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辉
摘要:新课程标准对于艺术课程教学做出了新的解读,肯定了艺术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有着积极作用。在此背景下,民族乐器逐渐走进校园,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对于民族乐器融入第二课堂中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逐渐增多,且得到显著的成果,各地区院校已开设民族乐器的“第二课堂”,但教学效果却不容乐观,本文对现阶段民族乐器的“第二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民族乐器 第二课堂 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1-0090-04
一、民族乐器的“第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为响应素质教育教学理念,各院校逐渐将民族乐器融入“第二课堂”教学中。民族乐器教学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逐渐发展成为学校领导监督、班主任组织、民族乐器教师管理、其他教师积极参与的良性模式。但是随着深入了解我们发现,虽然院校对民族乐器融入“第二课堂”重视程度较高,但是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学生对民族乐器融入“第二课堂”的兴趣也不是很浓厚。本文对现存问题总结如下。
(一)民族乐器的“第二课堂”教学设计理念有偏差
在音乐教育中,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个体,根据生活实践的不同,对于音乐教育的需求也不同。在目前的民族乐器“第二课堂”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差异化。同时,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更加注重生活的多样性。各院校、教师、家长都有意愿在民族乐器方向加大投入。在授课中仅是教授乐器演奏技法是无法满足学生求知需求的,所以在课程设计中对于教师的教学设计理念有着比较高的要求。但是,从目前的民族乐器“第二课堂”教学设计中来看,教师的观念转变不够理想,对于新课程目标提出的教学理念理解不充分,例如“音乐创造”“学科综合”等理念。除此之外,即使能够理解这些理念,但是在实践中依旧无法打破固有理念的束缚。
(二)民族乐器的“第二课堂”教学任务不明确
目前,在民族乐器“第二课堂”教学设计中,缺乏科学严谨的分析,教师完全依照教学经验或者想当然的情况时有发生。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通常会强调自己的教学设计是按照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并没有融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对于新课程的教学任务与目前情况的分析是缺失的,没有从班级以及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设计没有建立在班级特点分析的基础上。除此之外,对于教学方法的研究比较少,没有根据课堂要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三)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关注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教学设计中应考虑到所有学生的参与发展,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缺少针对学生个性的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对于授课班级学生整体特点缺少分析,由于每个学生之间都是不同的,所以班级与班级之间也各有特点。其次,是在教学中缺少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关注。所以,在教师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到班级的总体特征以及学生的个性特征。但是目前,民族乐器“第二课堂”通常是几个班级共用一个教学设计,几乎没有分析过班级的总体特征以及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教师教学的设计是缺乏依据的。甚至部分院校民族乐器“第二课堂”班级设置情况是学校里近乎将学乐器的学生不分年龄、专业能力等都聚集在一个班进行教学,这些学生的乐器学习水平不同,接受能力也有所不同,学生个性更谈不上相同,这样的教学设计,导致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更不佳。
二、民族乐器的“第二课堂”中教学建议
(一)因材施教构建科学的分级模式进行教学
上文中分析指出,现阶段院校民族乐器“第二课堂”多为集体课,甚至跨年纪聚集在一个班教学,学生的学龄阶段、专业水平差距突出,导致教学效果不佳。集体课是指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向一定规模的学生,通过单一教学方式或多样化教学方式传递民族乐器教学信息。集体课具有信息量大、成本低、效率高等特征,有助于更多的学生接受民族樂器教学。但是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众多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因此必须基于学生民族乐器学习实际情况,对不同层次学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民族乐器教学活动。笔者认为,根据学生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以及民族乐器学习现状,可将民族乐器“第二课堂”教学划分为启蒙班级、中级班以及提高班。分级模式既能够弥补教学场地、乐器、师资力量的不足,同时能够在保障教学效果的前提下提升民族乐器“第二课堂”教学效率。
1.启蒙班
启蒙班主要针对学龄较低以及民族乐器“零基础”的学生。主要教学内容为民族乐器理论基础以及基础演奏技能,例如乐器的结构、历史发展、基本演奏方法、音色等,使学生对于民族乐器有初步的认知基础。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寓教于乐,激发学生民族乐器学习兴趣,为民族乐器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中级班
中级班主要以具有民族乐器理论以及演奏技法基础的学生为授课对象。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基于学生的学习现状因材施教,强化演奏技法教学。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听、唱技能,强化学生音乐感知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提高班
提高班以具有民族乐器专业理论基础,熟悉演奏技法且音乐感知能力、审美能力较强的学生为授课对象。学生理解能力增强,逐步学会用审美的态度来对待音乐作品,并形成对风格、表现性等审美特性的知觉敏感性。这个阶段学生接受能力较强,在第二课堂教学中应使教学方法多元化,将理论知识、技巧训练、舞台表演相结合。培养学生乐器演奏能力的同时,提升其舞台表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近年来,民族乐器集体课逐渐被纳入院校音乐课程体系中,深受学生的喜爱。但是由于民族乐器集体课教学在我国院校起步晚、发展慢,受到教学场地、乐器等客观因素限制,还存在缺乏准备、师资力量差、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普及性差等问题。除此之外,长期以来民族乐器教学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观念在教师以及家长心中根深蒂固,认为集体课教学会导致教学成果差,因此排斥学校开展的民族乐器集体课教学。但是事实上,集体课教学与一对一教学都具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民族乐器“第二课堂”应依据实际情况充分应用两种教学形式形成互补。
(二)根据身心发展设计梯度渐进的教学目标
音樂“第二课堂”注重学生民族乐器学习兴趣培养,这也是同院校传统音乐课程的关键区别。在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教学应以兴趣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从而提升民族乐器“第二课堂”的教学效率。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程度不同,知识储备水平也有所不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理论的重点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的认知发展阶段,提出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传统乐器学习中,学生所在的阶段不同,其心理活动以及接受能力也存在差异。7-13岁为具体运算阶段,思维以具体事物支撑,认知结构初具抽象概念。此阶段传统乐器学习中,学生普遍能够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多角度看待并尝试解决问题,从客观所见出发初步形成音乐抽象概念。其中7-9岁儿童正处于“写实阶段”的高峰期,表现为传统乐器学习中能够集中注意力,并且能够跟上音乐节奏做出相应的身体活动反应。9-13岁是提升音乐审美能力的最佳时期。随着儿童身心发展,对于音乐感知能力增强,机械记忆显著,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充分理解音乐内涵。随着民族乐器学习的深入,逐渐形成带有特色的音乐风格。基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以及音乐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将民族乐器音乐“第二课堂”教学以年级为依据划分为3个阶段,即一二年级学习阶段、三四年级学习阶段以及五六年级学习阶段。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阶段在教学中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也应差异化。以一、二年级学段为例,该阶段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民族乐器“第二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自身条件,应用游戏、动画等直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民族乐器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基础民族乐器演奏技巧为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学过程中注重音乐作品的聆听与模仿练习,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价值观。
三、民族乐器在“第二课堂”中课程建设建议
(一)科学设置校本教材
民族乐器“第二课堂”与以往的音乐教学模式不同,强调互动式的教学内容与开放式的教学环境,是一种新颖的体验式方法教学。通过视听、训练、演奏、教学活动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极大的兴趣,积极性变强,从而达到参与民族乐器“第二课堂”的学生音乐技能以及身心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各院校积极开设民族乐器“第二课堂”。但研究中发现,现阶段大部分院校没有民族乐器“第二课堂”固定的教材,导致专业教师授课缺乏教材的支撑,这是影响“第二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笔者认为班级不同所用教材也应有所差异,体现出不同层级学生教学差异化。
启蒙班级,笔者认为此阶段应注重乐器的正确弹奏手法手型、音色、指法、简单技巧的培养。这个阶段的学生,刚开始接触乐器时兴趣满满,但是一到了练琴时则表现为兴趣缺乏,在启蒙阶段笔者觉得选用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儿歌(童谣)为主。所以启蒙班乐器“第二课堂”教材编排:少儿启蒙教材可以选择推广度高且口碑较好的教材为基准,加上富有本地区色彩传唱度较广的儿歌(童谣)。
对中级班而言,此阶段掌握了正确的演奏手法手型、音色方面也能辨别,简单的弹奏技巧也有所掌握。值得关注的是学生这个阶段具有良好机械记忆,初步发展音乐的感知能力。中级班乐器“第二课堂”教材编排:少儿启蒙教材可以选择推广度高且口碑较好的教材中级,部分稍有难度的儿歌(童谣)或学校音乐课本教材里的歌曲。
作为提高班,这阶段的学生处于“拔高”阶段。学生理解能力增强,逐步学会用审美的态度来对待音乐作品,并形成对风格、表现性等审美特性的知觉敏感性。高级班乐器“第二课堂”教材编排:少儿启蒙教材可以选择推广度高且口碑较好的教材,教材中可以再选择加入较有难度的地方歌曲、学校音乐课本教材里的歌曲或者推广度高且口碑较好的考级曲目。
(二)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选择适合的民族乐器
目前,我国中小学推行的民族乐器“第二课堂”,教学对象处于学龄期(6-12 岁),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均表现出各具特色的心理特征。因此,在课程建设中应基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需求来确定课程。
6-7 岁对应小学 1-2 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特点是无意识记忆处于主导地位,擅长具体形象记忆,且活泼好动。针对 1-2 年级学生的特点选择体积轻便、简单易学且短期能见到教学成效的乐器,例如葫芦丝、巴乌等。
8-9 岁对应小学 3-4 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无意识仍占主导地位,有意识记忆逐年增强。因此,三四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竹笛、古筝等。
10-11岁对应小学 5-6 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其想象力随年龄增长日渐丰富。这阶段的学生特点表现为,学习能力强,自尊心强。在此阶段学生能够接受一些比较有难度的民族乐器,因此,五六年级学生可以选择二胡、扬琴、琵琶等。
四、结语
在以往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音乐作为非主要学科,在教学中的受重视程度比较低,对于教学水平的探讨研究较浅,因此发展比较缓慢。近年来,教学制度不断的改革,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之一,各院校对于音乐课程的探讨与研究也不断地增多,广大师生对民族乐器“第二课堂”的关注度有所提升。但研究中发现,现阶段民族乐器“第二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甚至仅为摆设而已。笔者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几点建议,希望有益于民族乐器“第二课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吉标,吴霞.课程实施:理解、对话与意义建构——一种建构取向的课程实施观[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85-88.
[2]孙晓郸.《车尔尼钢琴简易练习曲》OP.139的分类研究及其在小学音乐第二课堂中的教学应用[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23-24.
[3]赵玲,任琳,吴威.新课标实施中如何开展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活动[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23-125.
[4]杨杨,方明.新手教师课堂教学决策的现状、影响因素及提高措施[J].课外语文:下,2017(04):23-24.
[5]唐进宝.依托民乐团与第二课堂的对接拓展实践教学体系——以三明学院为例[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17-22.
[6]潘蕾琼,黄甫全,李灵丽.课程实施的文化制约现象之考察[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79-86.
[7]王芳,肖文礼.中国民族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基于田野工作新视阈[J].教育学术月刊,2016(05):9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