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琪
摘要:作为高中班主任,我们面对的是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新生代青少年”, 他们个性独特、思维独立、心理脆弱、渴求尊重。随着教育对象发生变化,我们班主任也要与时俱进,从“知识关怀”到“精神关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教师的健康心理 引领 学生的健康心理
一、导言:雪化了未必迎来春天
作为一名从事班主任工作近十年的教师,每当回首自己教书育人的经历时,我总会不断地扪心自问: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西平曾意味深长地提示当代教育者:教育实践者不仅要重视知识教育,更要重视心理教育;教育研究者应当探索现实存在的教育问题,而非自我实现式地“解决”自己造出来的、本不存在的问题;为了避免教育研究及实践领域的“贼喊捉贼”现象,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自身心理建设,尤其是每时每刻自我内省,而非满足于表面的成果。这番见地如此振聋发聩,它警示我们要打破教育现实的平庸、媚俗以及功利的厚重屏障,用教师自身健全的心理去引导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个案陈述:春寒料峭——我的一次难忘的教育经历
又是一年开学季,我满腔热情地接手了一个高二班级。开学前,我尽可能地收集了全班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情况资料,并向前任班主任老师讨教经验,以便因材施教,争取把每个学生都教好,把班级建设成积极向上的集体。当看到戴同学的成绩以及以往的成长记录册时,我难以平静——班主任老师对他的评价是“自由散漫,高一期间,除了学习、值日不做,其他违纪的事情基本上少不了他”。我不免担忧起来,并决定向前任班主任详细了解戴同学的过往经历以及老师们曾使用过的教育方式。前任班主任给我的建议是“对这种学生决不能‘心慈手软,最好开学初就给他打好‘预防针”。他还为我提供了一个“签订协议”的方法:老师和学生之间就某些行为进行商讨并达成约定,学生倘若违反约定,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接受惩罚并做出改进。这听起来是个不错的办法,我决定试一试。
开学报到当天,我约了戴同学在办公室交谈。由于衣着外貌能够帮助我快速形成对一位同学的印象,因此我在让戴同学搬个椅子坐下来的过程中,仔细地观察着他的外在形象和行为举止。戴同学的头发最为显眼,残留着淡淡的黄棕色,距离他上次染发已经过了很久;简单的短袖上衣和破洞牛仔裤,整洁且透出并不过分的时尚;外露的手臂有着浅淡的肤色和柔和的线条,看起来他并不是一个经常运动的孩子;搬椅子的动作过分小心,想必他有些紧张。他搬完椅子,没有立刻坐下,只是低着头,局促不安地站着。通过简短的观察,我并没有感觉到戴同学如前任班主任评语所说的那样浑身都是问题。或许他的问题没有描述的那么严重,又或许他尝试反思并努力改善自己的行为。为了平复他的紧张情绪,我温和地请他坐下,并且跟他说:“我听其他老师反映了你的情况,你上一年的学习生活并不顺利,但是你也不必过于担心,我并不是来兴师问罪的。”交談过程中,我发现他的神色稍有缓和,便接着说:“我想你也意识到自己过去一年的表现和问题,也有想要改善和进步的心,希望你能够正视困难,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有什么问题可以跟老师说,老师帮你一起想办法。”或许是因为太久没有受到积极的关注,听到我的这番话,他的脸上浮现出一丝惊喜的神色,眼中也多了一些光芒。然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不意味着面谈的结束,促使其心理与行为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才是我期望的结果。在和戴同学约定好行为改变的具体要求和奖惩办法,并且签订了书面协议后,我再次语重心长地向他说出我的期待:“既然已经签订了协议,我希望你能够遵守约定、做出改变,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跟老师说。”他轻轻地点了点头,目光中带着真切。
开学头两周就这么过去了,岁月静好,无论是我的观察还是任课教师的反映,都见证着戴同学的成长。戴同学课堂上不再睡觉或开小差,愿意参与课堂互动了,课后作业也能按时完成,甚至有任课教师夸他“脑袋瓜聪明”。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戴同学,以促成其取得更大的进步,我决定安排一次家访。
家访当天,戴同学的父亲在工作,只有他的母亲在家。他的母亲非常热情地欢迎我,我们轻松而坦诚地交谈了一个多小时。通过这番交谈,我了解到戴同学有一个整日为家具生意奔波忙碌的父亲,很少得到父亲的陪伴、关爱与管教。戴同学从小贪玩,没有培养出良好的自制力,初中时接触到电子游戏,从此迷上电子游戏而一发不可收拾。但除此之外,他并没有什么其他的不良习惯。升入高中后,由于父母平日工作繁忙且家校距离远,所以戴同学只得在校住宿,也因此与一些问题学生结识,受到了他们不良嗜好的影响。加之青春期情感萌发,他谈起了恋爱。若有老师多关注他一点儿,多夸夸他,他还是比较听话的。
正如人本主义教育观所强调的那样,每个人都渴望生活的意义与自我价值的实现,都需要来自他人的爱与积极关注。或许是由于我的言行温暖了他,他才因此愿意为变得更好而做出改变。我不禁为自己的成果感到欣喜,一切似乎都正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两周后的一天,戴同学的不良行为再次成为任课教师所关注的问题——不是在睡觉、聊天就是在开小差,上课就是不听讲;不管是语、数、外、政、史、地,作业一概不交。出于不解和无奈,我再一次同他约谈。戴同学衣衫不整,精神萎靡地来到我的办公室。我语重心长地跟他说:“当初老师是怎么跟你说的?这学期你不是已经有了很好的开端了吗?怎么又退步了呢?” 然而他一副毫不在意的样子。看到这副情形,我顿时感到挫败,便觉得气不打一处来,便用义正词严的口吻细数他的种种“劣迹”。这下他终于对我的话给出了回应——微微抬头看了我一眼,嘴角抽动了一下,随后眼神失去了光芒,头低下去再也不抬起来。一番训斥之后,便让他先回去。随后的几天里,我又与戴同学约谈数次,他的表现反而每况愈下,甚至开始表现出以前不曾有过的不良行为,比如迟到和旷课。此后我再找他谈话,他用沉默来对抗一切。
万般无奈之下,我只得请戴同学的母亲来学校面谈。戴母表示,戴同学开学初向她表示要重新开始学习,因为他感受到新班主任对他的关爱,不想辜负这份关爱,她听后也十分开心。在我家访之后,戴同学表现得更有信心了。然而大约两周后的某一天,戴同学回到家后,沮丧地跟母亲说:“本来我心想自己比以前更好了,想要和更多的同学成为朋友。然而同学们都不愿意跟我玩,说是因为班主任交代他们不可以和我玩,有人如果跟我玩就会受到惩罚。所以班里的同学现在都躲着我,连原本跟我一起玩的朋友都不再和我一起玩了。”我幡然醒悟,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
“我也知道,这孩子太要强了。” 戴同学的母亲接着说道,“我跟他说这可能有什么误会,让他跟老师说清楚,但他特别不愿意。后来这段时间,他变得特别痛苦、沉闷,不和任何人讲话,甚至完全不理我。上个星期六,我带他去医院看了心理医生,他被诊断为抑郁症,医生建议他休学进行治疗,我打算下个星期一过来为他办理休学手续……”
戴同学的妈妈走后,我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思绪万千……
三、自我诊断:语言暴力是一把“不沾血”的刀
时下,校园中的体罚现象减少了,但一些教师的用语不当成了不容忽视的校园语言暴力,它看似小行为,却会带来大问题。教师的语言暴力可能使学生的“自尊受到伤害”甚至引发学生“自残、自杀”等教师难以预料的事件。通过对以上教育案例的解剖,我逐渐意识到自己教育的失误。尽管我尝试用人本主义的方法施教,但我仅仅学到了皮毛,忽视了其中最基础的内核——信任。尽管是出于维持班级整体稳定的目的才和成绩较好的学生交代了一些事,但这本质上反映了我并没有真诚地信任孩子,反而对他设防,以至于伤害了孩子的心灵。问题发生后的交谈中,我过于冲动, 用激烈的语言进一步刺伤了他的心,最终酿成这样的结局。
反思是为了成长。对于这种遗憾的教育事例如何不在其他孩子身上复制,自己在教育中如何禁用类似的语言暴力,我也做了以下思考。
(一)深入学习教育理论,准确地把握其内核
正如上面的个案所展示的那样,单纯地模仿言辞方式,浮躁地将理论的表象当作其核心的本质,最终只会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人本主义教育观提出要以人为本,秉持“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以及学生中心的教学观”,强调教师的教学过程而非学生的学习结果,并把教师视作学习资源的提供者而非学生学习的规划者和决定者。
(二)研究新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缩小交流代沟
当代社会发展和变迁迅速,信息爆炸导致代际沟壑不断加宽,因此,教师难以准确地把握每一届学生的心理特点。习惯化思维让教师倾向于使用自己的过往经验来判断和行动,并且存在对经验过于自信的问题,以致在教育实践中犯程式化错误,影响教育效果的提升。当前我们面对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渴望得到尊重、关注自我、心理抗压能力低下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因此,当代教师一定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这一特点,从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现状出发,准确使用评价语言和教育策略,方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时刻内省,与学生平等交流
本案例中教育失败的发生,原因还在于我对于戴同学后续的不良反应没有及时察觉,这本质上是由于教师对自身的盲目自大以及同理心的缺乏。正如心理咨询关系中,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首先都是活生生的、平等的人,教师和学生之间亦当如此。时刻保持如此待人处事的态度需要具有敏锐的自省能力,这种能力可以通过自省获得——尽管自省在最初会十分困难,但时间累积效应会帮助我们形成自省的习惯。这有助于教師及时发现学生的细微变化,进而自我反思:学生真正想表达的含义是什么?我的言语回应是否得当?这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对此,我又该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只要师生本着平等和民主的理念,真诚地沟通,就会化解伤害,甚至还能加深师生感情。
四、教育改进:在转变中育春蕾
(一)在转变学生之前先转变自己
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我们面对的学生发生了变化,他们的眼界更开阔、个性更鲜明,但同时,其心理抗压能力更差。我们班主任该怎样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用自身的健康心理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呢?这是我们必须直面的新课题。结合上述案例,笔者认为处理师生关系的关键还是教师的态度。正如皮格马利翁效应所揭示的那样,期待会转化为现实,教师对学生有什么样的认知预设,学生就更容易变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的负面认知预设会导致教师形成负面的态度,并在日常言行中无意识地表现出这种倾向,如夸大缺点而忽略优点。反之,我们就能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良好变化,为其提供积极的关注、温暖的爱和不断拓宽的发展空间。
(二)在强化爱心、耐心、宽容心中重建教育的理想
钱理群指出,教育的总目的归属于高度关注人的发展、完善和幸福而具有强烈人文性的价值范畴,教育工作者应当以此为理想和信仰。重建教育的理想,要求班主任要强化自己的爱心、耐心和宽容心。缺乏爱心的教师必然无法给予学生人文关怀,缺乏人本精神的教育则不能引导学生健全发展。缺乏耐心的教师往往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当遇到学生的发展问题时,也容易急于求成,这与教育这门“慢”艺术的理念背道而驰。缺乏宽容心的教师难以包容孩子的种种不良表现,无视孩子犯错误的权利,以成年人视角对当前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不科学的要求,从而导致其发展问题的出现。班主任要强化爱心、耐心和宽容心,让自己的学生自由而有尊严地学习,重建教育的理想。
五、结语:春风化雨——班主任要做孩子生命中的引路人
全国优秀班主任高金英老师提倡:班主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问题学生,这种阳光的味道是不可缺少的。她认为,优秀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就来自于博大的胸怀、宽广的爱心、永不放弃的耐心。特级教师丁榕则嘱托我们:“班主任要做到以人为本实属不易。”她要求我们“要从人性的角度了解人,从人本的角度完善人,从人格的角度开发人,从人权的角度尊重人,从人才的角度教育人”。带着前辈们的嘱托,我坚信在未来的班主任之路上,我一定能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学生幸福人生的关怀者。