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慧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核心素养理念逐渐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当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所以在核心素养视阈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在教学思维方面及时转向,全面分析当前语文教学现状以及核心素养语境下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一系列要求,转变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小学语文教学品质。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引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除了传授知识之外,教学也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可以简称为态度维度。仅有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要想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必须经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陶冶。对语文的热爱以及对语文的兴趣程度,决定着一个人是否能全身心地投入语文的学习中去,是否能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也常常决定着一个人的语文核心素养[1]。文以载道,而这里的道则指道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承着历代人民的理想追求,而语文学习也需要价值观念的支持,通过语文学习养成语文态度,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一、创设情境
语文是一门语言类学科,在这类学科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属于核心素养之一。所以在核心素养视阈下,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更加重视语言环境的创设,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语言学习中,充分锻炼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2]。而教师在构建语言环境的时候,也可以将各种教学工具充分运用起来,通过教学工具的运用,让语言环境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更好地发挥出语言环境的效果。
例如,在《日月潭》一课教学中,文章通过文字描写,给读者展示出日月潭的美景,但是很多学生并没有见过日月潭,所以通过单纯的阅读文字,很难真正感受到日月潭的魅力。因此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日月潭的美景视频或者图片,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然后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对文章中描写的日月潭景色进行想象,从而更好地与作者发生情感共鸣。学生朗读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中的描写方法,尝试讲述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景色,通过这种方式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二、运用兴趣教学
在小学阶段,教师在进行核心素养导向教学时,需要抓住学生的思维。抓住学生思维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兴趣来达到,如利用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的探索欲和对生活的逆反性等[3]。通过摸索学生心理,抓住学生思维,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十课《松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对小动物的好奇心,引发学生讨论身边的小动物。接着通过播放《动物世界》中松鼠的科普视频,将学生的思维定到松鼠上,随后提问:“课文中的松鼠是什么样的呢?”,从而引发学生对课文阅读的兴趣。通过抓住学生思维、兴趣的方法,让学生对语文内容产生学习兴趣,教师再加以学科核心素养的导向,让学生收获满满。
三、运用分层教学
传统教学应用的是统一教学模式,即对所有学生设置相同的目标、任务、方法,但是不同学生是存在多方面差异性的,从学习角度来说,不同学生的文化基础不同、理解与接受能力不同,因此对知识的学习效率、掌握程度均不同;从学生发展来说,不同学生的性格不同、爱好不同、特长不同,教育并不是将学生培养成同一类人,或者培养成能力相同的人,而是要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使其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能够充分发挥其特长,弥补其不足。可见,统一教学模式的针对性、适应性较差,无法解决这些实际存在的问题,也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成长需求。因此,核心素养语境下,教师要从教学模式方面进行转向,从统一教学转为分层教学。分层教学是以学生实际情况及发展特点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模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适合他们的不同任务,促使各层次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稳定地提升自身能力。
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先对全班学生的知识水平、性格、特长等进行分层,按照成绩分为优、中、差三层,然后要求每个小組中学生相互协作搜集关于“雷锋”这一人物的故事,让领导力强的学生任组长,总结能力强的学生统计资料,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回答问题,这样学生间相互交流、分享、协作,每个人在完成自身任务时均能得到锻炼,在与他人协作时还能提升自己。
结束语
总之,在核心素养视阈下,教育部门对各科教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还需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制定个性化学习目标、创设良好的语言情境、运用分层教学等方式,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罗燕.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初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3):228.
[2]李秀玲.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3):156.
[3]张萍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分层教学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