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偏远地区贫困本科新生适应性教育路径研究

2021-02-23 04:57李文迪张晓东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49期
关键词:偏远地区

李文迪 张晓东

摘要:新时代本科新生成长于我国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并频繁交流碰撞的时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和培养理想信念、探索未来路径、塑造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本文通过探索偏远地区贫困本科新生在适应大学生活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及解决路径,研究如何建立起针对偏远地区贫困本科新生适应性教育体系,为有针对性的引导偏远地区贫困本科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融入大学校园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偏远地区;本科新生;新生适应性教育

一、偏远地区贫困本科新生适应性教育问题的提出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教育部负责人多次指出做好学生资助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在当前推进教育改革和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下,学生资助工作的重点是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

立足“两个一百年”建设交汇期的时代背景,我们要充分认识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深远意义和现实价值,既要把资助育人工作作为党和国家的政治任务、民生工程的长期工作来抓,又要将学生资助工作作为脱贫攻坚、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措施。现阶段,针对偏远地区贫困大学生问题的研究,多集中于如何落实精准的经济资助和物质帮扶,多年来,我国高校的资助政策也将经济资助作为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各方面的努力下,我国已建立覆盖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2020年,我国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对贫困大学生而言,其所在家庭享受到国家扶贫政策,学费困难有助学贷款政策,入学后也有较为完善的资助政策保障生活,高校也提供了较多的勤工助学岗位,保障贫困大学新生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在此背景下,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的关怀和帮扶应更多地转向精神领域。

精神领域的关怀与帮扶中,本科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则是重中之重。面对新校园、成长新环境、培养新模式、社交新体系,“00 后”本科新生在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暴露出诸多适应问题,并在偏远地区贫困本科新生中表现得更加突出[1]。

因此,本文通过探索偏远地区贫困本科新生在适应大学生活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及解决路径,研究如何建立起针对偏远地区贫困本科新生适应性教育体系,为有针对性的引导偏远地区贫困本科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融入大学校园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二、偏远地区贫困大学新生适应困难问题的现状与成因

基于资料收集和文献研究工作,我们设计并完成了《偏远地区贫困本科新生适应性问题调研》的问卷。2021年5月15日到10月22日,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对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偏远山区、原国家级贫困县)和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偏远山区、原国家级贫困县)在2018到2021年参加高考并进入本科院校就读的学生围绕其新生经历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6份,有效率为95.2%。本次问卷共10个题项,所有测项均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进行测量,“5”为非常同意,“1”为非常不同意。笔者对所得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政府补助力度的加大、高校扶持政策的完善,偏远地区贫困本科新生所面临的经济压力从整体上已经趋于较低水平,但他们在新生适应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和思想认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表现的更为突出,主要体现为缺乏合理的未来规划、焦虑感增加、集体融入障碍等。

通过座谈和专题调研,我们找出了他们在初入大学所面临的适应性困难的5个主要成因并将这五个原因引入后续调研,进行更大范围的验证。数据显示,自卑心理、缺乏来自家庭的指导和怠惰是偏远地区贫困大学新生产生适应性困难的主要原因。

自卑心理导致融入困难。在经济上,得益于國家帮扶和学校支持,偏远地区贫困大学新生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但是经济上的劣势地位仍旧会让他们心中滋生出自卑的情绪。非经济方面,偏远地区贫困大学新生长期生活在家乡,与外界新生事物的接触不足,导致他们在文艺才能、眼界见识方面存在差距[2]。

缺乏来自家庭的指导。对偏远地区贫困大学新生而言,他们的父母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外界缺乏认识。他们重视和关心孩子的教育,但是对教育中的具体问题却无能为力。因此,很多来自偏远地区的贫困大学生因缺少原生家庭指导而在初入大学校园后感到迷茫和空虚,对于如何过好这四年大学生活、如何规划未来的发展路径方面认识不足。

进入大学后滋生的怠惰心理[3]。对偏远地区同学来说,能够考取大学并非易事,短缺的师资力量、落后的软硬件设施等让他们在同龄人在高考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他们在考取大学中所下的苦功夫比旁人更多。在高考结束后,心理上的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导致部分同学滋生了怠惰心理,在宽松自由的大学氛围里放任自流。

三、偏远地区贫困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解决路径

适应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主要采取的是开学典礼、安全教育讲座、辅导员见面会、主题班会、新老生交流会、专业介绍大会等形式,将学生入学后应知应会的事项讲解和传达到每位新生。然而,对于偏远地区贫困大学新生而言,已有的适应性教育还存在针对性较差、持续性较差等问题。为让偏远地区贫困大学新生快速融入大学生活,实现高校传道育人目标,应实施更有针对性的适应性教育路径。

3.1 推进大类招生,灵活调换专业

随着教学教学改革的推进,高校应全面构建“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和大类管理联动”的高水平人才培养新体系,将相近学科门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进行招生。新生经过大类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后依据个人志愿和相关规则完成主修专业确认。这种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可拓宽人才培养路径、夯实学生成长基础、增加学生发展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有效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对于偏远地区贫困大学新生来说,全面推进大类招生不仅让前置教育基础对大学培养的影响相对弱化,更一定程度上帮助贫困新生夯实了学习基础、拓宽了知识面,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因知识面狭窄产生的自卑心理。

3.2 加强针对性引导,做好生涯教育

在对调研数据的分析中发现,对前途的迷茫、对大学生活和职业发展缺乏规划是横亘在偏远地区贫困大学新生面前的难题。因此,从入学开始,就可以针对不同专业门类开展就业方向介绍、职业发展规划讲座等生涯教育工作,让包括偏远地区贫困新生在内的新生学生群体了解职业类别、行业动向以及心仪职业的门槛与所需技能,并在整个大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开设职业咨询室等常态化机制建设帮助学生规划后续发展途径,让缺乏前置信息的偏远地区贫困新生快速走出迷茫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3.3 打造第二课堂,拓展兴趣爱好

现阶段,学生社团对偏远地区贫困大学新生的朋辈引导作用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学生社团可以基于现阶段工作基础,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思想、切磋技艺、互相启迪、建立良好信任关系的活动,将功能定位由学生工作亮点调整为学生工作磁极,将更多的同学吸进来、融进去,更是让缺少可以寄托的兴趣爱好、缺乏结交新朋友平台的偏远地区贫困大学新生适找到自己新的情感寄托,在更加轻松自由的环境中认识新同学、结交新朋友,适应大学生活。

3.4 建立朋辈引导机制,展现榜样力量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信息技术急速更新的时代,普遍具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更愿意听取同龄人的成长故事而非他人的指令[4]。因此,搭建更多朋辈交流平台,建立朋辈引导机制对新生适应性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北京大学“朋辈辅导员”项目,同济大学 “朋辈学业互助”活动等。同龄的朋辈示范群體更是为偏远地区贫困大学新生选择人生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有效的参照坐标。同时,朋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更为便捷和有效,通过朋辈交流,高校可以变灌输型教育为引导型教育,变被动教育为引导型教育,这将成为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一个有力抓手。

参考文献:

[1]陈喜花.浅析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J].中外企业文化,2020(11):128-129.

[2]李瑜.心理资本视角下高职贫困新生适应性教育策略研究[J].高教学刊,2021,7(23):185-188.

[3]李碧静.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J].广西教育,2020(43):137-138+158.

[4]邹本平.朋辈教育在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运用研究——以外国语学院“学姐领航制”为例[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21,38(02):31-33.

猜你喜欢
偏远地区
“考虑偏远地区211大学比较好”
偏远地区继续教育实施“说课”课程策略研究
如何发展壮大偏远地区文化志愿者队伍
我国偏远地区旅游资源利用微信平台开发的现状及建议
微课在农村偏远地区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偏远地区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对偏远地区职业教育的思考
浅谈如何提高偏远地区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浅谈广西偏远山区小学教育及管理的现状、困难与对策
偏远地区综合性大学水产养殖专业校企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