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晋一
摘要:受现象学思想的启发,一些建筑师及理论家开始探讨人的感受与建筑场景之间的内在联系,随之产生的设计思路与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从新的角度思考建筑的根本出发点与意义。在现代体验式空间的设计实践中,建筑师应当秉持细致的人文关怀精神,从构建身体的感知元素创造出真正符合使用者需求的建筑作品。
关键词:现象学;存在主义;建筑设计;知觉
引言:
现象学(Phenomenology)是20世纪主要哲学流派之一,创新地将基于个人具体经验与认知等一系列原本退隐于抽象理论之后的概念加入了现代哲学语境中。现象学被认为是关于现实的重新解读,对人们在抽象精神构造中丢失的种种意义进行了再次寻找,将个人主观体验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建筑哲学将科学哲学理论向工程實践拓展,其研究内容与以海德格尔为主要思想代表的西方近代技术哲学有着内在联系。建筑设计中的现象学一方面以存在主义现象学为理论依据,通过对建筑空间的静态分析与反思,探讨了空间、边界、场所等要素关于空间构成的哲学意蕴;另一方面把知觉现象学作为理论背景,研究建筑空间环境与氛围对视、听、味、嗅、触等个人感官体验的影响,相对侧重于建筑设计的实践。
本文将从存在论、建筑空间知觉体验、现象学建筑应用启发以及反思进行阐述与讨论,对在现象学维度下的建筑创作行为进行重新审视。
一、知觉与存在主义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象学致力于解决在西哲中一直存在的精神与物理二元对立认知问题。现象学相比于认识方法,其实更倾向于本体论,认为人们不应该只是把自己当作理智世界的外部观察者,从超然与抽象的层面思考现实问题。人们需要切身体验与认知复杂多样的实际生活,以具象化的思维重建自身对于事物与联系的理解。
现象学的另一重要代表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则将现象学的意义与人的身体知觉联系了起来。他认为现实世界中,人总是使用身体接触和观察,通过语言、姿态等多种形式参与到生命文化交流活动中。身体作为知觉的主体,用本能的感知能力体验周边环境,这种感知往往先于人的理智对于事物的抽象化与概念划分。
存在主义现象学与知觉现象学同时注意到了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这类原始的感官体验通常可以激发人们对事物审美学意味的另一种解读。把身体当作认知活动基础的思想已然被相关研究人员拓宽到了其他各个领域中。对于建筑空间设计领域,空间的表现首先在于其所具有的情境性,即不再仅仅局限于物理意义上的空间与位置,将实体空间与人类感官的交互作为一个现象学语境下的重要课题。
二、建筑空间中的知觉体验
建筑空间中的知觉体验是人们对于建筑环境与氛围所产生的种种主观感受的综合,最先在身体中产生,通过对空间要素的不断认知与适应,逐渐将即时主观感受与原有印象记忆关联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建筑空间本身存在许多感知元素,例如材料的柔软与坚硬、粗糙与光滑,空间体量的大小,氛围的轻盈与凝重等。
早期西方建筑理论主要关注的是建筑体的视知觉,包括视觉构成元素的协调与均衡法则等。心理学家詹姆斯·吉布森将实际投射到视网膜的光线组合形式称为“视觉域”,而将人们对于客观视觉域有意识选择的主观世界称为“视觉世界”。“视觉世界”是构建知觉综合体的基础之一,与先前经验、记忆一同作用于人的体验。建筑空间的光影是变化最为多样的视觉要素,在场景视觉的塑造中起主导性作用。光线在实体建筑中的发生、反射与衰减营造着不尽相同的空间氛围,柔化或强调建筑体块的表现,制造出和谐统一或支离破碎的观感。光与暗由于其神秘性和形而上的含义,往往可以使人产生微妙与极致的精神感受。当人们从精神意象思考建筑意义的时候,建筑设计将超越其现实本质,变得更加深刻。
听觉刺激与视觉刺激同样是不完全的感觉来源,人们对它们产生的联想倾向有所不同。听觉不像视觉那样易被人们本能意识指向特定实物,声音总是作为“虚拟形态”贯穿于空间之中,弱化了由视觉带来的空间感。人们对声音的感知是集中的,并且能够由此联想到视线未及的空间,以非完全理性化的态度感知建筑场景的另一面。已形成精神意象的声音足以唤起人们关于特定场所的情感记忆,譬如潺潺的流水音、悠悠的鸟鸣声象征着自然幽静的空间,而肃穆厚重的钟声、歌咏者的吟唱则给人以宗教色彩的联想。
而触觉被亚里士多德界定为第五感,当今许多建筑师从较为纯粹的视觉表现转向对于体验者触觉感受的唤起。建筑材料的肌理与质感经由皮肤触摸所引发,通过意识的加工处理,最终被解读为温度、密度、表面质地等信息,具有不可或缺的体验价值。
在实际情况下,多种感官刺激并不孤立地产生作用。身体具有一种将各感官协调统一,使各部分形成联觉整体的本能。例如在人们观看影视资源的过程中,“声音的视觉与颜色的听觉”是在现象学意义上真实存在的,视听成为相互联合的体验,共同作用于感觉系统的构建,然而其中的差异性也不可忽略,在各种联觉体验中感觉来源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在建筑空间中呈现的不同感觉元素相互作用和影响,使人们的建筑知觉体验成为联系的统一体。
三、现象学建筑应用启发
现象学要求建筑师在设计作品中记录和传达人们生活的意义,这就使得对人们百态生活情境的收集变得尤为关键。场所中的各种要素具有视觉、听觉、触觉、交互及其延伸层面的意义,譬如水的流动性与触感、绿色植物的观感、楼梯和坡道与人之间的互动性等。设计者应细心观察人们在空间中的参与性行为,其中包括环境中过往事件留下的痕迹、使用者的个性化感官需求、持续性行为与空间之间的联系等;并善于发现当地的风土人情、礼仪习惯和社会契约等文化意识对于人们行为方式的影响作用。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提出:“要养成对自己所看到的事物与现象仔细观察的习惯。”事实上,“仔细观察”不仅限于将观察到的现象直接收集,还包括对现象的内容与本质进行思考提炼。对于建筑师们来说,在认知上理清高层级表观现象的脉络是理解和运用现象学设计方法的基础。在实际的建筑体验氛围营造过程中,最首要的任务是关注建筑本体,留意其中每一个实体要素。不同的建筑材料都有其本身的特性,进行材料搭配时需注重秩序感与兼容性。特定的声音也可作为建筑场景的知觉来源,当屏蔽杂音的功能被加入设计中时,建筑独特的声音与人们在空间内的动静将变得集中和纯粹。室内的温度同样影响着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对空间氛围的创造至关重要。物品的摆设也应遵循一定的构成规律,当它们被摆放成精致、可爱的样子时,空间的表现力与吸引力便会大大增加。建筑应该引导人们在其中自由漫步,但同时不能让他们对路线感到困惑,甚至迷失方向。建筑和物体的尺寸尺度、视觉轻重、疏密感以及人与建筑体之间的距离构成了人与场所之间的密切关系,也需要建筑师们进行反复斟酌。此外,建筑体本身的美感同样不能被忽略,好的建筑必须具有美的形式。
以体验感知为核心的现象学建筑并不一定拘泥于特定风格,遵循美学构成的基本规律并从知觉层面入手恰恰能够营造新的场景体验。例如妹岛和世的建筑作品总是充满着情感与人文关怀。在金泽21世纪美术馆的设计中,整个建筑的出入口不分主次,立面采用了透光的玻璃,在室外活动的人群可以清楚地看到室内的场景。提供了自由的游览路线。这些人性化的设计特征极大地突破了以往美术馆封闭、冷峻的刻板印象,体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亲切感,拉进了建筑与陌生游客之间的心理距离。美术馆内部没有明确的功能分区,游客可以自愿选择不同的游览模式,充分展现了妹岛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理念。
阿尔瓦·阿尔托的建筑观点也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现象学思想的影响,他在自己的设计中有意识地考虑了人的联想自由与本能需求,反对“纯粹的技术功能主义”教条的滥用。阿尔托是一个卓越的务实派,他的作品中很少见到华而不实的炫技与自我中心的想法,力求在艺术中做到回归真实。在二战之前设计的维堡市立图书馆是他建筑设计思想的体现。阿尔托在当时并没有回避现代工业技术,而是把现代几何形态与自然元素统一在了一起。在图书馆讲堂中,他结合芬兰当地的特点使用了波浪形的天花板和特殊的顶光。由细木条拼接而成的天花给体验者带来了视觉上的流动感,并且增强了室内音效。在其他部分他还采用了一贯的环境柔化手法,让人身处在这座建筑中时,可以沉浸于由均匀漫反射的自然光营造的空间氛围;在顺滑流动的造型中感知秩序的变化,而其细致的局部点缀则散发着浓郁的北欧气息。
四、对于建筑现象学的思考
就像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量”的研究那样,现象学理论的提出也促进了“质”的研究。“量”的研究偏向调查、实验,用量化的方式分析问题。20世纪60年代起,多数建筑设计研究引入了自然科学中的实证方法。实证方法大力提高了工程的效率性与安全性,但在处理与人的切身体验、审美倾向时却显得力不从心。从信息获取的角度来看,现象知识更加直接,并且有可能是绝对的。在建筑体验的复杂现实情况中,甚至每个个体在特定场景中的感受都是层次繁多的信息集合。倘若仅仅把工程实现纳入考虑范围,将此类集合抽象为样本数、百分比例、数据模型等间接资料,那么建筑空间非常容易与人本主义精神相悖。人文社科从本质上与自然科学有着不小的差异,它要求研究者以人类真实的自我为出发点,侧重于解读人的思维和意愿。此类研究方法并不严格遵循强相关的因果联系,在关于人本身的学问中精准法则以及普遍规律不再是一样学术利器。建筑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这些人文思想理应在其中得到更多的应用。
从知觉现象学的角度看待现代建筑的感知与体验时,身体的主观感受不单是建筑设计的动因,更是建筑设计的结果。建筑师需要在充分理解个人知觉体验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个真正能与使用者对话、引导他们用全部身心去感受的空间。现象学语境下的建筑设计不再只是设计者以个人为中心的艺术创作与个性表达,建筑师应当与建筑空间的广大使用者们建立起新的精神联系。感性和知觉是所有个体之间无需借助复杂的工具便能相互沟通与共情的身体语言,同时也是建筑的设计者与目标使用人群们交流的一种十分有效、直观的方式。建筑师向设计注入自身的情绪感受和个人想法,而使用者们通过与建筑空间的互动感知并理解这些传递的信息。现象学思想在建筑领域中的渗透使得人们把关注点从建筑的工程技术、形式结构转向了感性的知觉体验,从此建筑空间的理性因素在使用者们的主观意识中被弱化,人们与建筑环境之间的心理关联被重新建立了起来。
当前也有部分存在主义建筑创作走向了绝对主义的误区,表现为对人的实际建筑知觉的忽视或错误判断,切断了人与建筑之间的联系。一些设计者将梅洛·庞蒂的现象学理论完全生搬硬套到建筑空间中,简单地将提高人的知觉体验作为现象学建筑的全部应用价值。因此,深入、系统地建立起现象学与建筑设计结合的科学理论体系,对设计中的方法论、目标意义等进行全新的审视十分必要。
结语: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处在不间断的历史更替中。现象学思潮的产生与发展对于现代特别是二十世紀下半叶之后的一些建筑设计有着广泛和深刻的启示意义,把建筑环境中人的主观感受提升到新的高度。当今建筑设计与现象学的结合虽然尚未成为建筑发展的明确方向,但它却引发了我们对于建筑意义、设计思路的重新思考,我们可以由此展开关于建筑现象的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辛塞波,王明贤.寻找建筑的意义——现象学维度下的建筑设计思维研究[J].美术研究,2020(02):104-110.DOI:10.13318/j.cnki.msyj.2020.02.017.
[2]王辉.现象的意义——现象学与当代建筑设计思维[J].建筑学报,2018(01):74-79.
[3]吴晶晶. 从知觉现象学角度探讨建筑的感知与体验[D].浙江大学,2017.
[4]黄海清. 体验空间—建筑现象学视角下的建筑空间体验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4.
[5]冯琳. 知觉现象学透镜下“建筑—身体”的在场研究[D].天津大学,2013.
[6]张群,梁锐,陈静.阿尔瓦·阿尔托建筑现象学思想评述[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