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时代的到来给21世纪带来了信息碎片化、共享化的革命风潮。微课是继微博、微信等移动微学习手段之后又一高效获取信息的平台。微课与现代教育课程的结合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探讨微课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整合,旨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突破教学重难点,进一步提高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微课;小学科学;创新
《科学》是一门引导学生发现身边事物的科学,重在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微课具有主题突出、短小精悍、交互性好等方面的特点[1]。将微课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中,使得终生学习的构想得以实现。为提高教学艺术拓宽了道路,为培养新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1 微课的特点与应用现状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2]。旨在体现学习的随时性和随地性。就学校教育而言,微课不仅成为师生的重要教育资源,而且也构成了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
目前小学《科学》教学中有很多实验依然无法直观性地看到本质,往往老师讲的精疲力竭,学生依然云里雾里。应用微课会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成像以帮助学生理解,激发孩子们探索宇宙的好奇心。所以微课与小学《科学》的有效整合能弥补传统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不足。
2 小学《科学》课程开展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区县很多小学依然存在实验器材短缺,实验仪器不全等问题,学生不能自己动手做实验,实验的科学性、探索性、直观性、操作性得不到充分体现。这是小学《科学》教学中常见的的一个问题。学校因各种原因无法达到新课程中对小学科学实验要求的标准,很多科学老师都只能在讲台上边讲边演示,学生在下面观察实验现象,最后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实验现象和结果。但对于实验现象的多样性无法很好地通过一次课堂实验演示出来,所以最后学生接收到的实验现象只有一两种。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并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能力,对于提高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也没有丝毫帮助。
第二大问题是师资力量短缺,目前很多区县因为条件落后等原因招不到科学老师,所以科学课一般是由其他科任老师担任,这些科任老师毕竟不是专业的科学老师,对于很多科学实验和现象教起来明显力不从心,很多问题无法给学生一个全面的答案,自然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更谈不上能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基于以上原因,区县小学《科学》课程开展不尽如人意,但我们依然可以在夹缝中求生存,努力改善科学教学现状。微课的产生为辅助教师开展科学教学活动提供了一条极佳的途径,微课在共享性、趣味性等方面的特点能极大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4]。
3 微课与《科学》教学整合的意义
3.1 运用微课降低教学难度,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为目的的学科,它的内容涵盖了整个宇宙万象,包括植物、动物、水电、岩石火山细菌等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对于这些万物万象,一纸书本和一间实验室是无法满足学生探知世界的眼光的[5]。比如六年级下册讲“宇宙”这一章节,涉及到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月相变化,月食和日食以及太阳系等,这些知识宏观而又微小,并且很抽象。单靠教师讲授学生很难理解,但如果结合微课,以音频、视频、图片、动画等形式,在上课时播放带有老师讲解性的短小课件,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的归纳能力。学生还可以把微课拷下来随时观看,晚上回家观看星象,遇到月食和日食时还可以随时打开视频帮助理解,既方便又实在,体现了学习的随时性和终生性。
3.2 运用微课优化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在《科学》实验中,有一些实验的实验周期很长,有一些实验需要观察微观变化,学校和学生都无法很好地满足完成实验的要求,那么此时就可以通过微课来实验变化的细节。选取实验现象中带有典型性的现象制作成微课供学生观察讨论,缩短了试验周期,细化了实验现象,既节约了时间和空间,又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3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拓宽视野
微课能呈现生动形象,直观的画面和内容,很多都是現实生活中运用平常物品无法实现的概念和模型,比如《能量》这一章节中讲电能从哪里来的,能量与太阳等知识,传统教学中老师通常采用的教学模式就是讲授加图片演示,但能量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仅仅通过演示和讲解学生是无法理解的,如果可以把“我们来发电”这个小环节设计成微课视频,教学生如何利用发电机发电的各种小细节展示出来,最后再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甚至制作一个小发电机,这样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能事半功倍了。
3.4 实现科学学问的随时随地探究性学习
《科学》要求学生学会随时随地注重观察周围事物并思考归纳总结,知识的海洋是浩瀚的,学生一下子接收太多信息不容易消化,但微课能让学生随时随地回顾知识点,对拓展视野起到了辅助作用。就比如《宇宙》《岩石的种类》等章节内容,学生单靠课堂所学知识无法理解通透这些自然现象,但是如果在后来的契机中有机会接触到这些事物和现象,学生还能随时随地打开微课视频,进行知识的再吸收和延伸。实现了学问的远程学习和终生学习。
4 思考与总结
中小学的微课教学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微课系统设计上应注重知识点的梳理,课程结构体系的建立;在视频制作上注意素材的收集和课件制作,并在实际教育应用中不断内测、修改。在微课运用上要“重视引导,微处入手”,努力致力于使微课成为课堂的有力助手,最终实现微课资源的共建共享,把小学素质教育推向一个新的平台。
通过以上讨论和探究认为,微课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已是现代教学技术发展的结果,微课对于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简介:杨显兰(1990-9-),女,汉族,广西北流人,本科学历,工作单位重庆市涪陵城区实验小学校,信息技术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