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安权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将对作业编制的关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针对当前作业存在的数量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问题,本文提出优化中学生作业设计的“3432”策略。
一、优化“三个要素”:作业编制的内容着眼点
(一)依据课标和教材,定位作业内容。将教学目标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概念、原理、观点,教材中内在联系紧密的知识,以及契合学生生活实际、富有时代性、现实性和教育意义的内容确定为作业重点。克服不分主次的知识罗列。
(二)挖掘知识的价值,精选作业情境。反思生活实践、探究学术研究场景,将最能体现学习内容的情境作为作业情境,使学生在“仿真情境”中感受生活、分析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反对碎片化的情境。
(三)根据问题解决需要,设定作业任务。根据对本学科现象的把握角度,合理设定对世界的描述、解释和改造活动。即明确设定“描述与分类”“解释与论证”“辨析与评价”“预测与选择”中的一种或几种任务,使学生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长和发展,避免任务与情境的不匹配。
二、遵循“四个原则”:作业编制的过程遵循
根据新时代教育教学评价要求,各学科作业编制时,都要遵循价值的引领性原则、素养的导向性原则、能力的聚焦原则和知识的必备性原则。且作业编制时,必须首先遵循“价值-素养-能力-知识”的顺序推进,否则会导致只重做题能力的“知识型”作业,而不是重做人做事能力的“素养型”作业。
(一)价值的引领性原则。增强作业的“意义性”,必须以正确的价值引领为首要原则。在编制作业时,必须首先考量试题的指向是否有利于引领学生强化“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和“两个维护”,凡是不符合的,均要排除在外。
(二)素养的导向性原则。作业的设置要坚持素养导向,即根据素养培育的要求,针对性地选择相应题型,以科学的任务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以适切的方式辅导学生。
(三)能力的聚焦原则。作业编制时,能力的分布,一要全面,即了解、理解、运用和分析都要涉及;二是要在全面的基础上聚焦高阶思维的培育,即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思维目标的发展指向高阶思维,思维发展过程体现进阶性,该快则快,该慢则慢。
(四)知识的必备性原则。选取的知识应该是学科核心主干知识,更强调人工智能时代不能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情感性、价值观、程序性等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科的发展和学生的生活具有基础必备性。通过引导学生画思维导图和联系生活实践等形式,实现知识的结构化和情境化,帮助学生夯实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承载学科素养。
三、“选编、改编、创编”:作业编制优化的三步曲
按照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和知识为基的基本原则,经由选编、改编、创编,达到作业减量、提质的作用。
(一)选编:筛除、清理不良作业,如惩罚性作业。罚算、罚写几十遍甚至上百遍的作业,不仅造成学生“重负低效”的学习体验,还会导致学生身心压力。选编高质量的作业,可以直接减轻学生的作业“量”上的负担。
(二)改编:对作业内容的选择、情境加工和任务设定按照学生学科素养发展的需求,对作业进行内容的优化,进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助力学生学习和成长。
(三)创编:创新设计综合性强、贴近生活实际、有利于核心素养提升的作业,包括体验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等。这样的作业设计较为复杂,评价也具有难度,需要教师的合作研究、开发积累与共享,形成更大范围优质作业的资源库。
四、健全“两个”机制:作业优化的协作保障
(一)加强教师间合作,关注多学科共进,关照学生的整体发展。不同学科教师之间信息阻断、缺乏配合,是造成作业超时超量的一个重要原因。部分教师难免只考虑到自己的学科,忽略了其他老师的作业布置量,用作业数量代替了作业质量,其结果是学生书面作业量偏大,牺牲了学生拓展多种能力、发展兴趣的时间与精力。因此,在班主任的协调下,通过定期的班科教师会,加强学科教师的信息沟通和作业量的统筹布置,第一,可以减少作业数量,第二,可以针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提取各学科的“公约数”,整合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加强家校配合,共同为学生减负。没有政策的支持、家校的配合,学生作业负担问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只有加强家校配合,才能使教育评价与教育现实相符合,才能便教育利益相关方之间的信任增加。因此,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作业展示会告示形式,加强家校沟通,引导家长着眼于孩子的综合素养和全面发展,不再纠结于是否通过作业的量的积累达成成绩的提高。
五、反馈和改进:作业优化编制的分层考量
作业优化编制的效果如何,需要通过学生的反馈或教师编制作业的检查才能評估,学校和教研组需要建立和健全作业的审核、检查、评估制度,以激励先进、鞭策落后。
针对城乡、不同区域的学生,因其受经济社会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教育教学发展的水平会有所差异。因此,在根据课标要求、使作业符合一般性要求的基础上,需要编制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作业,即分层作业。分层作业的编制按照学习能力水平的差异可以设定为以下四个层面:A.单一知识+单一能力,B.综合知识+单一能力,C.单一知识+综合能力,D.综合知识+综合能力。前两者侧重于指向知识掌握的评估,后两者侧重于指向能力把握的评估。
以上四个层次的作业在一份作业中应有完整的体现,以提高全面检测学生学习水平的效度,但四个层次的作业的比重因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水平不同而应有所区别。一般而言,平时学习的作业编制,AB层面的作业可以占比不低于80%,以巩固基础知识和训练基础能力,C层面的试题占比不应高于15%,D层面的作业只作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的附加题;单元作业的编制,BC层面的作业占比不低于80%,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A层面的作业占比不超过10%,且以平时作业的错题纠正为主,D层面的作业占比可增加到10%,作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的附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