制造业结构,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高地[2]。截至2019年底,湖北省高职院校共开设专业门类19个,专业类84个,专业363种,专业布点1939个,呈现出学科种类齐全但专业结构布局不均衡的特点,形成了以装备制造、土木建筑、交通运输、财经商贸为主的专业结构。
(一)专业规模与结构分析
表1中,从在校生人数来看,排在前三的分别是电子信息、财经商贸和医药卫生三大类专业。湖北省2019年高职院校各专业在校生人数共计492895人,19个大类的平均在校生人数为25942人,电子信息、财经商贸和医药卫生三大类专业的在校生人数说明湖北省部分高职专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规模,同时也存在各大类专业建设规模差距过大,部分专业规模过小,专业之间“冷热”差距明显等问题。
从专业布点上看,累计专业布点数为1939个,其中排名靠前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财经商贸专业布点数都在200个以上,远远高于其他大类专业,而专业布点较少的水利、轻工纺织、公安司法、生物与化工四大类的专业布点都在20个以下,这一方面反映出专业设置规模的差距,也体现出专业设置重复多寡的问题。
从产业结构上来看,一、二、三产业相关的专业分别有12种、131种和220种,一、二、三产业的在校生人数分别为7878人、131201人和450448人。从高职院校的各大类专业在校生人数与产业结构来看,湖北省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第二三产业为主体,第一产业极其薄弱的特征。专业结构虽然与产业结构特征基本保持一致,但是专业结构还极不均衡,第三产业专业占比远远高于第二产业的专业。湖北省产业结构虽然呈现三、二、一的基本特征,但是二、三产业的占比差距相对较小,而产业对应的专业占比却呈现出巨大的差距。
(二)专业集中度与集聚度分析
专业集中度指同一专业在不同学校的分布状况,同一专业设置在越多的学校,专业集中度就越低,专业重复度就越高。相反,专业集中度越高,专业特色就越明显。从表2中可以看到,湖北省59所学校同一专业设置数量排名前十的专业中,有9个专业的开设重复率超过60%,电子商务专业的开设学校数量占比高达81.3%。专业设置重复率高于60%的学校中,在校生人数过万的专业仅有6个,酒店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和物流管理4个专业的在校生人数不足万人,反映出湖北省高职院校部分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严重,重复率过高,专业集中度低,专业特色不强。一些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仅对其他知名院校专业照搬模仿,并没有很好地结合自身特色、资源优势、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设置。
专业集聚度也称为专业集群度,是指同一院校设置学科门类数与其相应专业数的对比关系。一般来说,一个院校设置的专业大类越多,专业集聚度就越低。专业集聚度是站在院校个体的角度来分析专业集群的程度和专业特色。
从表3可以看出,在湖北省59所高职院校中,专业集聚度在3及以下的学校有14所,占湖北省高职院校总数的23.3%。这些院校普遍存在专业跨度大,专业多且分散的问题,学校难以形成专业群,办学缺乏专业特色。专业集聚度在3到5之间的学校有37所,占湖北省高职院校总数的62.7%,这些院校的专业建设基本能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开设专业数较多,涉及的门类也比较广,但是也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专业集聚度在5以上的学校有8所,占湖北省高职院校总数的13.6%,这8所院校开设专业较多,大多数专业归属于同一门类,专业特色明显,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群。有6所学校的专业大类在4个以下,学科门类太少,基数太小,导致学科专业进一步发展空间受限。
从湖北省专业集聚度可知,湖北省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不均衡,各个学校在专业建设上存在很大差距,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不明显、办学资源分散,专业单体资源不足,规模小实力弱,缺乏核心竞争力,直接导致与产业精准对接面临较大的困难。为此,高职院校亟须围绕区域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探索符合本校实际的特色专业群,提高专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专业布局分析
从表4可知,湖北省的59所高职院校,除神农架地区之外,在16个地市均有分布。其中,武汉市有37所,荆州4所,宜昌3所,襄阳、黄冈各2所,黄石、随州、十堰、孝感、鄂州、咸宁、荆门、仙桃、潜江、天门、恩施等地市各有1所。在院校布局上,全省62.7%的高职院校集中分布于武汉市;在专业布局上,武汉市高职院校的专业布点数量占全省高职院校专业布点数的59.97%。同时,除武汉外各地市之间的专业布点数量也存在很大差距,宜昌和荆门两市的专业布点数远高于其余地市。在专业大类上,各地市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多以第三产业为主,这也与地区经济产业结构不相契合,除武汉市外,湖北省各地市的经济仍以第二产业为主。此外,第一产业的专业建设被大多数地市高职院校所忽略。
二、湖北省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发展契合度分析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劳动力类别与数量提出的需求,反映就业市场劳动力的实际结构需求,影响职业院校专业结构调整;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影响产业发展,反映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影响从业人员就业,适应并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3]。因此,本文将产业发展作为需求侧,从“产业结构—专业结构”“从业结构—学生结构”两个维度,分析湖北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关系。
(一)专业结构与三大产业的对接度分析
1.第一产业相关专业略低于产业需求
2019年,湖北省第一产业在三大产业结构中所占比例为8.31%,产业贡献率为3.9%,与第一产业相关的专业占比为2.22%,可见,湖北省高职院校与第一产业相关的专业占比低于第一产业的占比。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很低,只有1.4%,就业弹性系数为0.097,说明第一产业就业吸纳能力有限。第一产业相关专业在校生占1.3%,毕业生占1.1%,略低于从业人员结构占比。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有知识、懂技术的高水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湖北省农业呈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板块化发展趋势,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强省建设的背景下,应适当增加与第一产业相关的专业并扩大招生规模,助推农业转型升级,服务现代农业发展,以满足当地经济发展新需要。
2.第二产业相关专业难以满足产业需求
《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深入推进制造强省建设,大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发展。湖北一直是制造业大省,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目前拥有食品生产、石油和天然气提炼、冶金产业、纺织和服装制造、造船和航空航天等多种多样的制造业基地。先进制造业集群崛起成为湖北高质量发展重要的优势。
2019年,湖北省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例排第二,但产业贡献率最高,成为主导产业,从业人员在三大产业中所占比例最高,为52.44%,就业弹性系数表明第二产业仍有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同时,其相应专业在专业结构中所占比例为33.97%,在校生所占比例为22.27%,毕业生所占比例为26.53%,分别低于从业人员所占比例30个百分点和26个百分点,与建设制造强省的发展目标不匹配。湖北省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并未精准对接湖北省智能制造、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反而更加集中在人才供给相对饱和的第三产业上,与打造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先进制造业为重点的高质量发展经济带的发展战略存在差距,反映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不尽匹配。
3.第三产业相关专业的供给相对饱和
2019年,湖北省第三产业在三大产业结构中所占比例位居第一,从业人员所占比例位居第二,就业弹性系数为0.19,具有一定的就业吸纳能力。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减少,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逐年增加,但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仍然低于第二产业。同时,与其相应的专业在结构中所占比例位居第一,毕业生与在校生在结构中所占比例均居第一,这与其相应产业所占产值比及贡献率相比不相适应,与第三产业相关的在校生人数比例和毕业生比例比从业人员比例超出30个百分点,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容易造成劳动力结构性失衡。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湖北省高职院校第一产业劳动力供给略显不足,第二产业劳动力供给严重不足,难以支撑引领产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湖北省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跨越步伐。因此,湖北省高职院校应适当减少第三产业相关专业,特别是重复率高的专业,同时,适当增加第二产业相关专业,提高第二产业劳动力供给。
(二)專业结构与重点产业的契合度分析
职业教育专业主要服务区域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重点产业的匹配度,集中反映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适应性。2019年,湖北省《关于推进全省十大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在集成电路、地球空间信息、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汽车、数字、生物、康养、新能源与新材料、航天航空十大重点产业发展定位上对标国家产业发展战略,这十大产业是培育壮大全省产业发展的战略新支撑和新增长极,对湖北省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关键性和引领性作用。
2019年,湖北省高职院校共设置招生专业布点1939个,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重点产业对应的专业布点数占比分别为14.18%、15.42%;集成电路、数字重点产业相关的专业布点数占比分别为4.53%、4.02%;汽车、生物、康养、新能源与新材料、航天航空等重点产业相关的专业布点数占比均在4%以下,而地球空间信息产业相关的专业布点数占比只有 0.51%,见表6。可见,新材料、新能源、生物、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布点较少,专业设置对新兴重点产业支撑不足,人才培养不能满足重点产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新产业、新业态、新需求的背景下,湖北省不断谋划布局新兴产业发展,面对新兴产业的飞跃性发展,高职院校应增强与之适应的专业,赋能新兴产业的发展。
三、优化湖北省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主要对策
(一)构建彰显产教融合特色的专业群,提升专业的竞争力
在新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链条式以及产业集群化发展已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常态,现代职业呈现高度分散化又高度综合化,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专业建设实现由专业到专业群的变化过程,是职业教育适应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新变化的结果。
第一,基于产业逻辑,提升专业群建设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即专业布局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在原有专业布局基础上,基于产业逻辑,将产业链上的专业组合形成专业群,以适应产业各部门间界限模糊化的发展趋势[4]。围绕湖北“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布局,面向重点产业、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需求,重点关注技术革新与产业变革,依托优势特色专业,打造骨干专业群,使专业群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同步发展。
第二,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高频互动,实现产教两端人才和技术供需的精准对接。构建多元主体合作联动机制,推动校企共建专业群,与行业企业以及产业链紧密联系,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的职教生态圈,彼此赋能、协同发展,推进高水平专业群与产业链的深度对接。
第三,以优势专业为核心,强化群内专业的集聚和共享。特色专业是高职院校办学内涵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集中体现。着力打造特色优势专业,进一步提高专业集聚度,要以优势专业为基础,明确专业群核心专业,发挥核心专业示范引领作用,带动群内各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专业群中各个专业呈现共生的关系,强化群内专业的集聚和共享,形成群内专业共同发展格局,促进职业教育整体提质增效[5]。
(二)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形成与产业发展有效匹配的专业格局
第一,宏观层面上要及时提供劳动力市场数据,组织发布年度报告,以确定劳动力市场需求和职业教育供给之间的差异。建立湖北省职业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由职业院校、企业、非营利组织、工会、政府机构和行业等组成,根据当前的市场数据,开展广泛的劳动力市场分析,通过对话和准确把脉,改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决策和响应能力,提高职业教育供给能力。
第二,微观层面要做好校企合作,在专业建设中针对合作企业抓住劳动力需求痛点,培养前瞻于企业期望的劳动力,满足产业发展需求[6]。行业技能需求和技术的变革,重新定义了工作的角色、改变了工作模式,也改变了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新技术包括机器人技术、运动控制传感器、人工智能、仿真和自动装配解决方案等正在改变现代制造业。在工业4.0时代,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协作机器人、3D打印共同创造了一个无缝的网络物理环境,使工业工作场所更有效率[7]。劳动密集型和常规工作可能会消失,机器人编程、系统控制等领域将创造需要高技能的新工作岗位。因此,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要前瞻于产业发展,围绕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和现实基础,根据技术更迭和产业变革,建立健全适应产业优化升级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动高职院校适时调整专业设置,拓展专业发展空间,形成与产业发展有效匹配的专业发展格局。
(三)拓展新兴专业,匹配新兴产业
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与经济社会发展是否能够保持有效的衔接和深度融合,是判断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维度。在湖北省大力发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应突出专业设置的前瞻性、特色性与适应性,提升人才培养与新兴产业需求的契合度,增强职业教育对新兴产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第一,对前瞻性专业和新兴专业进行科学预测与合理新增。引导高职院校合理规划新兴专业布局,新增“互联网+制造”、物联网技术应用、智能制造技术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专业。构建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特色专业体系,提升高职院校对产业需求变化的适应性。面向“制造强省”的产业政策焦点,鼓励高职院校根据地方市场需求的独特性,特别是伴随着这些产业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形成的新市场需求[8],增设新兴专业,提升对新兴重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满足湖北省现代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第二,加快扶持新兴专业,夯实专业建设条件。首先,从经费、制度、组织等层面加强对新专业建设的支持。其次,结合学校自身办学条件,扎根于优势专业,构建新兴专业。加快新兴专业内涵建设,根据职业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行业最新职业标准,使之既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又满足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不断提高新兴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成军.高水平专业建设: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核心[J].教育发展研究,2017(12):1.
[2]湖北省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7-25)[2021-07-30].http://www.hubei.gov.cn/zwgk/hbyw/hbywqb/202104/t20210409_3461316.shtml.
[3]劉新钰,王世斌,郄海霞.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度实证研究——以天津市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5):178-185.
[4]徐国庆.基于知识关系的高职学校专业群建设策略探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9(7):92-96.
[5]蒋昌忠.奋力打造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专业群 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4):27-31.
[6]刘晓,钱鉴楠.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匹配逻辑与理论框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2):142-147.
[7]DARRYN SNELL.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revitalisation of manufacturing in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 Training,2018(6):1-21.
[8]贺俊.制造强国建设的关键维度和战略要点[J].改革,2021(2):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